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会觉得“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三国演义》的专属,不,它来自一首诗;

你可能以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只是一句妇孺皆知的民间谚语,不,它来自一首诗;

你可能猜到“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一首诗,但是,诗人是谁,或许我们一无所知。

今天国历君就找出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和大家一同追溯它们的源流,和大家一起走进那些诗人的故事。

“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诗很多人都听说过,“杜秋娘”很多人也早有耳闻,但将二者联系起来的人可能并不多。

滚滚长江东逝水汇成一段历史(滚滚长江东逝水)(1)

杜秋娘(周筱云饰演) 电视剧《金缕衣》剧照

最早应是杜牧在《杜秋娘诗》中说到: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后庭千双眉。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

“老濞”指西汉刘濞,此处指的是李锜,杜秋娘为其妾。

那么李锜是何人呢?

李锜也是唐李后人,他依靠父亲李国贞的权势,从凤翔府参军升到盐铁转运使,后又成为镇海节度使。但骄横不法的他对这一切仍不满足,元和二年(807)十月起兵叛唐,不过未能得逞,很快被唐宪宗所杀。

作为李锜的妾,杜秋娘很受宠爱,二人常常起舞唱和。虽然这首《金缕衣》的作者到底为杜秋娘还是李锜至今仍有争议,但不管怎么说,它在当时非常流行,后来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更增加了其流传度。

李锜被斩首后,杜秋娘被宪宗籍没到宫中,且受到恩宠。穆宗即位后,让她做一个皇子(即后来的漳王)的傅母。文宗太和五年(831),漳王被废,杜秋娘出宫返乡,这时的她已60多岁了。

在宫中度过二十余年光阴,历四位皇帝,再回头看这首《金缕衣》时,不知杜秋娘是否会有所感慨。后人有说《金缕衣》是叫人及时行乐,不负好时光;也有说它劝人珍惜年少,珍重绚烂花期。时移世变,千人千解,也唯有杜丽娘才能消化这诗的个中滋味吧。

“一将功成万骨枯”

成功将军的背后有成堆白骨,描写战争的诗句很多,而这句却格外犀利、冷峻、悲凉,没有谁不为此动容。整首诗如下:

己亥岁二首(其一)·僖宗广明元年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首诗的作者叫曹松,生活在晚唐时期,历经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见证了唐王朝末期的飘摇世态。而他本人的一生往好了说叫“游历四方”,往惨了说就是“颠沛流离”,辗转避难。

《己亥岁二首》作于僖宗广明元年(880),描写的是唐僖宗乾符六年(879)所发生的战争,即黄巢起义。那个写出“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于乾符初年(873)和王仙芝一起在山东举兵,乾符六年先后攻占广州、潭州,又北向襄阳、鄂州,后转掠饶、信、宣、款、杭等十五州。战火烧到哪里,哪里就尸横遍野、白骨森森。

滚滚长江东逝水汇成一段历史(滚滚长江东逝水)(2)

就在黄巢大规模率兵北进时,曹松在江西南昌避乱。眼看着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而帝国藩镇势力割据为王,宦官于朝堂争权夺势,曹松心有积郁。更可怕的是封侯就要“杀人多”,比如镇海节度使高骄便凭借在淮南镇压起义军的功绩得到封赏。

天下如此疾苦,诗人也已白头,能做的只有书写现实,批判黑暗。

曹松的生平事迹在唐宋及后代的文献中记载很少,可考的有《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容斋三笔》等,据说曹松己亥年后曾隐居西山数年。

“百无一用是书生”

杂感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或是愤懑,或是自嘲,“百无一用是书生”似乎出自历经坎坷的中年人之口,但写下这句的人那时才20岁。

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是“黄庭坚弟黄叔达之后”,江苏常州人,生活在清朝乾嘉时期。他天资聪颖,据说9岁便能吟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的诗句。

滚滚长江东逝水汇成一段历史(滚滚长江东逝水)(3)

黄景仁

和清朝众多才子一样,黄景仁也要通过科考证明自己的实力,得到一展才华的机会。乾隆二十九年(1764),他考取秀才,四年后,20岁的他参加江宁乡试,然而名落孙山。落榜后他发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发泄胸中不平。

那时文坛趋炎附势现象普遍,而黄景仁不甘心与之为伍,再加上从小体弱多病,他的仕途并不光明,历经多次科考才在人生最后几年谋得小小差事。好在他在家乡常州还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同浪游各处,黄景仁写下所见所闻所感,作品收录在《两当轩集》中,为后人展现他短暂又热烈的一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汇成一段历史(滚滚长江东逝水)(4)

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洪基 - 极品名声&中音王

滚滚长江东逝水汇成一段历史(滚滚长江东逝水)(5)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几乎人人皆知,但原作者杨慎或许知之者甚少。杨慎(1488-1559),字用修,四川新都人,与解缙、徐渭一起被后世推崇为“明朝三大才子”。

滚滚长江东逝水汇成一段历史(滚滚长江东逝水)(6)

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

正德六年(1511),杨慎考中进士,并任经筵讲官,时年24岁;嘉靖三年(1524),他因谏议“大礼仪”事件遭廷杖两次,被贬云南永昌卫,那时才37岁。杨慎被流放终生,死于戍所,与前半生的辉煌相比,后半生只有凄惨伶仃。

然而,这样的大起大落让杨慎多了几分豁达与洒脱。他在贬期间创作了诸多文史作品,其中包括《历代史略词话》(又称《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或《廿一史弹词》),它分为“总说、说三代、说秦汉、说三分两晋、说南北史、说五胡乱华、说隋唐二代、说五代史、说宋辽金夏、说元史”十部分,谓之“十段锦”,概述了从远古到元末的千年兴亡史。

这首《临江仙》就是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

他写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有如过眼云烟,沉没在历史浪涛中,唯有青山、绿水、秋月、春风亘古不变。气魄宏大,立意高远。

可谁曾想到,此时的他真的只剩下青山绿水、秋月春风了呢?

李贽在《与方初庵》中说他“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于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据说杨慎的作品在当时一再重刻,家喻户晓。而他却跌跌撞撞,沦落蛮荒。

这样的人生直叫人唏嘘不已,也或许正因如此而成就了他的诗文才情,他的饮酒笑谈。

“山外青山楼外楼”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说来很有趣,我们把常提到的“山外青山楼外楼”和“只把杭州作汴州”往往用在不同场合,却忽略了它们原本属于一首诗,而且是一首诞生于盛产词的宋朝的诗。

滚滚长江东逝水汇成一段历史(滚滚长江东逝水)(7)

诗人林升也不出名,记载寥寥,他大约生活在南宋绍兴至淳熙之间。那时宋与金已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此后虽有战事,但双方长期处于对峙局面,宋难收复失地,金亦难攻城略地。就这样,南宋维持着虚弱的和平。

而诗人生活的年代,决定了这首诗的不简单。表面看,泛着暖色调的滤镜下歌舞升平,景美人醉,人间值得留恋。可林升的末句“直把杭州作汴州”忽地把玻璃罩击碎——外敌虎视眈眈,王朝苟且偷安,称得上什么繁荣?在充斥着轻靡之风的文坛,他写出了一丝豪情,一点悲壮。

“一别心知两地秋”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如今人们在惜别时也会想到“一别心知两地秋”这句动情的诗。这首诗正是唐朝诗人严维在与好友离别时所作。分别在即,愁绪难解,索性将它拆为“心”“秋”,把情感化作秋意,慢慢抽去。

滚滚长江东逝水汇成一段历史(滚滚长江东逝水)(8)

严维,字正文,越州人,是德宗大历时期浙东地区的一位诗人。他喜欢交游,岑参就是其好友之一。

年轻时候的严维并没有过于强烈的功名欲望,他“少无宦情,怀家山之乐”,但有了入仕思想的他却名落孙山,难免郁郁寡欢,就在他落第归乡时,岑参赠其《送严维下第还江东》一诗,以表安慰。

而严维归乡后不久安史之乱便爆发了,过去的繁荣被敲碎,往后似乎难以捉摸。严维一边躲避战火,一边继续苦读,以期中榜。不久后终于如愿以偿,这是后话了。

就在他居家期间,浙东地区聚集了大量到此避难的文人。本地人严维在其中也颇有诗名,加上他交游甚多,虽然时局不稳,前途未卜,但能与挚友相伴,也是一大乐事。祸乱平定后,部分文人北上,但仍有一些人留在此地,逐渐形成了浙东文人集团。他们,包括严维,继续以一腔真情和满腹才华去丰满诗歌。

“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山雨欲来风满楼”也是我们常用到的一句诗,比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前的迹象和气氛。

这位丰富了我们语库的诗人叫许浑(788-860),他字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他的诗在当时应该有所流传,韦庄在《题许浑诗卷》中称誉道:“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清句句奇。”

滚滚长江东逝水汇成一段历史(滚滚长江东逝水)(9)

袁耀《山雨欲来图》

《咸阳城东楼》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时所写。那时,大唐盛景已成过往,皇权衰落,宦官、藩镇势力此起彼伏,有志之人难以施展抱负。就在这样一个称不上明丽的秋天,许浑登上咸阳古城楼观景寄情,写下了这首七律。他现在远离家乡,又看到王朝日渐衰落,除了面向自我的蹉跎感,还有对苍生的无力感。可他又能怎么做呢?

于是我们看到这位诗人矛盾的一面。他既热衷入仕,又渴望归乡,有着时宦时隐的矛盾思想。监察御史当得好好的,忽然又觉得不自在起来,以至于不久他便托病辞职,回乡做司马去了,而几年之后又再次回朝。

有人说,在晚唐诗人中似乎没有谁像许浑这样频繁地“西上干禄、东归暂隐、屡进屡退”,可能这既是个人的双重性格,也是时代的痛苦感伤。

“一寸光阴一寸金”

白鹿洞二首(其一)

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今天才晓得,从小被念叨的“一寸光阴一寸金”竟来自一首唐诗,而这首诗应该是这句名言最早的出处。不得不佩服诗人王贞白,能把时间与贵金属联系在一起,让无形有形化,真的增加了焦虑感和紧迫感。

王贞白生活在晚唐,字有道,号灵溪。宋代《郡阁雅言》说:“王贞白,唐末大播诗名。”他是唐乾宁二年(895)的进士,32岁授校书郎,有《灵溪集》传世。关于他的事迹记载不多,早年王贞白曾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读书,将其学习经历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

他曾经还怀揣一番宏愿,远赴边塞,从军御敌,但归来后却在人生得意之时,即为校书郎期间选择隐退,最终以“隐士诗人”的身份留影于唐末诗坛。王贞白归隐后并没有彻底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而是“隐居教授,以道学自任,四方学者多师之”,在家乡永丰县城外西山之南创建了“山斋书舍”,潜心教学,传道解惑。《网师园唐诗笺》以“用意尤近少陵”来褒扬其“以道学自任”的精神。王贞白一生勤奋不辍,正是其传世佳句的真实写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是个生平记载很少的诗人,后人根本不能细致描绘出他几十年的生活轨迹。然而人人皆知他一生中的某个夜晚:就在这一夜,他停泊在枫桥边,看渔船灯火,听寒山寺钟声,伴着孤独难眠。

滚滚长江东逝水汇成一段历史(滚滚长江东逝水)(10)

严文梁《枫桥夜泊》

诗中的“愁”值得推敲一番。有人认为这是游子的一种哀愁,但就张继的心性而言,家国之愁或许更贴切些。据推测,《枫桥夜泊》应为张继在安史之乱时期避难途中所作,那时的张继虽然是个未被任用的进士,但士人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的品性不变,一路上看到的凄惨应该不免令他悲愁满怀。上元二年(761)苏州平叛后,张继也曾路过苏州城,有一首《阊门即事》描写的就是当时民间破败的景象。

想必张继这个夜晚的愁苦延续了好多年。

可他想不到,随之而来的是这首佳作延续了上千年。唐人写诗数万言,凭一首便流芳百世的屈指可数,许多人慕名而至寒山寺,慕的名也是这首《枫桥夜泊》。此诗甚至流传到日本、韩国,在那里被广为传颂,日本青梅山还仿建了一座寒山寺,也架设钟楼和枫桥,此诗在日本的影响可见一斑。

还有许许多多这样让人印象深刻,却又难记得诗人为谁的佳作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