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一般用来形容官员,这已经成为了大家的习惯,但,历史上的官吏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一时为吏,终生为吏,永远没有出头的那一天,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官吏对应现在的级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官吏对应现在的级别(历史上官员的称呼)

官吏对应现在的级别

官吏一般用来形容官员,这已经成为了大家的习惯,但,历史上的官吏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一时为吏,终生为吏,永远没有出头的那一天。

对于这个区别,其实细心的朋友在看《水浒传》的时候就有所了解的,当时宋江陪运送花石纲的官员时,那官员嘲笑和讽刺宋江只是一个刀笔小吏,说他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

明清时代在衙门里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为自隋以后,官和僚都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和技术性服务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监察官),也不能考进士。官和吏,就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

以上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我敏经常说“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说“官吏资本主义”的原因,因为官和僚都是官员。

但其实这一点在宋朝就已经开始了,宋朝开始官场体制有一个很重大的变化,就是官吏分开,官事科举考来的,只会经史子集,吟诗作赋,至于财政,经济,司法,一窍不通。而经济,财政,司法全部由吏去做,这样地方上的最大利益就是吏,实际上国家政权是操纵在吏的手上。

官和吏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平民百姓们遇事相求时,习惯上尊称外郎、孔目们为“外郎哥哥”,“孔目哥哥”,按例不跪,而进了衙门遇到官,必须尊称“大人”、“老爷”,必须下跪。吏见官时虽然不必每次下跪,但官是可以斥令吏跪下讲话的。虽然同样在衙门里办事,官与吏之间实际上等同于官和民的关系。官之所以为官,在于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运,包括“吏”的命运。“吏”是做事的,比如班头、文书先生、账簿先生、师爷等等,虽然管的事大小不同,多少不同,但都可以影响到一些事情能不能办、如何办、办得顺不顺利等。

二:工作性质的不同。当官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也可以说:官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而吏则是技术专家,他要做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

三:最终归宿不同。过去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而吏则不同,阮葵生在《茶余客话·论吏道》中说“吏则土著世守”。官是外来的,吏是本地的,官板凳没坐热就走了,而吏则要一辈子都在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