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猪八戒吃西瓜》《三个和尚》吗?

整整一代人的童年回忆!这些作品都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包蕾。

为纪念包蕾先生诞辰100周年,上海作家协会、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共同组织编写了《对包蕾先生的念想与敬意》纪念文集,4月10日在上海作协大厅首发并举办座谈会。

&nbsp>

猪八戒吃西瓜儿童创意画(童年回忆杀猪八戒吃西瓜)(1)

《猪八戒吃西瓜》创作灵感来自真实生活

《三个和尚》《猪八戒吃西瓜》是包蕾的童话代表作。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三个和尚》曾获丹麦第四届欧登塞国际童话影展银质奖和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他的《猪八戒吃西瓜》被改编为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

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动画片剧本,《金色的海螺》《天书奇谭》等都在其列。

《小金鱼拔牙》《理发的故事》《小熊请客》《猪八戒吃西瓜》……包蕾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故事明快活泼,语言充满童趣。

猪八戒吃西瓜儿童创意画(童年回忆杀猪八戒吃西瓜)(2)

纪念文集第一部分就是包蕾的童话作品,以《猪八戒吃西瓜》为代表的“八戒新传”等故事,至今读来仍然生动可亲。

纪念文集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锦江说,包蕾创作了《猪八戒吃西瓜》,这个故事的创意并非仅仅简单借鉴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原型,而是汲取了生活中真人真事——

当年一个孩子吃了包蕾留着夜晚写作时吃的饼干,孩子一次次控制不住自己把饼干“贪吃”光了,也来自于偶然看见一张“不要乱抛瓜皮”图画的触发,于是,猪八戒忍不住贪吃了师父、师兄弟的西瓜,后被西瓜皮一次次绊倒,写活了纯朴天真却又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形象,深受孩子喜爱。

猪八戒吃西瓜儿童创意画(童年回忆杀猪八戒吃西瓜)(3)

除了创作,包蕾(1918—1989年)1953年还策划创办了《少年文艺》,带领更年轻的李楚城、钱景文、任大星等,把新中国儿童文学第一刊办得风生水起,引领我国少儿文学几十载,《少年文艺》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摇篮”。

1957年有感于我国儿童文学研究力量的薄弱,包蕾还主持创办《儿童文学研究》,并撰写《发刊词》。包蕾与陈伯吹、贺宜、严文井、叶圣陶、张天翼、洪汛涛、葛翠琳、金近等被誉为中国童话十家。

为何他担任编剧的美术片能在国内外频频获奖?

包蕾担任编剧的美术片为什么能在国内外频频获奖?

在张锦江看来,关键是包蕾的剧本选题以及他写作的艺术魅力来自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他通察深谙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过人的功力,写出具有中国文化风格、中国文化韵味、中国文化美学价值的作品,在文学创作中有坚守,也勇于探索创新。

儿童文学作家、文集副主编任哥舒说,包蕾的作品中洋溢着孩子们自己的气息,他就像是孩子们和蔼可亲的“忘年交”玩伴。他的写作从童话、儿童活报剧、木偶剧到美术电影,形式多样。相比不少儿童文学作家的深刻、严谨,包蕾先生有更多轻松随意,和与孩子亲切为友的热情,把生命的本真归还给了孩子们。

猪八戒吃西瓜儿童创意画(童年回忆杀猪八戒吃西瓜)(4)

在《我的创作历程》中,包蕾曾谈及自己开始为低幼儿童写童话的原因,“我没有忘记幼年时代看到一本儿童读物时的喜悦心情。我常和现在的幼年儿童接近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爱好、幻想和爱憎。我发觉为低幼年级的儿童写作品,难度较之为高年级儿童写作更高,而写童话比起写戏剧来,并不容易。”

包蕾曾说,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童话要力求避免太实,从儿童生活中吸取养料,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是完全必要的,但写成作品时不必就某件具体的事件或人物来做蓝图。

他还表示,童话作者要向安徒生等世界大师学习,也要向我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学习。包蕾笔下的“八戒新传”等故事就是他将古典文学精髓与儿童生活结合的产物。而《三个和尚》来自民谚“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启发,体现了他对民间文艺的重视和熟悉。

96岁儿童文学老作家孙毅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包蕾先生的一生用作品说话,他爱祖国、爱儿童、爱儿童文学,他是我的榜样,我怀念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