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魔术师吴明益(对吴明益天桥上的魔术师的一个疑惑)(1)

之所以看吴明益的短篇小说集《天桥上的魔术师》,完全是因为一个读书会某一期的主题是讨论这本书。只不过最终由于有事情没有去现场。

对于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网上已经有太多的评价,我也不敢附和,也不便反对,因为总有问题存在于心中:这个魔术师到底是现实存在的,还是为了短篇的串联而捏造的,哦,不,想象的?

这是一个理工男的痛苦,哈哈。

后来有书友给了我一些解释。

比如Sabrina转达了读书会书友讨论的一些观点:

“自然书写者吴明益,以魔幻现实的笔法,书写台北中华商场的旧日风貌,怀念过去的那个时代,重现童年生活中的温情与痛楚,天桥上真的有魔术师吗?

一种观点是认为没有,因为全书只在第一篇正面描述了魔术师的身份,其他篇章都是侧写,魔术师更像串线,保证了所有故事的延续性和整篇小说结构的严谨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有,因为太真实了,这魔术师或许就是作者童年里真实的回忆。

台湾小说家吴明益,书写这部短篇小说,结构背景是:60年代,城市发展速度快,天桥上的小商贩来于各处,共同在天桥这个小小的空间生活;时间背景是:从现代回忆过去;文本背景是:作者受日本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

作者非常善于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与情感提炼成诗意,小说重视现实的重述,但现实与虚幻在其中完全交叉,毫不突兀,可见吴明益对其中的情感把握非常到位,现实与虚构联结得很好。”

此刻我的直觉觉得“魔术师”现实存在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对于魔术师的写法,就是他的魔术或者发生在他关联的事情上就不是魔术了,更像是魔幻,但如果是魔幻,我觉得又和魔术师身份不符合,更像是相师。因为魔术其实是障眼法,但魔幻是超越现实的,所以我始终无法串联起来魔幻的手法和魔术师的身份之间的关系,不匹配,不对等。读完我个人总觉得小说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别扭得很。

而佳晶的解释是“魔术师在英文里是illusionist,词根就是‘错觉’的意思。所以,这么一想,可能整个书就很顺一些。还有猫咪那一篇,没有出现魔术师,我觉得猫咪本身就神出鬼没,连唐先生都不确定是不是在房顶上,只是猜测猫咪住在房顶上。所以,猫咪可能就相当于illusionist。”

我还是认为如果要赞赏作者写作过程中对魔术师角色的应用,串联各个情节,并对小孩有强烈吸引力这个设定,那就无法赞赏后边的魔幻在成人世界发挥的作用。反之亦然。

小强认为:

“作者写的是七八十年代台北的中华商场里生活的那群人以及他们后来所发生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台湾人已经逐渐摆脱了贫困和饥饿。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却依然是相当的贫乏。吴明义的小说描写了大量的死亡失踪,体现的更是城市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城市人的那种孤独!(我想我们这一代的独生子女可能感受更深)

文章把现实和虚幻结合的非常自然,使我们读起来感觉非常的自然,不突兀。作者把魔术师提升到了一个超出凡人的高度,以此来关照在中华商场周边生活的普通人。

读这本小说,感觉有一种看宫崎骏的电影一样梦幻。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也有这么神奇的魔术师,能够变出各种各样奇怪的东西,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困难与烦恼。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魔术师变化的只是一些把戏,无法改变命运。”

青女如此看法:

“在《强尼·河流们》这一篇中,这个篇目的名字就很有意思,土味洋气。再看这一篇故事,写的是一个爱而不得,最后与所爱共同毁灭的故事。其一,从人物上面来说,这个情杀故事相当常见,某些人可能很难接受爱情上的失落与背叛,并最终选择极端的做法;其二,从文化背景上来说,这个故事是几篇中最典型的能够反映台湾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篇,阿猴对流行音乐,以及《了不起的盖茨比》(选的这句话也很有意思)的出现,说明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力,并且,在叙述者“我”眼中,弹吉他的阿猴,是闪闪发光的,点出了面对外来文化艺术时,人们的态度,同时也间接写出精神生活上的巨大空虚;其三,作者的语言风格,吴明益时特别擅长把普通现实提炼出诗意的作家,这个也是他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在这个短篇中,描写小兰的一节:当她坐在店里的椅子上的时候,可以看到她圆润的,一点伤疤都没有的完美膝盖,像月亮一样露出来。这句话将少年对少女的美那种细腻珍贵的美捕捉的相当准确,类似的例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

曹渊如此观点:

“今天提前走了,最喜欢的一篇还是《九十九楼》。主角是约翰和马克,马克为躲避父母,通过厕所进入神秘电梯,出来以后就不会被人看见,进入如鬼鬼书生开头所说“旁观”的状态,这种体验非常神秘非常有趣。

后来中年的马克娶了巴西部落如雌豹一样的姑娘,这大概是为数不多的“自然情节”?如《石狮子》那篇中的我娶了波斯做地毯的姑娘,是不是一种流露作者的婚姻态度,不得而知。

最后中年马克的太太神秘消失,马克也“消失”了,吊死在电梯底部。“旁观者”变成了约翰。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约翰和马克都被束缚在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眼光里,同时又是孤独的,能变成“旁观者”是这个故事最不得了的魔法,但没有拯救马克的孤独。一个理解不一定对。

整本故事集,每一篇都或轻或重的提及了死亡。《天桥》那篇的小黑人死了又生,《金鱼》那篇特蕾莎的姐姐死了,魔术师创造的鱼也死了,都是一笔带过的。作者回忆他们:在我无聊的、混乱的人生里头,总算还留下了这样一件,即使像冰块融化了,还以水的形式存在的东西。

这大概是作者对死亡的一种理解吧。也是一个猜测,不一定对。”

而青女反过来解释着“逻辑”的问题:“小说本来就是不能完全用逻辑解释的东西。就像人的感觉,情感,本来很多事情就没法用逻辑解释。”

但我认为一般基于定义与常识及逻辑,比如莫言小说里转世托生变成牛,我们定义为魔幻,我们觉得是合理的,有共同可以交流的语言,但魔术师的现象找不到这种“语言”,个人也就不能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或者说只能附会大家的意思,想象——哦,是这样,我也这样想的——但实际上存在巨大的理解鸿沟。或者他开创了一种新的暂时我还不能理解的语言。

另一个书友建议“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扰,那么可以提供一个建议,用“yes and”的心态来阅读,合理与不合理或许在这书中的语境下并不重要。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合理不是吗?”

但我还是坚持着现实生活的不合理都能找到原因,即使是偶然,也是现有语境下的,能够理解——我理解不了了,堵得慌。

那么所谓魔术师就是一个想象,但后边几篇的现实又是链接在一起,要么只能说作者的信息链断裂地太厉害,只能靠这想象和臆测进行缝合。

那么他离他笔下的那些人其实很远。

类似于耽美。

我认为这不严肃也不认真。

当然最后书友劝解着:“感觉可以拿来解释魔术师的原理,你所见的现实并不是真实的现实,只是你注意到的现实,所以他能通过手法控制注意力,来塑造魔术师手下的真实世界。彼之蜜糖,我之砒霜,讲真的,干嘛死较这劲呢,换本喜欢的书看不就得了。”

“愤怒的葡萄”解释着:“三个世界,想象界,真实界,符号界,三者是互通的。犯人或者证人在被询问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所人为的真实,其实都有很多想象的因素,这才能构成逻辑合理的世界,罪犯往往会编造逻辑非常合理的借口,其实反而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世界往往是破碎的和不合理的,拉美文学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就经常把现实和想象融合在一起,英语中魔术是magic,magic也是巫术的意思……”

最后,我仍然不能认同,终究我的观点是这书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好,设计有问题!哈哈哈哈哈!

(文中引用了书友的一些观点和言论,如有冒犯,还请海涵!)

天桥魔术师吴明益(对吴明益天桥上的魔术师的一个疑惑)(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