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艺术历史上把宋代艺术称为成熟期,那隋唐时期就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青春期。唐朝政治稳定、国民经济空前繁荣,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时期也催动了中国艺术的完备和发展。

齐白石徐悲鸿画作对比(徐悲鸿视为生命)(1)

唐朝,书法体系基本完备,篆隶草楷皆以完善。绘画门类也已经齐全:人物、花鸟、山水有了明确分类。工笔、写意两种风格都已经展现出来。

齐白石徐悲鸿画作对比(徐悲鸿视为生命)(2)

而唐代时期,最为鼎盛的就是人物画的发展,这时期的人物画大师,也是如井喷式的出现,如:阎立本、张萱、周昉、吴道子等。其中又以吴道子的影响最大,他开创了一个绘画的全新领域:白描(线描)。他的画风也被世人称之为“吴家样”,与北齐人物画家曹仲达并称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齐白石徐悲鸿画作对比(徐悲鸿视为生命)(3)

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笔法上采用被称为“十八描法”之一的兰叶描,有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动感。并且吴道子诸事皆能,其山水人物无所不能,苏轼评价“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齐白石徐悲鸿画作对比(徐悲鸿视为生命)(4)

作为唐朝的绘画大师。他的一生,多为宫观庙宇创作宗教壁画,所以流传于世的墨迹很少,当今能见到的传为吴道子作品的有《天王送子图》和《八十七神仙卷》。

齐白石徐悲鸿画作对比(徐悲鸿视为生命)(5)

而《八十七神仙卷》的历史命运也是曲折艰险,富有戏剧性。其中最惊险的一段故事,就是它在近现代历史上的遭遇。

香港相遇,重现江湖

在1936年,徐悲鸿在香港举办个人艺术展览,他在与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许地山的一次宴会上,得到一则讯息,香港的一位德国夫人,正在为自己的四箱中国字画寻找买家。这让本来就喜欢收藏的徐悲鸿异常兴奋。

齐白石徐悲鸿画作对比(徐悲鸿视为生命)(6)

徐悲鸿在许地山的引荐之下,在这位德国夫人家中见到了这四箱书画,当徐悲鸿在这四箱书画中,寻找自己中意的藏品时,被一幅画卷深深吸引住了,在他展开画卷的时候,激动的双手都在颤动,兴奋的不能言语。

齐白石徐悲鸿画作对比(徐悲鸿视为生命)(7)

这幅画卷以白描的方式绘成,纸本已因为时代久远呈现褐色,画面构图宏伟,场景壮观,所绘的人物,衣袖线条流畅、发须细致逼真、表情神态威严,人物比例协调,可以说是中国白描人物画中的精品,堪称绝世国宝

就在徐悲鸿目不转睛地欣赏这幅画卷时,这位德国夫人见他如此爱不释手,于是就开始坐地起价,将这幅画卷价格抬升到1万大洋。

齐白石徐悲鸿画作对比(徐悲鸿视为生命)(8)

此时的徐悲鸿哪来这么多资金,但是自己有对此爱不释手。徐悲鸿在朋友之间东拼西凑,再加上自己的7幅作品才最终买下了这一幅旷世伟作。

然而这幅画卷上,没有落款,没有题跋,只是从这位德国夫人那里得知,这幅画是当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德军在一位王府掠夺而得。

齐白石徐悲鸿画作对比(徐悲鸿视为生命)(9)

在得到这幅作品之后,徐悲鸿无比兴奋,但画作上没有落款,徐悲鸿根据画面中有八十七位神仙人物,直接为它取名为《八十七神仙卷》,并在画面上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

至此,这件国宝结束了近代史上第一次磨难,终于又回到中国的土地之上。

齐白石徐悲鸿画作对比(徐悲鸿视为生命)(10)

再历险境,失而复得

在从香港返回内地之后,徐悲鸿邀请当时著名的收藏家和书画名家进行鉴定考证,张大千和谢稚柳对其进行考证后,二人一致认为:此卷非吴道子之手笔莫属

从此,世人皆知徐悲鸿收藏有一幅吴道子的传世作品,树大招风,这也引发了它的第二次险境。

齐白石徐悲鸿画作对比(徐悲鸿视为生命)(11)

1942年,徐悲鸿辗转来到昆明,国难当头。这一天,突然防空警报拉响,空袭来临,大家都开始进去防空洞寻求庇护。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空袭结束后,徐悲鸿发现家中失窃了,《八十七神仙卷》不翼而飞。

齐白石徐悲鸿画作对比(徐悲鸿视为生命)(12)

就因如此徐悲鸿悲痛无比,身体也每况愈下。

1947年奇迹出现,徐悲鸿学生告诉他。在成都看到一幅白描画卷,与《八十七神仙卷》非常相似。这让徐悲鸿十分的兴奋,并委托自己的朋友上门求购。

齐白石徐悲鸿画作对比(徐悲鸿视为生命)(13)

最终以20万从卖主手中购得,国宝重新回到了徐悲鸿的手里,后来他才知道这是卖主自导自演的盗卖之剧,趁着动乱从徐悲鸿家中窃取,再以高价卖给徐悲鸿。

齐白石徐悲鸿画作对比(徐悲鸿视为生命)(14)

不管如此,庆幸它又回到真正懂它的人手里,后来齐白石还为其题写了“八十七神仙卷”的卷首。整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无法考量的“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后来徐悲鸿夫人廖文静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将《八十七神仙卷》捐献国家,被收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