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网上有一个关于"是否赞成恢复繁体字"的热议话题,先不论可行性有多少,我只想先给大家描绘两个场景:

有数据表明,繁体字平均每字十九画,简化后平均十一画,两者之间相差了八画,乍一看似乎不会觉得还好,并不碍事,但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小时候刚学写名字时,如果你的名字是三个字,而且每个字都是十九画或以上,那时你的内心是不是在咆哮?

又例如考试时争分夺秒,而你却不得不在写名字时比别人多花十来秒的时间,那一刻你会不会怪爸妈给你取了个那么多笔画的名字?

相信以上两个场景很多小伙伴都经历过,只是当我们与繁体字产生距离后,又会因"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而念念不忘,认为繁体字没能成为当下的书写规范,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汉字文化及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知识简体字当道)(1)

诚然,我们在生活中不太用得上繁体字,于是"因为稀缺,所以稀罕",偶尔就会表现出对它的偏爱;

再者,繁体字与我们相隔了几千年的距离——因距离而产生美,这又使我们很主观地给它蒙上一层神秘的、高大上的面纱。

于是一边好奇热爱,一边窥探臆想,再对比天天相见、平平无奇的简体字,就越发觉得它的意义和历史,似乎都远不如繁体字来得厚重。

可事实上,我们如今所见的繁体字,早已在历史里被多次简化过,并非数千年前那"原汁原味"的繁体字。倘若让我们日常使用那些古老的繁体字,估计谁都会叫苦连天,不再如此"崇古媚繁"了。

追根溯源,繁体字和简体字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是相融并传承的共同体,就文化厚度、历史价值和意义深度而言,它们一样重要。

汉字文化及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知识简体字当道)(2)

著名语言学家郭锡良,在《汉字知识》中就汉字发展的历史说明了这点,他指出"简化字体"是从古至今都在做的事,尤其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简体字的"易读、易写、易懂"有助于交流、传播和学习,也更符合更方便我们使用。

郭先生指出:"汉字形体的演变,是由近似图画的写实象形变成由笔画组成的符号,主要是笔势的变革,而形体的变化,总是趋势是由繁趋简。"

那么汉字是如何诞生的?

人类又是怎样意识到汉字需要简化的呢?

其实语言是人类最早的交流方式,然而用声音来传达只能一时一地,无法同步、传播和留给后代;于是,当语言需要被记录时,"文字"这语言符号作为辅助交际的工具,就应运而生了。

《汉字知识》从原始社会开始探讨文字的起源:当原始人群发展出部落、部族,产生阶级分化和有剩余物资出现时,由于人类交际的需要和物质条件的许可,文字才可能诞生。

简而言之,文字的诞生是民生需求,亦是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开始的时候。

基于这样的群众基础,我们可以分析出"造字"并不是单凭某一人就能成就的伟业。

文字最早蜕变于图画,而图画的内容又与人类社会休戚相关,是人类社会长期生产和实践出来的产物,蕴含了人类在交流、劳动、思想、情感、经验和教育等方面的精华,所以文字是群众一起创造的。

汉字文化及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知识简体字当道)(3)

初时,图画文字虽然与实物相像,但并不方便使用,于是"简化"它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减少图画性,加强符号性。

然而"字"到用时方恨少,毕竟只有实物才能产生"象形字",那么抽象的东西又该如何表达呢?

这时就有了用象征手法表达出字义的"指事字",如"树木的根"虽然不是抽象概念,但图画实在不好表达,因此就在"木"下加一短笔,画作"本",以此说明是树木的根。

尽管指事字的发展突破了象形字的局限,让文字的进程迈前了一步,但能造出来的字依然有限;但幸运的是,在"象形到表意"的这个过程里,人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于是"会意字"就顺势而生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合二为一,把它们的意义结合成一个新的意义。如"步"字就是由两个"止"字相承,"止"是趾的初文,本义是脚,所以两脚相错就表示步行的意思了。

但表意的方法同样有着很大的约束,因为语言中有表示事物共性和事物个性的词,有表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词,有实词和虚词,而这些词不是表意方法能创造出来记录的。

如我们可以画树木的轮廓来表示"木",但树木的种类有千百种,用两个以上的字来组合也难以会意;又如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抽象概念,与"心"有关,却同样无法用会意来造新字。

所以当文字发展到这个瓶颈时,"形声字"就崛起了。形声字由音、义两部分组成,一半表示意义范畴,一半表示声音类别;如"江"从水,工声,本义是长江,左边的"水"表义,说明它属于河流这意义范畴,右边的"工"表音,说明它的声音与"工"近似。

因此,灵活又有迹可循的形声字以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汉字创造新字的最主要方法。

汉字文化及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知识简体字当道)(4)

而汉字从"表意到标音",可以说是造字里程上一次质的飞越。它使汉字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字体系,基本满足汉语的需求。几千年来,汉字就停留在这"表意兼标音"的阶段。

《汉字知识》还提到了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简体字和同源字等等的产生和作用,它们不仅丰富了汉字库,更丰富了人类文化和加强了汉字的功能。

郭先生表示,"如果只有象形字,汉字是不可能记录成句的,只有发展到表意阶段,汉字才可能形成初步的文字体系,才有可能记录成句的汉语,或勉强记录成段的文辞。"

如此看来,中国那些渊远流长、文采飞扬的诗词歌赋、曲调小令之所以能诞生和留传,都要感谢那一段段经过岁月洗练而越来越成熟的汉字史。

那么汉字有了,我们又该如何规范字体来方便大家使用呢?

其实从殷商开始,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变化,在书写体式方面已经历过多次重大改革,形成了多种字体,分别是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籀文、小篆等。

到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诸侯强国各自为政,征伐兼并——历史证明,越是政治经济激化的时候,学术文化等就会越蓬勃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各诸侯国的文字逐渐产生了较大差异。

汉字文化及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知识简体字当道)(5)

其中六国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简体字流行,"简体字的大量产生符合文字演变的总趋势,但各诸国文字演变的具体情况不一致,因为造成'文字异形'的现象严重。"

针对这个情况,当秦统一六国后,在文化方面就实施推行了著名的"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由丞相李斯等人主导,搜集了当时通用的汉字,再以秦国文字"小篆"为标准,整理编著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合称"三仓",以识字课本的形式颁布全国,这无疑给汉字的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

时光推移,到秦汉之间时,由于小篆曲折难写,民间群众就创造了进一步简化的"隶书",从这一点来看,"简化"汉字是群众十分认同和需要的。

同时,也因为隶书的诞生,缔造了"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演变成现代文字的分水岭"——因为在后来的汉字史上,隶书演变出了楷书,楷书又演变出草书,而楷书和草书之间又演变出了行书;而在这些字体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前者的痕迹。

汉字文化及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知识简体字当道)(6)

总而言之,不管"写实象形"还是"笔画组成",它们的变化主要都是"笔画姿态"的变革,因为小篆比甲骨文金文和籀文简便,而隶书比小篆简便,楷书和行书有比隶书简便。

所以文字的形体演变,总的趋势是"由繁趋简"。

简体字是自古以来就留传的精华,并非现代产物。

当然,简化并非一味追求笔画越少越好,文字是供人阅读、书写和记忆的,所以必须考虑到简化程度的合理性。

如《汉字知识》里提到的:"汉字简化应从整个汉字系统全面考虑,既符合易于识读书写的要求,又需照顾到汉字的历史渊源和汉字体系的辨识度等。"

因此,汉字简化的方针是"约定俗成,稳步前进",尽量采用群众早已习惯的简体字,着重于少创造新字,避免增加汉字的总数,减轻学习的负担。

所以,你还在纠结要不要恢复繁体字吗?

如果还摇摆不定,那不妨先把自己的名字繁体化,数数它的笔画数吧。

#有专家呼吁恢复繁体字,你赞成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