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最早接触《西游记》题材的艺术作品是在很早之前,看到一本《三打白骨精》的小人书,又到陶然亭公园的露天影院观看了绍剧艺术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可能是因为年龄还小,当时反应并不强烈。直到有一天看了刘继卣先生画的《水帘洞》,或许是刘先生的画技高超,或许《水帘洞》居于全篇故事的开始,一下把我打动了。

解密西游记幕后故事(70后童年接触过的)(1)

现在也说不清楚最初被打动是故事本身的原因,还是由于美术的作用。上小学五年级时,美术课本中的白描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就是取自我最早看的那本《三打白骨精》,当时的确下功夫临摹了一番。并且还特意收藏了一些张令涛、胡若佛等前辈画家画的《怒打假国丈》、《盘丝洞》、《天竺国》、《真假唐僧》、《齐天大圣》等连环画作。那时去游颐和园,最爱长廊的雕梁画栋,也是由于上面有取材于《西游记》等名著的故事画。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对于《西游记》故事都是着迷的,我自不例外。那个阶段也是接触各类《西游记》题材作品最多的。木偶戏《大闹天宫》、皮影戏《火云洞》、京剧《智激美猴王》、常志演唱的长篇快板书《西游记》都一度使人如醉如痴,特别是孙敬修先生讲的《西游记》系列故事更是迷倒了好几代人。

解密西游记幕后故事(70后童年接触过的)(2)

万氏兄弟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是世界公认的难以逾越之经典,至今令人百看不厌,后来的美术片《人参果》也很优秀。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金猴降妖》上映时,电视剧版《西游记》已经播出,对卡通片的关注热情有所降温,遂未看全。80 年代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取材于 《西游记》 的三部戏曲艺术片 《真假美猴王》、《无底洞》和《三调芭蕉扇》,其中《无底洞》光是到电影院去看,就看了两遍。

其实四大小说中我最没有下功夫读原著的,就属《西游记》。上小学时曾读过少年儿童出版社根据原著改写的《孙悟空》,可能是感觉用古代绣像作插图很特殊,所以注意力还被插图夺去了一部分。我一直只拥有一套原著的电子版,而没有纸本图书。直到几年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买了一套折价的,也一直没能仔细阅读。这可能是认为对故事内容很熟了,从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不过是哄孩子的手段,有些小儿科罢了,故此小觑。再者感觉全书结构过于简单,总共师徒四人连马才五口,系列有余而连续不足。

解密西游记幕后故事(70后童年接触过的)(3)

不似《水浒传》那样,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晁盖七雄……由一个人物牵出下一个人物,故事随之一环扣一环发生复杂的连续性变化。也许这种在成长期形成的自以为是的认识,导致了我后来对《西游记》正确认识的偏失。

纪昀《如是我闻》根据“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断定小说《西游记》是明代人所作,但作者的准确姓名并不得知。至今,作者究竟是不是吴承恩,还是各有说辞。

解密西游记幕后故事(70后童年接触过的)(4)

如果从文中大量使用淮安方言,和吴承恩能诗善剧来看,倒是颇有可能。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赞吴为通才。作者对世态有比较明显的怨刺笔触,写来却非常俏皮。只有从头至尾把《西游记》原著细细品过,才可能理解该书的词句动人。一是作者营造气氛不惜笔墨,另一个则是,描写人物尤其是人物对话妙趣横生。

文/任彤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版权作品,认识民俗君请加beijingmins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