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姜燕)“我家在上海,一代又一代,十里洋场大舞台……”一曲甜糯的沪语歌《上海谣》,伴着婉转低回的琵琶声,瞬间把观众带入老上海的情境中。12月19日下午,在宝山区智慧湾创意产业园依弘剧场,《“上海谣”都市的乡愁——侯小声作品音乐会》火热举行。

劳动号子与山歌各自的音乐特点(在田山歌和劳动号子里领略都市乡愁)(1)

图说:浦东说书系列《嫁女歌》之二《三催桥》。(主办方供图 下同)

作曲家侯小声是在上海民歌的浸润中成长起来的,成为作曲家后,他一直致力于上海民歌的创作与挖掘。他认为,江南的人文地域、风土人情赋予了上海民歌清丽柔婉、细腻平朴的特性,“它一点也不输于西北、西南等地的民歌。”为传承和推广上海民歌,他多年来前往各地采风,将原汁原味的民歌加以创新和拓展,打造出《上海谣》等歌曲,评弹歌《玉兰树下迎客来》、浦东说书系列情景表演唱《嫁女歌》、上海码头号子《远东呐喊》等一批颇具上海地方特色的作品。

他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聘专家。

劳动号子与山歌各自的音乐特点(在田山歌和劳动号子里领略都市乡愁)(2)

图说:侯小声(左)在音乐会现场。

明亮的灯光下,著名滑稽演员顾竹君、评弹演员陆金花、知名民歌演员袁金凤和来自江苏南通市的翟叶华相继登台,用不同风格演绎着《上海谣》;随后,浦东说书系列情景剧《嫁女歌》之二的《三催桥》,由浦东新区北蔡镇文化中心的演员们带上舞台,表演者康毅、陈建纬都是浦东说书非遗传承人。《嫁女歌》是侯小声为浦东农村婚嫁习俗所创作的情景系列剧,音乐元素始终不离浦东说书和一片钹子,但炫丽多元的唱腔、伴奏、故事与人物舞台表道服、引入的大头娃娃舞与杂技等综合元素,令广大受众刮目相看:“浦东说书还能这么唱!”而在农耕系列表演《腊月天》时,上海常青藤学校的学生及小学部音乐学科负责人多米尼克·默塔也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

接下来的《角里人家》选萃,是侯小声2011年与青浦文化音乐人共同创作的首部沪语本土音乐剧,它曾作为上海第十二届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四幕原创田山歌音乐剧的《角里人家》,大篇幅、多方位展示了青浦一带的民俗、非遗,如摇快船、江南船拳、阿婆茶、走三桥、粽子舞等。重头戏是由莲花咹咹调、大约调、倒十郎等十数种山歌小调,钹子书、田发调等郊区民歌戏曲呈现的乡土音乐,而全剧核心音乐元素则是青浦田山歌。“黄梅上岸望爷娘,闲七八月养后生。哥是秧苗妹是泥,角里人家土里长”。歌手钱思剑、林宝韵味十足的演唱将整场演出推向一个高潮。

劳动号子与山歌各自的音乐特点(在田山歌和劳动号子里领略都市乡愁)(3)

图说:震撼的上海港劳动号子表演。

演出第三部分《上海之声》码头号子,由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码头号子表演队献演,身着粗布衣服,颈挂棕色布巾的爷叔们精神抖擞的表演和震撼高亢的号子,生动再现了上海码头工人热烈的劳动场景。上海港码头号子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凸现上海工业化、都市化的代表性民歌歌种。当天表演的《远东呐喊》是侯小声专为这支队伍创作的曲目之一,他用搭肩号子,杠棒号子,堆装号子等与苏北、湖北、宁波等帮的曲子糅合在一起,在伴奏中加进伴唱声部,形成码头上空间开阔的立体效果,听来十分震撼,令人耳目一新。

传承需要后人,童谣串烧《童年记忆》、童声独唱《上海弄堂》、情景表演唱《小小白玉兰》、少儿红歌《石库门》和《爷爷的初心我的梦》等,在上海市百灵鸟少儿艺术团和宝山区民办杨东小学生们活泼动人的表演下,让现场散发着浓浓的上海童年味道,使人们回味无穷。

演出在热烈的掌声中落幕,在这个冬日午后,人们意外地领略了一次沪语歌的魅力,离去时大都意犹未尽。大众舞台上的沪语歌太少了,有人感慨。侯小声说,乡愁是热爱,而不是愁苦,“我们有责任通过音乐,把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通过民歌这个载体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这次音乐会由上海市百灵鸟少儿艺术团主办,并得到了上海市音乐家协会、上海市民文化节秘书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