文|三号老钮

筷子,是我们每天都会使用的物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我吃面条的时候最喜欢把面条卷到筷子上,然后吹一吹,“啊呜”一口给吃掉。

我看过一个公益广告,关于筷子的,虽然只是一双筷子的故事,看到最后却让我不由得想要流泪。

2014年,马年春晚播放了一段五分钟到的公益广告——《筷子》。广告由几个片段组成,分别是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睦邻。

启迪:一位老人用筷子蘸取各种味道给婴儿品尝;

传承:妈妈教孩子使用筷子吃饭,孩子起初用不好筷子,急哭了,妈妈告诉孩子,我们是中国人,要用筷子。最后,孩子成功用筷子夹起一块肉,破涕为笑;

明礼:家人聚在一起吃饭,一个小男孩伸出筷子要去夹菜,他爸爸制止了他,告诉他让爷爷先动筷子;

关爱:漫天飞雪,青年回到三年没有回的家中,母亲做好了他最爱吃的饭菜等着他,问他这次回家能不能多待几天,他夹起母亲做的菜,笑了;

思念:一位老者将碗和筷子摆在桌前,说,爸妈,今天过年了;

睦邻:一位老人站在门前看着邻居家的子女热热闹闹地拎着大包小包回家,他们跟老者打招呼,然后就回家准备吃饭。邻居看出了老者的孤独,邀他共同吃年饭,多一个人就多一双筷子。

广告的最后是这样一句话: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

一双筷子的故事(由一双筷子想到的)(1)

每个片段都很简单,取自普通人家的普通生活瞬间,没有刻意煽情,没有故弄玄虚,没有跌宕起伏,都是平常人的平常事。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当时看到这段公益广告时的心情,喜悦、认同、高兴、感动……

当我看到婴儿品尝筷子蘸取的味道时,想到了我小时候父亲用筷子尖栈他酒杯里的白酒让我尝,那味道真是一言难尽。

看到广告里的小婴儿砸吧嘴的样子,我不由得笑了,不知道这个婴儿尝出了什么味道呢。

看到妈妈教孩子用筷子吃饭,我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曾经总是用不好筷子。

母亲煮的红芋稀饭,我嫌红芋的块头太大,想用筷子把红芋夹碎,却把碗戳翻了。父亲看到了,连忙把桌子收拾了,帮我把红芋夹碎,又教我用筷子。

我看到小女孩会用筷子了,为她感到高兴。

看到青年回到家中品尝母亲做的饭菜,我想起自己上大学期间,一离开家就是几个月,等我回家的时候,母亲总是做一些我爱吃的。

那一筷一筷的食物里都是母亲的爱和我们对母亲的依恋,无法忘记。

尤其是看到邀请邻居共享年夜饭的一家人 ,我想流泪。

他们说的话很简单——多一个人就多一双筷子,他们没有说什么:你看看你大过年的一个人多孤单,不要想太多。

他们看出了邻居对亲情对团聚的渴望,却不问也不说,只是邀请他吃饭,把情谊都化为行动。

筷子是很常见的物品,广告中的人物说的话也都是日常对话,事情也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平常的事物平常的情感,却最能打动人心。

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力量。

这段公益广告涉及到的主题很宏大,关于传统,关于感恩,关于明礼等等。

宏大的主题如果用同样宏大的素材来表现就容易显得空洞,说教味过重。像这样选取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于平凡中见真情。

由这段广告我想到了我们的写作。

我们学习写作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一定的主题,想要让自己的作品有深度。

要写出有深度的作品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不会选材,用劲过猛,就会使自己的文章成为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而不是一篇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