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事件中的气象轶事》节选

正史上草船借箭(气象轶事草船借箭)(1)

赤壁之战时,孙刘两家联合抗曹,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代表常驻东吴,协助周瑜处理军政事务。经过一番接触后,周瑜发现诸葛亮确实很有思路,无论是参谋军事还是处理政务都相当了得,绝非浪得虚名之徒。周瑜认为,孙刘两家的联合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未来必会有争斗,诸葛亮太过精明,以后对东吴而言必将是大患。因此周瑜想乘诸葛亮在吴国之机除掉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毕竟是刘备的代表,怎能说杀就杀呢,必须要找个合适的理由。

正史上草船借箭(气象轶事草船借箭)(2)

周瑜一直在寻思找一个合适的借口来杀掉诸葛亮,但一直没能想到,这天,郁闷中的周瑜起早巡视军营,发现有士兵在练习射箭,驻足观看间周瑜计上心来。第二天,他召开军事会议,邀请诸葛亮参加会议。会上,周瑜问诸葛亮:“与曹军进行水战,何种兵器最为需要?”,诸葛亮回答:“大江之上,弓箭为先”,听到诸葛亮这么说,周瑜随即提出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枝箭的请求,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说:“曹操大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同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造箭是一个完美的局,水上作战确实需要准备大量弓箭,让诸葛亮负责督造弓箭合情合理。而诸葛亮是在东吴的地界上督造十万枝箭,造成造不成完全是他周瑜能控制的,随便在哪个环节上拖延点时间就能让箭造不出来。再说十万枝箭不要说十天,就是一个月赶制也未必能出来,而你诸葛亮竟然说三天就可以造成,并敢立军令状,呵呵,看来是老天要替我除掉这个二货啊。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三日之内如何能造出十万枝箭?还望子敬(鲁肃的字)救我!”忠厚老实的鲁肃见状,没好气的说:“祸从口出,你自己口角不严,把牛皮吹破了,让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十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大都督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我这颗人头可全系在先生您那了。”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尽管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但他在见到周瑜后,仍能信守诺言闭口不谈借船之事,只向周瑜报告称诸葛亮并不需要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虽大惑不解,但仍很高兴,因为按他觉得诸葛亮这次是在劫难逃了。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正史上草船借箭(气象轶事草船借箭)(3)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让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军决不会贸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即将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些时间,诸葛亮又命令船队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并嘱加劲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草把排满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还命令士卒齐声大喊:“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时,诸葛亮取箭船队因顺风顺水,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枝,为时不过三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自叹不如。

其实草船借箭之所以会获得成功,哪是什么“知奇门、晓阴阳”,那只是诸葛亮为了对付周瑜而故意蒙上的神秘色彩。真正的原因在于诸葛亮精确判断出三日内必有大雾并吃透了曹操与鲁肃的为人:他料定三日之内,长江上必然会起大雾;曹操是多疑之人,用兵谨慎,在无法观察敌情时,绝不会贸然出击,只会使用弓箭来进行防御。他又吃准了鲁肃是忠厚老实之人且能顾大局识大体,出于对朋友负责,交代他不要把借船一事告诉周瑜,鲁肃自然不会向周瑜泄密;而作为周瑜的副手,同是东吴股肱之臣的鲁肃很清楚东吴此时的敌人是曹魏,诸葛亮是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曹魏的,这个时候杀掉诸葛亮不符合东吴的战略利益。对曹操、鲁肃在用兵和为人上的准确判断,说明诸葛亮善于识人;而对于大雾天气的科学把握,充分表明他具有丰富的气象科学常识。正是算准了这些,诸葛亮才敢于在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那么既然不是知奇门、晓阴阳,那个时代的诸葛亮又何以得出三日之内必有大雾这一结论呢?

正史上草船借箭(气象轶事草船借箭)(4)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冷却达到过饱和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和云一样,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二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对于雾而言,冷却更为重要。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冷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此外还要求风力微弱,大气层较稳定,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都不利于雾的生成。

在我国常见的雾大致有两种:一是平流雾,这是由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其特点是范围大,不易散。二是辐射雾,这是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作用使地面气层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主要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这种雾的特点是范围小,通常随着太阳的升高,地面温度上升,辐射雾很快就会蒸发消散,谚语“十雾九晴”说的正是这种雾。辐射雾在北方冬季、初春和秋末等季节比较常见,长江流域冬季同北方比,多雨,温度高,因而也较容易形成辐射雾。

“草船借箭”发生在借东风之前不久,大约在阴历11月。根据武汉气象台提供的气象资料,秋季正是当地的雾季,犹以11月最多,平均6天就有一天有雾。这是因为秋季天气渐凉但水汽却很充沛,微风、晴夜中气温迅速降低时水汽便可能凝结成雾。从“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 及“日高雾散”的描写看,配合诸葛亮成功借箭的雾很可能是陆上夜间形成的辐射雾,被北风(南下的冷空气)或陆风从陆上输送到江面上而形成。因为夜间江水温暖,水汽丰富,冷凉空气一进入江面,其雾就会立刻增浓。当然,此时的风速也不能过大,否则与高空空气混合后雾就有可能消散。可见江雾的出现是有规律性的。

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自然地理规律总结把握较透彻,他在周瑜面前领受任务时,正处在晴朗少云的深秋季节,日温差大,夜间气温下降很多,空气极易达到过饱和而使多余水汽凝结,长江又为大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诸葛亮见那几天天气单调,少有变化,风力微弱,凭着他对天气变化的规律性认识,料定不久将来会出现大雾,是较为客观的。但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能极为精确的推断出大雾出现的时间,这无疑是持“褒刘”正统伦理观的罗贯中对诸葛亮的神话。

“草船借箭” 这一战例毕竟未见于正史记载,是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元杂剧及自己的合理想象创作完成的故事情节。罗贯中早年投身于元末农民战争,具有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创作出这样的故事情节,说明在他早年的征战生涯中曾有过利用雾或者其他气象条件指挥作战的经历或是体会。实事求是的看,“草船借箭”多少有点艺术的加工成分,而下边这个例子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利用雾来作战的经典战例。

二战后期,纳碎德国为挫败美、英联军,扭转西欧战局,于1944年年底调集了25个师(含7个装甲师),对比利时北部和东部的联军阵地发动了代号“莱茵河值更”的攻势。这场被战史学者称为“阿登战役”的军事行动,其战役形势的发展被雾的生消截然划分为两个迥然不同的阶段。

德军的进攻从12月16日拂晓开始,主攻方向选择在丘陵起伏、林木繁盛的阿登地区,这也是美军认为最不适于进攻,因而防守比较薄弱的地区。因此,仅仅一天多时间,德军就在美军防线上冲破一个大洞。由于战役开始的前一周,该地区天气一直不好,有浓雾,德军进攻部队在雾的掩护下形成了对美英联军的偷袭,而联军地面部队在浓雾中却无法得到航空兵的有力支援和补给。因而到当月23日,德军已向纵深挺进了90度公里,攻势之顺甚至超出了德军官兵的心理预期。23日后,天气有所好转,联军的航空兵又开始积极行动起来,战场形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雾的消散,德军航空兵仅存的那点实力不足以使其地面部队免受联军强大的空中攻击,战役的第二周,德军的进攻便不那么顺利了,随着苏军的配合,1945年1月德军的攻势彻底被盟军粉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