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见习记者 郝瑞铃 文/图

【新郑州人档案】

姓名:常蒙恩

郑龄:8年

经历:陈砦见证爱情、家庭和事业起步

战绩:用影像记录河南故事,记录所热爱的土地

语录:“让更多人了解最真实的河南故事

74岁的初恋纪录片(初恋变成妻子男孩成了父亲)(1)

工作台上的常蒙恩

“金鸡百花”电影节,着实让“绿城”郑州星光熠熠了一把。

对河南来说,它是一场盛会,对河南的文艺工作者而言,它更像是一场狂欢。

河南电影人期待着这样的场景:无数想讲故事的人在这里发现了灵感的富矿,他们把河南故事写成书、拍成剧,搬上了大荧幕,拿到了奥斯卡;无数想听故事的人搬来了小板凳,他们渴望在影院、在书店了解河南,读懂中原。

常蒙恩也是其中一员。让更多人了解河南故事,了解最真实的河南故事,是这个纪录片导演郑漂八年来从未间断的梦想。

【梦想从陈启航】

常蒙恩来郑州第八个年头了,八年的时间,初恋变成了妻子,男孩变成了父亲,拍的片子越来越多,播放平台也越来越大。他直言,最怀念的还是在陈砦的日子。

2012年夏天,常蒙恩大学毕业。毕业季,他追到了他的初恋,俩人商量着去省会郑州一起发展,租住在陈砦的“拉手楼”。

“每周只有房东开顶楼门的那一小会才能见见太阳”,常蒙恩回忆。

每周和女朋友手牵手逛两三次家乐福,每天一下楼就能吃到全国各地的小吃,日子像热恋一样甜腻。

如今每天上下班时,文化路和北三环是必经之路,常蒙恩感叹:“郑州的变化真的很大。”

跟着郑州一起成长的,还有他的导演梦想。

常蒙恩是濮阳人,大学学的是戏剧影视文学,毕业后顺理成章进入媒体工作,在电视台做旅游栏目的经历为他积攒了许多拍摄经验,也让他更加热爱河南这片土地。

机缘巧合,常蒙恩找到了他所热爱的事业——拍纪录片,他想用影像记录河南故事,记录他所热爱的土地。

【被好运青睐的纪录片“匠人”】

为什么坚持做纪录片?

常蒙恩的回答是:有社会意义。

他的团队主要做河南历史文化类以及地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拍摄之前要采风调研,拍摄对象、时间、角度甚至光线都要做到提前的考量”。

讲述一个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一个成语的背后故事、一个姓氏的起源发展、一个地质地矿小知识都需要他们查阅大量资料,拍摄大量素材,再按照30、50:1进行剪辑,“多的时候能达到300、400:1”,他补充,“片子修改个十次八次实在正常不过了,9月我一共只休息了一天。”

2014年的时候,常蒙恩团队拍一支有关震旦鸦雀的纪录片,一条报道上说商丘柘城有这种稀有鸟类,他们就去“碰运气”。

三四个月的时间,泡在泥水混杂的芦苇荡里找鸟窝、找合适的角度记录震旦鸦雀孵小鸟,还偶然间拍到了布谷鸟把卵产到别的鸟窝,借助别的鸟类繁衍后代的场景,“真的很幸运”,他笑。

【要给更多的人讲述最真实的河南故事】

常蒙恩特别佩服四川一位叫何苦的导演,为了拍《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何苦自己去做了一名“棒棒”,真实地记录了“棒棒”的生活现状。

电影版上映的那天,常蒙恩特地调休了一天去看首映,“跑了几公里才找到排片的影院,进去以后就我一个人”。

常蒙恩说,“国内的纪录片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宣发不到位、运作体系不成熟,所以票房上不去,算是在艰难地往前走。”

我问他:“那你觉得你还会在这个行业呆多久?”

常蒙恩想了一下,问我:“你觉得电影会消亡吗?

我几乎是脱口而出:“不会。”

他又问:“为什么”,我一时半会答不上来。

他说:“因为影片的本质实际上是在造梦,只要人还会做梦,故事就不会消失,影片就不会消失,纪录片也一样。河南的素材又比较多,稳扎稳打,未来还是会好的。”

常蒙恩认为,这次金鸡百花电影节在郑州落地,就是在释放一个好的信号,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本土作品有机会走向更大的舞台。

常蒙恩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拍一支记录真实的作品,想拍最真实的河南故事。“这个需要机缘,需要好的选题,我现在能做的,还只有沉淀。”

(编辑:刘梦鸽 吉倩倩 首席编辑 华丽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