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上的广交会(广交会如何成为广州的城市名片)(1)

2021年10月19日,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顺利闭幕。新冠疫情发生之后,这是广交会首次恢复线下展会活动,也是全球率先恢复的最大规模线下展会。

广州成就了广交会,广交会也成就了广州,这个历史悠久的国际性展会早已成为广州的城市名片,叫响了广州“祖国南大门”的名号。

上海进博会、北京服贸会、广州广交会被称为国内的“三大展会”,处在国家级展会的第一矩阵。在“三大展会”中,广交会资格最老。

从1957年创办以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广交会每年举办两届,65年从未中断,是中国会展业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数据显示,首届广交会的出口成交总额为0.18亿美元,到126届则上升为近300亿美元,增长超过1600倍。从1957年到2019年,广交会已累计成交超过1.4万亿美元。

广交会创办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经济建设需要、发展国际贸易换取外汇。当时,新中国急需打开一条通往国际市场的路,以商品展览会为窗口,展示和交易出口商品,而这个展览会的举办城市,要有对外贸易基础,还要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放眼当时的中国,广州是不二之选。从历史上看,广州号称“千年商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从区位上看,广东临近港澳,对于港商来说最为便捷。彼时深圳还是宝安县里的小渔村,整个广东唯有广州能承担“广交天下”的历史使命。那时,“春交会”“秋交会”就是生意人们对广交会每年春秋两届活动的别称。

其实,广交会也曾差点离开广州。1993年,国家外经贸部提出,将广交会展馆迁址重建,办成规模更宏大、设施更先进的世界级博览会,确定新址的过程,将不局限于广州,而是在国内几个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全国的各大城市纷纷开始竞逐,能否把广交会留住,成了广州的要紧事。

彼时广交会在广州已经举办了将近4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展会规模越来越大,参展商越来越多,过去的主展馆已经难以容纳,很多参展商得到的展位面积都不足以展示新产品。

为了留住广交会,广州一方面筹划新展馆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开始强化城市自身的基础建设,比如提出要兴建能服务广交会的地铁线路。最终,广交会还是留在了广州,而广交会在广州也搬过四次家,展馆建筑面积由最初的1.8万平方米,扩大到如今的110万平方米。

实际上,自从广交会落地广州,这个国际性大展会就给广州带来了巨变。从早期兴建的大批涉外宾馆,到城市火车站、汽车站和旧白云机场等交通枢纽,不少城市地标的选址都与广交会的区位有关。在广交会还在广州流花地区举办时,流花地区俨然就是广州面向国际的窗口。后来,广交会迁址琶洲,同样带动了周围商贸、交通和服务业发展。

可以说,广交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广州的城市格局,广交会主展馆的搬迁也往往和广州城市的发展格局变化密不可分。

在广交会的带动下,广州在国内一线城市中有了一张世界级的闪亮名片,也让自己作为“中国南大门”在世界城市中拥有了品牌美誉度。

综合自新华社、南方都市报往期报道

海报:陈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