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连花清瘟?还是莲花清温?别弄错!2022年财政个人劳动补贴可申领?小心有诈!热点热议,重点解析,法保说法,专业支招,生活工作不踩坑。

如何分清连花清瘟(莲花还是连花清温还是清瘟)(1)

热议1

是连花清瘟不是莲花清温

随着防疫政策的进一步优化,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行程码,人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防护自律,药先备起来!

如何分清连花清瘟(莲花还是连花清温还是清瘟)(2)

说到买药,就不得不提到连花清瘟胶囊了,有药店连花清瘟单盒卖百元,涨价超2倍!市面上还出现了名字似是而非的“莲花清瘟”,有些甚至还不是药品,只是代用茶,混淆误导消费者!记住了,连花清瘟之所以是连花,是因为药品中含有连翘和金银花的成分,并非我们所想的花朵莲花。

如何分清连花清瘟(莲花还是连花清温还是清瘟)(3)

针对“莲花清温”“连花青温”以及“连花清温片”“连花清温茶”这些名称相似的产品,以岭药业已发表声明表示以上产品均非本公司生产、销售或授权生产、销售。所以消费者在购买相关产品时,要提高注意力,认准自己要购买的产品。

而针对医疗药品及用品价格上涨的情况,多地监管部门已发文告诫,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公开曝光情节恶劣的典型案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良好价格秩序。

法保说法

发现哄抬价格可以举报吗?

如何分清连花清瘟(莲花还是连花清温还是清瘟)(4)

疫情期间,针对粮油肉蛋菜奶等民生商品和口罩、抗病毒药品、消毒杀菌用品、相关医疗器械等防疫用品的违法涨价行为,多地监管部门已发布通知(以杭州为例):根据《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经营者违反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价格欺诈行为的,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对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行为的,最高可处300万元的罚款;对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造成商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的,最高可处500万元的罚款。

如何分清连花清瘟(莲花还是连花清温还是清瘟)(5)

提醒大家,疫情防控做好自我防护就够了,没必要去囤积和抢购药物。日常备药,建议在正规渠道购买,发生货不对板的情况,可以联系商家申请退款退货,权益受损的还可以要求商家承担相关赔偿责任;发现商家存在“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可以保存好证据并通过拨打电话12315、12345等渠道进行投诉举报。

热议2

劳动补贴发放系钓鱼诈骗

如何分清连花清瘟(莲花还是连花清温还是清瘟)(6)

打工人的福音?近日,蔡先生和同事收到以公司名义发送的邮件,链接里面是关于个人劳动补贴的声明。大致内容说的是:国家财务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的《2022年财政第四季度个人劳动补贴》已经展开,全国范围内的劳动者都可以登记申领一笔补贴,收到通知后立即扫码认证,逾期视为弃权领取。

如何分清连花清瘟(莲花还是连花清温还是清瘟)(7)

蔡先生欣喜不已,用手机扫码后就跳转到了国家人民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蔡先生也没有怀疑,马上就在线填写了姓名、身份证号、卡号及余额、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办理申领,最后收到的却是银行卡被扣除4600元的通知。等看到公司发的“关于预防钓鱼邮件的重要提醒通知”,才知被骗,赶紧报警。

法保说法

骗局套路深,以下情况需小心!

如何分清连花清瘟(莲花还是连花清温还是清瘟)(8)

1、谎称发放补贴

以发送诈骗短信或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有未领取的补贴金,特定期限前须办理相关手续领取,要求提供身份证号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提前预约登记;或是伪造网站,诱导点击链接,进行网上办理,收集个人金融账户及身份信息,实施诈骗。

2、谎称账户异常

以社保卡或工资卡欠费、盗刷、异常报销骗保、被冻结等为名,杜撰因涉案金额较大已移交公安机关处理,为保障账号安全需核实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信息,继而以其他借口,要求将资金转移到指定账户。

3、谎称政策变更

假借经办机构名义,发放伪造的虚假文件,解读银行卡或社保卡有关的新政策,如需升级更新换代,超时无法办理业务,影响正常用卡等,要求登入网站,输入个人有关信息进行在线办理,趁机盗取资金。

如何分清连花清瘟(莲花还是连花清温还是清瘟)(9)

万骗不离钱,预防实不难!不明信息莫理会,陌生来电多警惕,不明网址链接不要点,不明软件不要安装;个人资料要保密,不轻易填写提交个人信息,使用银行、社交平台账号、密码时,要避免信息泄露;小心网恋、机票、贷款、中奖、手机定位等陷阱;多向亲戚朋友、领导同事核实,及时报案。

总之,天上不会轻易掉馅饼。但凡电话、短信、链接涉及到身份信息或钱财的,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

如何分清连花清瘟(莲花还是连花清温还是清瘟)(10)

更多问题可以咨询法保网在线法务,了解更多法律资讯,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注:文中人名为化名,引用热议事件来自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