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1 22:4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郑文 刘晨茵

琵琶行曲谱演奏(交响合唱乐琵琶行如何解读)(1)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5月21日上午,一曲动听的交响合唱乐从浙报集团北京分社会议室传出,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的是浙江省文化厅与浙江省歌舞总团于2003年在浙江省音乐厅举办的高晔声乐作品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唐风宋韵》之《琵琶行》的现场演出。

当天,以“经典古诗词的音乐解读”为主题的第22期浙报北京悦读会在此举行,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作曲家、画家高晔分享了自己的音乐创作过程,解析诗、画、音乐的关系,来自上海、贵州、辽宁、山东、江西等地的7位诗人作了分享与交流。

高晔,浙江青田人,出生于1947年,绘画上师承著名画家、教育家卢坤峰、吴山明,出版有《高晔花鸟画集》《高晔水墨兰竹技法》《高晔作品集》。她的音乐作品《宋词新韵》由浙江省音像出版社出版,音乐电视《宋词新韵》于1997至1999年连续三年获广电部“星光奖”“刘伶醉杯奖”“世界放歌奖”三次全国性大奖,并为百集大型电视片《共和国之最》《开国英雄》《中华荟萃》《世界回眸》《徐霞客游记》等大型电视片创作主题曲。

琵琶行曲谱演奏(交响合唱乐琵琶行如何解读)(2)

说起高晔创作音乐作品《琵琶行》的渊源,还要追溯到她的学生时代。“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听文学老师讲了一堂课《琵琶行》,那时我学习音乐已有一年多,开始慢慢理解它所讲的内容。”高晔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她从《琵琶行》中渐渐地对音乐性和平滑的旋律有了感悟与体会,无形当中在她内心播下了音乐创作的种子,在她30多年后谱写的《琵琶行》一曲中还能看到当时留下的印记。

九十年代,高晔提早退休,她笑着说平时在家做饭时脑子里时不时会有音乐旋律跑出来,没有记录下来觉得很是可惜,加上平时观摩戏曲表演的机会很多,除了本专业越剧主胡以外,对京剧、昆剧、浙江绍剧、金华婺剧、豫剧、评剧、秦腔以及各地民歌都有所了解,因此受音乐影响颇深,尝试音乐创作的想法愈发强烈。她没有经过专业音乐理论培训,硬是凭着自己的领悟与体会,花费半年多时间谱写了20多首曲子。“这些积累的东西平时‘储存’在哪不知道,可是一旦用上就都跑出来了!”

2003年,高晔声乐作品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唐风宋韵》在浙江省音乐厅举行;2005年,浙江大学在108周年校庆之际,举办了高晔声作品专场交响音乐会《宋词新韵》。

琵琶行曲谱演奏(交响合唱乐琵琶行如何解读)(3)

对高晔来说,戏曲的积累尤其重要,能够帮助她在音乐创作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中国美术学院的工作经历也让她受益匪浅。“我在美院待了那么多年,对画的理解是真真切切的。在这里,雕塑、版画、油画、国画等各个科系能够感受的东西很多,所以我的音乐作品比其他同学的画面感强一点,戏曲的旋律感多一点。”

很多人认为音乐很抽象,高晔并不这么认为,她觉得音乐比画画还要具象。“为什么这里要慢半拍?为什么这里拖得很长?音乐像画画一样也有色彩,使乐队伴奏、乐器形象有对比、铺垫,这都是相通的。”

在高晔的先生、美术教育家吴山明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她对音乐与美术的通感更加敏锐。《春江花月夜》中山水画的意境、《雨铃霖》中似是而非的昆山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抚琴式的节拍、《望海潮》中“黄钟大吕”般的仪式感以及《琵琶行》中的独特描绘,一幕幕现场演出回顾令与会听众赞叹不已。

“讲中国故事不单单是讲古诗词,要从中国精神、民族风格的层面上加强传播,经典古诗词谱上乐曲后传播效果更好了。”71岁的上海诗人桂兴华建议高晔在北京举办一场专题音乐会,将多年的音乐创作积淀与最新的创作成果展现出来。高晔笑着回应道:“这是我还没做醒的一个梦,现在还在梦境中!”诗人苏雨景表示,一部广为传颂的文化作品假以时日会显现出它的文化价值,她希望高晔能走得更远。

当天,诗人欧阳江河还为浙报北京悦读会亲笔题词“浙报北京悦读会”,表达赞赏和期许之意。自2016年4月起,浙报集团北京分社定期举办“浙报北京悦读会”,吉狄马加、吴冰、陈崎嵘、郝振省、马国仓、赵丽宏等一批专家学者纷纷作客浙报北京悦读会,与读者分享悦读的经验和体会,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也曾题词,献上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