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礼乐分崩。在五百一十四年间发生了一千五百多次大大小的战役。为了权力和土地,各诸侯国交相征伐。到了战国中晚期,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各诸侯国认识到,战争并非达到目的的唯一手段,有时候运用口舌之辩,外交手段的效果不亚于军事斗争。于是游说之风大起,出现了一大批以游说作旋转手段纵横于列国之间的人士,他们就是所谓的纵横家。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就是苏秦和张仪。

乱世需良将治世思名臣(乱世不浮生-端木子贡寸舌动天下)(1)

子贡是纵横家的鼻祖吗?

苏秦主合纵,张仪主连横,二人均名噪一时。《史记》载苏张师出同门,二人一起随鬼谷先生学习。因此后人将鬼谷子称尊称为“纵横家之祖”。但实际上,鬼谷子可能只是个虚构的人物,据说他不仅教授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之术,同时还是孙膑和庞涓的老师,一个人既是纵横大师又是兵家大师,这着实有些传奇。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张仪比苏秦要早出山二十年,跟苏秦也不是同学,这似乎也间接的说明了鬼谷子先生可能真的可能只是传说中的人物。

《史记》中还记载了子贡出使齐、吴、越、晋诸国,凭三寸不烂之舌改变天下大势的事。因此也有人认为子贡才是真正的“纵横家鼻祖”。事实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子贡的事迹也极有可能是当时纵横家为助涨声势的假托之词,不论其它,单看时间上就有着不少的偏差。大家都知道《史记》是纪传体编史,本纪、世家、列传、年表、八书既可以单独成篇,又相互关联。所以要想求证历史事件间的关联性,横向对比就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端倪。

《仲尼弟子列传》中的确记录了子贡出使四国一事,但却没有表明时间。所以从横向对比一下鲁周公世家、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越王勾践、田敬仲完世家、孔子世家的记载,并按年表推算一下,有关子贡乱齐存鲁一事并不能得到完全的证实。我们也好以年代久远,记载不全来将这件事作为一桩历史疑案来对待了。

乱世需良将治世思名臣(乱世不浮生-端木子贡寸舌动天下)(2)

寸舌动天下

如果不去深究子贡存鲁乱齐的历史真实性,子贡出使寸舌动天下的故事端的是无比精彩,令人惊叹!

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时期卫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能言善辩,口才一流。时有齐国田常欲在国内作乱,但又怕高、国、鲍、晏等几大家族的势力阻碍,于是就用调虎离山之计将四家的军队派去攻打鲁国。孔为救母国,派弟子前往救鲁国于危难。于是就有了子贡出使十年,令鲁国得以保全,齐国混乱,吴国灭亡,晋国强大,越国称霸,一己之力搅动天下,改变了列国的势力格局的精彩故事。

话说子贡先来到齐国,游说田常攻打吴国,:“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中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大而厚实,护城河宽阔而水深,铠甲坚固而崭新,士卒经过挑选而精神饱满,可贵的人才、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

田常顿怒道:“你认为难,人家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人家认为是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是什么用心?”

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有反对你的呀。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功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这是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像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

田常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子贡游说吴王说:“我听说,施行王道的不能让诸侯属国灭绝,施行霸道的不能让另外的强敌出现,在千钧重的物体上,再加上一铢一两的分量也可能产生移位。如今,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再独自占有千辆战车的鲁国,和吴国来争高低,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况且去援救鲁国,是显扬名声的事情;攻打齐国,是能获大利的事情。安抚泗水以北的各国诸侯,讨伐强暴的齐国,用来镇服强大的晋国,没有比这样做获利更大的了。名上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阻阨了强齐的扩张,这道理,聪明人是不会疑的。”

吴王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曾经和越国作战,越王退守在会稽山上栖身,越王自我刻苦,优待士兵,有报复我的决心。您等我攻打越国后再按您的话做罢。”

子贡说:“越国的力量超不过鲁国,吴国的强大超不过齐国,大王把齐国搁置在一边,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正借着”使灭亡之国复存,使断绝之嗣得续“的名义,却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勇敢的人不回避艰难,仁慈的人不让别人陷入困境。聪明的人失掉时机,施行王道的人不会让一个国家灭绝,凭借这些来树立你们的道义。保存越国向各国诸侯显示您的仁德,援助鲁国攻打齐国,施加晋国以威力,各国诸侯一定会竞相来吴国朝见,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功了。大王果真畏忌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让他派出军队追随您,这实际上使越国空虚,名义上追随诸侯讨伐齐国。”吴王特别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

越王清扫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亲自驾驭着车子到子贡下榻的馆舍致问说:“这是个偏远落后的国家,大夫怎么屈辱自己庄重的身份光临到这里来了!”

子贡回答说:“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心里想要这么做却害怕越国,说:‘等我攻下越国才可以’。像这样,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了。况且要没有报复人的心志而使人怀疑他,太拙劣了;要有报复人的心志又让人知道他,就不安全了;事情还没有发动先叫人知道,就太危险了。这三种情况是办事的最大祸患。”

勾践听罢叩头到地再拜说:“我曾不自量力,才和吴国交战,被围困在会稽,恨入骨髓,日夜唇焦舌燥,只打算和吴王一块儿拼死,这就是我的愿望。”于是问子贡怎么办。

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大臣们难以忍受;国家多次打仗,弄得疲惫衰败,士兵不能忍耐;百姓怨恨国君,大臣内部发生变乱;伍子胥因谏诤被杀死,太宰嚭执政当权,顺应着国君的过失,用来保全自己的私利:这是残害国家的政治表现啊。大王果真能出兵辅佐吴王,以投合他的心志,用重金宝物来获取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尊他,以表示对他的礼敬,他一定会攻打齐国。如果那场战争不能取胜,就是大王您的福气了。如果打胜了,他一定会带兵逼近晋国,请让我北上会见晋国国君,让他共同攻打它,一定会削弱吴国的势力。等他们的精锐部队全部消耗在齐国,重兵又被晋国牵制住,而大王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它,这样一定能灭掉吴国。”越王非常高兴,答应照计行动。送给子贡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矛二支。子贡没有接受,就走了。

子贡回报吴王说:“我郑重地把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非常惶恐,说:‘我很不走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又不自量力,触犯吴国而获罪,军队被打败,自身受屈辱,栖居在会稽山上,国家成了荒凉的废墟,仰赖大王的恩赐,使我能够捧着祭品而祭祀祖宗,我至死也不敢忘怀,怎么另有其他的打算!’”

过了五天,越国派大夫文种以头叩地对吴王说:“东海役使之臣勾践谨派使者文种,来修好您的属下近臣,托他们向大王问候。如今我私下听说大王将要发动正义之师,讨伐强暴,扶持弱小,困扼残暴的齐国而安抚周朝王室,请求出动越国境内全部军队三千人,勾践请求亲自披挂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甘愿在前面去冒箭石的危险。因此派越国卑贱的臣子文种进献祖先珍藏的宝器,铠甲十二件,斧头、屈卢矛、步光剑、用来作贵军吏的贺礼。”

吴王听了非常高兴,把文种的话告诉子贡说:“越王想亲自跟随我攻打齐国,可以吗?”子贡回答说:“不可以。使人家国内空虚,调动人家所有的人马,还要人家的国君跟着出征,这是不道义的。你可接受他的礼物,允许他派出军队,辞却他的国君随行。”吴王同意了,就辞谢越王。于是吴王就是调动了九个郡的兵力去攻打齐国。

子贡因而离开吴国前往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不事先谋划好计策,就不能应付突然来的变化,不事先治理好军队,就不能战胜敌人。齐国和吴国即将开战,如果那场战争吴国不能取得胜利,越国必定会趁机扰乱它;和齐国一战取得了胜利,吴王一定会带他的军队逼近晋国。”晋非常恐慌,说:“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整治好武器,休养士卒,等着吴军的到来。”晋君依照他的话做了。

乱世需良将治世思名臣(乱世不浮生-端木子贡寸舌动天下)(3)

结语

子贡这一出行,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十年当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自有了变化。《史记》将这一事件的经过写得活灵活现,但自古以来有不少人质疑它的真实性。宋代苏辙就根据《左传》中的记录指出《史记》的记载并不正确,整件事的因果原由应是战国纵横家的假托之词,以搭上孔门这棵大树而已。

在史记的描述中,子贡在整件事中的表现没有一点大儒的风范,反而更像是危言耸听纵横之士。但不管如何,端木子贡寸舌动天下的风采却令人心敬仰之!

#不只是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