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鹳雀楼》几乎人人小时就会背了,可正因如此,或很多人对此诗的精妙之处不曾认真体会,甚至以启蒙诗、童谣诗视之。可谓珠玉在侧,却视而不见。

鹳雀楼在黄河东边还是西边(欲知登鹳雀楼好在哪里)(1)

读此诗须先明鹳雀楼不平常的喻义

鹳雀楼是唐时名楼,始建于北周,位于今天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的黄河东岸。当时此地属河中府(蒲州),顾名思义,此地正处黄河中游。

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胜,郁关河之气色。

黄河相当于国之龙脉,而鹳雀楼又居于龙脉上最中心的重要位置。

鹳雀楼在黄河东边还是西边(欲知登鹳雀楼好在哪里)(2)

这一条大河,既是空间之河,又是时间之河。

鹳雀楼恰好位于河中焦点,犹如天地的中心,时空仿佛在这里交汇。

于是,登上鹳雀楼便有了更深邃的喻义,这意味着登临了天下的中心,古今的交点。

当此之际,一位合格的诗人,既需要有俯瞰江山的气概,更需要有纵览古今的心胸。

鹳雀楼在黄河东边还是西边(欲知登鹳雀楼好在哪里)(3)

此诗好在哪里?

唐代诗人在鹳雀楼这座名楼上题咏者众多。

《古今诗话》说:

“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也就是说在吟咏鹳雀楼的众多诗作中,佳作之首就是王之涣这首短短的五言绝句。

那么这首诗究竟好在哪呢?

鹳雀楼在黄河东边还是西边(欲知登鹳雀楼好在哪里)(4)

鹳雀

首先,立意不俗,意境高远。

《唐诗选》说:"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

《唐诗摘钞》说:"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

全诗并不明写楼之高,甚至还有嫌楼不够高之意。读此诗,似乎只在末句感觉到了阶梯的存在,其余时刻都随着诗人的心性起伏。

这样,诗人与读者心胸,也就一齐超越了楼宇的藩篱,与宇宙交融,与太虚和洽。

鹳雀楼在黄河东边还是西边(欲知登鹳雀楼好在哪里)(5)

其次,四句皆对,法度工整。

《唐诗别裁》:“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增订唐诗摘钞》:"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

《唐贤三昧集笺注》:上二句横说楼所见之大,下二句竖说楼所临之高。

绝句诗其实比较忌讳句句皆对仗,因为写不好会显得异常板滞,全诗匠气十足。四句皆对者只有少数名篇,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而此诗《登鹳雀楼》也算句句皆对的佳作。

为何此诗不板滞、不匠气?是因为全诗意境一气呵成,不是为对偶而对偶。前二句写景,后二句写人;前二句写物,后二句写心;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起先只是给予了色彩的对待,景物的对待:白日与黄河,青山与苍海(云海)。

继而,给予了近与远的对待:楼与目;低与高的对待:一层与千里。而且,高低远近是熔铸在一起而说的。

接着,更给予了静止与运动的对待:尽与流;思想与行动的对待:欲穷与更上。

最终给予的则是:外物与自我的对待,实在与虚无的对待,

鹳雀楼在黄河东边还是西边(欲知登鹳雀楼好在哪里)(6)

其三,流动之美。

读此诗时,读者仿佛陪伴诗人从楼下徐徐走上楼梯,同时,目光由近及远。

而天地同时也在运动:夕阳渐渐隐落,余晖映照远山;黄河从脚下奔涌向远方,渐渐苍茫。

上下纵横,虚实掩映,这既是空间的变换,更是时间的变换。

逝者如斯夫,没有什么能挽留得住。

此刻,人仿佛溶化在天地和历史的长河里。水流云在,昼夜更迭,一切欲说还休,绵绵不绝。

鹳雀楼在黄河东边还是西边(欲知登鹳雀楼好在哪里)(7)

其四,余味无穷。

诗,贵在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读此诗如不细想,便觉平平。如若深思,便会问诗人为何要穷尽千里之目,为何要不停拾级而上?

诗人登临之际,是儒雅风流,逍遥玩景?还是别具政治抱负,聊以抒怀?或者生出遁世之心,有逃禅访道之想?

进而,这个问题又似乎是在追问我们自己,为什么我定要登临远眺?远眺之际,我又有何得,有何失?

登楼,是好奇,是冲动?

抑或是蠢蠢而动,欲望使然?抑或是随波逐流,与众同行?

抑或是神清气爽,敞开胸襟?抑或是不甘平平,志气冲天?

谁又能想得明白,说得清楚……

登楼如此,人生何不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