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令高校和老师趋之若鹜的“评奖”

如今的大学里,除了发工资、资金之外,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一众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前仆后继、趋之若鹜?

答案是:评奖,尤其是那些关于科研成果的评奖。

大学生科研成果包括哪些(来感受一下大学科研成果的)(1)

首先说,为何老师们喜欢评科技成果奖?

个中原因既简单又现实:

因为,只有你获奖且是多次获奖,才能证明你有科研水平,是科研人才;

因为,只有你获奖且是多获奖,你才有足够的资本参评副教授、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政府特贴专家、长江学者;

因为,只有你获奖且是多次获奖,你才有申请立项课题的资本;

因为,只有你获奖且是多获奖,你才能竞选诸如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十大杰出青年、巾国十佳、青年突击手等各类人物,甚至可以竞聘行政管理职务。

总之一句话,只有你的成果获奖了,才有可能在学校里混出名堂来,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大学生科研成果包括哪些(来感受一下大学科研成果的)(2)

我们再来说说,学校为何也关心这个奖项,原因同样相当现实。

因为,只有学校的成果获奖了,才能证明师资队伍素质过硬,科研水平高超;

因为,只有学校的成果获奖了,才能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斩获“优秀”;

因为,只有学校的成果获奖了,才能申报学院更名为大学;

因为,只有学校的成果获奖了,才有资本申报硕士、博士授予权;

因为,只有学校的成果获奖了,才能进入“211”“985”工程;

因为,只有学校的成果获奖了,才能由“厅局级”晋升为“副部级”,校长、书记才有资本升迁……

正是由于科研评奖关系到学校、老师的切身利益,非常重视规范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力求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价和遴选科研成果

但是,世界是复杂的,无论是成果申报人,还是评委会专家,都是凡夫俗子。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他们往往会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美妙地结合起来。

尤其是评委们,更善于变通制度,也更有能力变通制度。于是,在评奖操作过程中,灵活性就取代了原则性,潜规则取代了明文规定,使得评奖结果与初衷渐行渐远,最终南辕北辙。

大学生科研成果包括哪些(来感受一下大学科研成果的)(3)

人们诟病大学的研究成果评价机制存在严重弊端,并非空穴来风。我在做博士后期间,有幸结识了几位评委,听他们讲述过亲历的评奖故事,与大家读者分享其中的珍闻,共同感悟大学的评奖文化。

02 学院评选:熟人社会,依靠关系

学院,作为大学里的基层学术单位,无论什么层次、性质的评审活动,都要经过这个层次的个人申报、审核或推荐,才能进入下一评选环节。由此,学院是评奖的最基础环节。

有一年,省教育厅组织省属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分配给某校5个名额。为从全校数百项成果中,遴选出最能代表学校水平的优秀成果,学校要求所属的十几个学院各推荐一个成果。

同时,学校下达通知,特别强调各学院务必严肃、认真、负责评选,将竞争力最强的成果推荐到学校。

学院接到文件后,首先,向全院教师传达学校通知,鼓励大家积极申报,共有5篇论文和1部专著申报奖项。随后,由院长、副院长和几位系主任组成7人的初评委员会。

按照评审程序,7名评委须分别审阅这6项成果,提出个人评审结论,最后进行投票表决,赞成票最多的出线。但学院计划半天内完成评选,如此短的时间,根本无法仔细审阅6项成果,并提出中肯的意见。

变通的做法,就是主管院长综合成果出版或期刊档次以及社会反响等,提出一个参考性意见,然后让委员围绕这个意见讨论。有一篇论文是副院长申报的,尽管根据要求回避评选,但大家还是“公认”这篇论文最好,整个会议用了不到2个小时。

最大问题是,副院长的论文是不是这6项成果之中,是否最能代表学院的科研水平的,到学校是否有竞争力,与会的委员心中也没底。因为,除了院长,其他委员谁也没有全部研究申报材料,更谈不上比较和鉴别。

当然,由于社会科学的开放性,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学问,即使你阅读了全部申请材料,也不见得就能做出谁优谁劣的客观评价。要一位专家对专业外的成果发表中肯意见,有些强人所难。从这个角度看,学院采取变通的办法处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学院属于地地道道的“熟人社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评委们考虑最多的不是成果质量本身,而是申报人的身份、背景以及同自身的利害关系。

大学生科研成果包括哪些(来感受一下大学科研成果的)(4)

其实,在学院这一层次,其他诸课题立项、优秀课程、优秀学科、特色专业、优秀论文、荣誉称号之类的评审,运作程序和评审结果也大体如此。胜出者多数是院长或主任,没有管理职务的普通教师出头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

当然,如果你有特殊背景,胜出也是有可能的。有一位讲师虽然写不出论文,但每年都可以拿到省厅或省规划办的课题。只因为,他的一位亲戚在省里主管这件事情。

正如人们常说的:“没有关系找关系,找了关系没关系。”

03 学校评选:符合上级、领导优先

学校层次的成果评选,主要有两类内容:

一类是评审和决定校级科研成果奖项;另一类是评审和推荐参评更高层次评奖的科研成果。两类会议性质有所不同,但运作方式基本一致。

学校的科研成果评审会,一般由学校常设的学术委员会组成,校长是主任委员,副校长、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学院院长任委员(一般教授基本无缘)。

相比于学院一级,学校评选成果涉及的专业更多、领域更广泛,委员们的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更匮乏,评审时间更紧张,发言更没有“底气”。

因此,学校学术委员会也必须变通,先把专家和成果学科门类分成几个小组,如文学组、理学组、工学组、经济学组、管理学组,等等。各小组对相近专业成果进行审阅,由组长提出评审意见,然后,其他委员适当补充。

尽管规定要求评审委员应当保持中立性,但委员在发言时,都在为本院的参审成果做宣传、拉选票,更有甚者,有些委员组成同盟,相互承诺投赞成票。

由于学校评委人员较多(有的多达21人),其学术背景、专业领域、对成果认知差异较大,很难一次性形成统一结果,就需要多轮投票。有时投票也出不了结果。

此时,校长也会适当的引导一下。比如,对于最后不分伯仲的A、B两项成果,校长提议用口头方式表决,即变匿名交往为知名交往。一位评委建议推荐A成果,校长马上表示同意。

此时,唯校长马首是瞻的委员们立即附和,持中间立场的委员们也迎合表态赞成,持相左意见的委员只好默认不语。由此,很快形成统一意见。

大学生科研成果包括哪些(来感受一下大学科研成果的)(5)

其实,如果这位委员首先提议B成果,校长也会附和。因为对他来讲,

A和B都能展示学校的研究水平,谁上都无所谓。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一等奖和二等奖却有天壤之别。

当然,也有A和B相持不下的个别情况。长时间持续不下时,校长就会直截了当地说,A成果是学校重点学科成果,今年先上,B成果也不错,但名额有限,就牺牲一次,明天再评。

B成果所属的院长自然不好多说,校长也会表扬该院长识大体、懂大局,并允诺以后会给以补偿。至于院长回去如何给B成果申请者交待,就不是校长考虑的事了。

有意思的是,据说有一位大学校长特别热衷于成果评奖,无论什么奖项都要申报,且总能拿到校级一等奖,还有多项省、部级奖项。然而,当其刚退居二线还未正式退休,再申报学校成果奖时,竟然连三等奖都没拿到。

虽说有点“人一走、茶就凉”的凄凉味道,但更多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树大好乘凉”的优越感。

04 省(部)评选:平均分配、雨露均沾

省里大学数目众多,参评成果不计其数,涉及学科门类齐全,成果形式复杂多样,由此,评审任务相当繁重。

为了提高效率,省厅除了成立评委会外,还会同时成立若干学科组(多则5人、少则3人),奖项指标分到各学科组,评委会只对学科组的意见盖章即可。

由此,省厅评奖实际变成了学科组评审,学科组组长手握生杀大权。

学科组有一年评选全省优秀博士论文,管理学科组有3名成员,分别来自省内X、Y、Z三所高校。组长由X大学的管理学院院长担任,作为评奖“专业户”,经验丰富,办事效率奇高。

原定2天评审,他只用了半天,就轻松搞定。他的妙招是:

先把奖项指标分配到学校,再在学校中确定具体获奖成果。省厅分给管理学组3个二等奖(没有一等奖指标)和若干个三等奖指标。

他将二等奖先分配给学科组成员所在的X、Y、Z三个学校,而三等奖则在所有参评学校中均分,但略有差别,奖项就这样很快确定了。然而,申报成果的具体内容和研究水平,每个委员都不甚了了。

其实,学科组成员是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且开会的前一天才通知,所以,申报人想走后门是比较困难的,客观上保证了评委的中立性和评审的匿名性。

但是,如果省厅里有人事先打了招呼,学科组还是会“通融”的。比如,某位领导或工作人员找到组长,请私下关照XXX,至少可以得个三等奖。所以,每次开会之前,省厅的工作人员都会接到不少电话,接待众多来访者。

当然,也有些人会事先知道评委人选,提前做好“公关”。由此可行,即使是发表于同一期刊上2篇论文,质量相对较差那一篇获奖了,另一篇质量完胜的却“名落孙山”,其中原因很简单,前一篇论文的作者事先同评委打了招呼。

由此,我们就明白了:为何在中国的大学中,“官本位”现象相当严重。

由此,我们就明白了:为何有人要低三下四地阿奉迎,千方百计地打通“关节”,由此导致学术风气腐败。

由此,我们就明白了:为何有人凭“个人能力”获得了一些奖项,就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就此沦为“学霸”“学阀”。

其实,即便你的成果获奖了,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即使你的成果没有获奖,也没有什么值得郁闷的。

大学生科研成果包括哪些(来感受一下大学科研成果的)(6)

因为,在这种评奖模式下,不去参评也罢,省时、省事、更省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