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有几对染色体?

许多人都知道,人类的细胞核中有23对染色体,而精虫或卵子中,有23条染色体。待精子与卵子结合后,形成的胚胎便又有23对染色体了。不过大概很少人知道鸟有几对染色体。由于世上的鸟种类太多,不同分类的鸟种,又各自有不同的染色体数。科学家们仅对于鸡的染色体较有深入研究,其他鸟种的染色体数目资料较为少见。此外,鸟类的染色体大小差异性也较大,不易正确计算。

有一种和其他动物染色体大小相近的染色体,被称为大染色体(macrochromosomes);另一种为体型只有前者十分之一的小染色体(microchromosomes)。鸡的大染色体数目为9对,小染色体为30对,总共39对;虎皮鹦鹉的染色体总数约为29-31对;金丝雀和鸽子为40对。至于其他鹦鹉的染色体数目,是否也在30对左右则无数据可查询。和人类同属灵长目的红毛猩猩染色体数为22对;猴子为21对。由此可推测,同为鹦形目的所有鹦鹉,染色体数目应也有所不同。


染色体介紹:

讨论鸟的染色体要干嘛呢?自然与讨论羽色基因有关。许多鸟友已经知道,决定羽色基因的方式,除了显性及隐性遗传外,还有所谓的性连遗传,以及等显性基因等。另外,又有所谓单基因(SF)、双基因(DF)、分裂基因(Split)等名词。为了让鸟友在稍后的讨论內容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所以我们先从一些基因的观念开始讨论。

同样的,若以原生种公鸟配蓝化母鸟,子代的基因比例仍与前者相同。

牡丹鹦鹉隐性基因品种(牡丹鹦鹉的染色体)(1)

若以蓝化公鸟配带单一蓝化基因,表现型仍为原生种的母鸟,其子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如下:

牡丹鹦鹉隐性基因品种(牡丹鹦鹉的染色体)(2)

或者

牡丹鹦鹉隐性基因品种(牡丹鹦鹉的染色体)(3)

同样的,以带单一蓝化基因,表现型仍为原生种的公鸟,配蓝化母鸟,其子代的基因型仍与前者一模一样。若以带单一蓝化基因的公鸟,配带单一蓝化基因的母鸟,其子代的基因型如下:

牡丹鹦鹉隐性基因品种(牡丹鹦鹉的染色体)(4)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蓝化基因的重点,再继续讨论性连遗传的黃化突变。

1,蓝化基因为隐性基因,也就是说,无论公母,鸟必須从双亲得到一对蓝化基因, 才会出現蓝化的表现型。

2,带有单一蓝化基因,仍会出现原生种羽色的表现型。

3,双亲皆为蓝化种,子代无论公母,100%为蓝化。

4,双亲仅单方为蓝化种,另一方为原生种,子代无论公母,100%为带单一蓝化基因的原生种表现型。

5,双亲仅单方为蓝化种,另一方为带单一蓝化基因的原生种表现型,子代无论公母,50%为蓝化,50%为带单一蓝化基因的原生种表现型。

6,双亲皆为带单一蓝化基因的原生种表现型,子代无论公母,25%为蓝化,50%为带蓝化基因的原生种表现型,25%为原生种。

其他影响羽色的常见隐性基因还包含华勒(fallow)、隐性派特(pied)、隐性黄化(lutino)、淡化(dilute,指得是灰色色素变淡)、伊莎贝尔(isabel或faded,指得是原本灰色色素变为浅褐色)、部分蓝化(parblue)等。其基因推演都可参照上述模式。


接着讨论性连遗传的黄化。(并非所有的黄化皆为性连遗传,有些黄化为隐性遗传。)

牡丹鹦鹉隐性基因品种(牡丹鹦鹉的染色体)(5)

所谓性连遗传,指得是该变异基因,位于决定性別的染色体上。先前曾经谈过,公鸟的染色体为ZZ,而母鸟为ZW。W染色体上,几乎不带有任何基因,所以性连基因,仅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完全无作用。

所谓黃化(lutino),指的是身上的黑色素细胞消失,只留下黄色、橘色及红色等暖色系的色素(pasittacin pigments)。黃化种的眼睛,由于虹彩及视网膜上的黑色素消失,只留下血管及黃色系色素,所以眼睛皆为红色或粉红色,这也就是黄红目名称的由来。无论是性连基因或陷性基因的黄化,都可称为黄红目。

一些乍看之下以为是黃色突变,但鸟眼睛仍为黑色或棕色,或者身上仍有部分绿色或深色羽毛的鸟种,其基因可能为淡色(dilute)或者派特(pied)等。

假设现在以一黄化公鸟配原生种母鸟,依机率推算,其子代的基因型为50%原生种表现型公鸟;50%黄化母鸟。绝对不可能出现黄化公鸟或原生种母鸟的子代。然而若以原生种公鸟配黃化母鸟,子代绝对全为原生种表现型。50%公鸟带单一黃化基因;母鸟一定为原生種。若以带单一黃化基因,表现型仍为原生种的公鸟,配黄化母鸟,其子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可能出现以下二种。总计黃化公:黃化母:原生公:原生母=1:1:1:1

同为性连遗传的羽色变异基因,还包含肉桂(cinnamon)、闪光(opaline)、白金(platinum)等。这些性连遗传基因,同样为隐性基因,只不过基因位置在色別染色体上。

由此可知,为何一些为性连遗传的羽色基因变异,都以母鸟居多,而公鸟难求。原因就在于母鸟只需接受单一突变基因,即可出现突变羽色的表现型。反观公鸟,一定得接受来自双亲各一的变异基因,才有可能表现出变异羽色。

以上蓝化及性连遗传的黄化变种,都只是一个变异基因造成的影响。了解这两种基因的遗传模式后,再来看看二个以上的不同变异基因对羽色的影响。


羽色上最具戏剧效果的,绝对是白化突变了。白化(albino)基因,结合了蓝化和黄化二种基因。由于黄化基因可分为隐性基因和性连基因,所以白化的组合也可分为二种不同的推演结果。

牡丹鹦鹉隐性基因品种(牡丹鹦鹉的染色体)(6)

先讨论蓝化与性连遗传的黄化基因所组合成的白化突变:

由于性连遗传的黄化,以公鸟带的突变染色体数较多,而为隐性遗传的蓝化,无论公母鸟所拥有的染色体都一样多,所以要导出白化突变,以黄化公鸟配蓝化母鸟较佳。依机率推算,这样的组合,第一代子代可生出带单一黄化及单一蓝化基因的原生种表现型公鸟,以及带单一蓝化基因的黃化母鸟。接着再用第一代子代,带单一蓝化基因的母鸟(前图打圈者),与蓝化公鸟配对。所出的第二代子代,分別为带单一黄化基因的蓝化公鸟;带单一蓝化基因的原生种表现型母鸟;带单一蓝化及单一黄化基因的公鸟;不带黄化基因的蓝化母鸟。如果用第二代,带单一黄化基因的蓝化公鸟,再回头与第一代子代所产出,带单一蓝化基因的黃化母鸟配种,第三代子代的结果为:白化公;带单一蓝化基因黃母;带单一蓝化基因黄公;白化母;带单一黄化基因蓝公;单一蓝化基因原生种表现型母;单一蓝化加单一黄化基因原生种表现型公。

这种配法,产生白化种子代的比例为25%,其中公母比例各半。除此之外,也有其他配法。例如直接将第一代子代,带单一蓝化及单一黄化基因的公鸟,与带单一蓝化基因的黄化母鸟交配,也可能产出白化第二代子代。不过这种配法所产出的白化机率只有1/8。

除了性连遗传的黄化突变外,还有隐性的黄化突变。当鸟儿同时带有一对蓝化(Blue0及一对黄化(Lutino)的隐性基因时,就会变成白化(Albino)。

由于这两种基因都是隐性遗传,所以在配对时,便不需考虑公母性別问题。


如果以一只蓝化公鸟配黃化母鸟,其第一代子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如下:请注意,隐性遗传的黄化,第一代子代单基因(Split)的母鸟仍为原生咱表现型。

牡丹鹦鹉隐性基因品种(牡丹鹦鹉的染色体)(7)

要产出白化后代,最简單的方法就是将带单一蓝化及单一黄化基因的子代互配。不过理论上,配出白化第二代子代的机率,公母只各占1/32。如果以第一代带单一蓝化及黄化基因的子代,与白化鸟配对,那么子代出现白化的机率,公母将可提高至各1/8(子代白化的总比例为1/4)。此外,带单一蓝化基因的黄化子代,公母比例也各1/8;带单一黄化基因的蓝化子代亦同。

如果不管基因型,而光看鸟的表现型,大家可以发现,原来绿色(原生种表现型,但带基因)配白色,居然可以生出四种颜色(白、蓝、黄、绿)的鸟。

牡丹鹦鹉隐性基因品种(牡丹鹦鹉的染色体)(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