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作为一个历史名人,大家都了解。因此本文就不会按部就班的介绍大家都熟悉的陈胜事迹,而是说说一些我们看似熟悉却令人惊异的东西。


陈胜刘邦项羽分别起兵时间(同是秦朝官吏出身)(1)

陈胜雕塑

“王后将相,宁有种乎”口号

陈胜以这句口号闻名。但也因此我们对这个口号存在误解——似乎秦朝的王侯将相都是有种的。陈胜的这句口号似乎也是针对秦朝的。

但实质上这句口号是针对西周以来所确立的周礼等级思想,陈胜其实要打破的是当时山东六国地区的严格贵族阶层观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说明的是代表秦朝法家思想在山东六国地区的深入人心。

从睡虎地秦简的军爵律中我们可以看到秦朝时奴隶可以通过战功拜托奴隶身份,甚至爬上高官或封侯。秦朝的赵高就是从奴隶到丞相的典型代表。秦朝法家治理下是不存在王侯将相是天生这个观念的。

因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并非反对秦朝,而是拥抱秦朝法家治理主流思想。陈胜喊这句口号,不是反秦,而是反六国贵族观念。


陈胜起义成功的基础

说来可能你都很难想象,陈胜起义成功的政策基础竟然是李斯建议的焚书令。李斯的焚书令中明文规定:“以吏为师”。这一政策让往日作为低贱阶层的小吏取代了西周所确立的士阶层,成为社会中间力量。这也是为什么秦末起兵中的很多人都是秦朝的官吏,如陈胜、吴广、刘邦、萧何、曹参等等。这些昔日的秦朝小吏能够击败项羽、魏豹、田荣等六国旧贵族,不是没有原因的——李斯的“以吏为师”让秦朝官吏成为了社会中坚力量,成为新崛起的势力。

因此,在这点上,可以说李斯是秦朝的掘墓人。当然不能说李斯的“以吏为师”政策是错误的——因为这是瓦解西周所确定的周礼贵族阶层最有力的政策。

陈胜刘邦项羽分别起兵时间(同是秦朝官吏出身)(2)

配图


陈胜为何用扶苏、项燕名义起义

这个原因陈胜自己解释了,非常单纯:“宜多应者”——为了让更多人加入自己。只是非常简单的借用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发展自己的势力,别无其他。


陈胜起义的理由失期当斩是谎言

出土的睡虎地秦律《徭律》对失期如此规定: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解释:体乏不能出行,处罚2副战甲;失期3-5日,批评教育;失期6-10日,处罚一副盾;失期10日以上,处罚一副战甲。毫无失期当斩的记录。

陈胜说失期当斩,是在杀死将尉之后。当时的800士卒只有陈胜唯一一条信源,无从查证陈胜说法真实与否。


陈胜政权及其性质

大泽乡起义时,陈胜以扶苏、项燕名义起兵,其政权为大楚。当时的大楚并无王,这才有陈胜部下葛婴立楚国后裔襄疆为楚王的原因。陈胜占据陈县后,在陈县楚国势力的支持下,自立为楚王,建立张楚政权。

关于陈胜起义的性质。一般认为陈胜起义是反秦的。但从陈胜起义前所说的“死国可乎”,及其对胡亥的评论:“吾闻二世,少子,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更有起义时以扶苏为号的事实,说明陈胜在陈县称张楚王之前,只是反对胡亥,而非反秦。陈胜在陈县称王后才是真正的反秦。


陈胜为何不立楚国等六国后裔

陈胜在起义后自己称王而非接纳张耳、陈余的建议立六国之后的行为,实质上也证明了上文所说的陈胜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并非反秦,而是反六国贵族观念。

在李斯的“以吏为师”政策对六国贵族观念的摧毁下,受益于秦朝政策的陈胜自然不会对恢复六国之后感兴趣。实际上,陈胜从起义前就显示了自己称王的野心:“大楚兴,陈胜王。”自始至终,陈胜就以称王为目标,甚至为此不惜处死立襄疆为楚王的葛婴。


陈胜刘邦项羽分别起兵时间(同是秦朝官吏出身)(3)

配图

陈胜张楚政权是采用秦法治理而非儒家观念

秦朝对陈胜的影响非常重大,除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观念、以立为师政策的行政训练外,还有法家治理的影响。陈胜张楚政权采取法家治理的依据有:

1、陈胜处死昔日“苟富贵勿相忘”的同伴,只因为他到处说早年陈胜的逸闻,损坏陈胜张楚王的威望。这是法家非常注重加强君权的原则性问题。在儒家看来,这是陈胜违背“苟富贵勿相忘”的诺言,但事实上陈胜是让昔日伙伴富贵了,但昔日伙伴不知足,不尊重陈胜,一心想要和陈胜一样的平等地位,这是所有君主都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对待昔日伙伴问题上,陈胜并没有食言:陈胜让昔日伙伴富贵了,但得到的却是昔日伙伴不知感恩的心。

2、陈胜不以周礼去给予特殊待给自己的岳父,而是以秦法的一般待遇对待。陈胜岳父所说的“怙强而傲长者,不能久焉”,是典型的儒家观点,更验证了陈胜以军功封侯而非亲戚封侯的法家治理。

3、陈胜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考核部下的功绩。这和李斯给胡亥的督责之术建议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督责之,则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义明,则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力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独制於天下而无所制也。”

因此,由秦朝官吏出身的陈胜、刘邦在即位后,都继续秦朝的法家治理模式,而非六国时期的治理模式,或者儒家治理。所谓秦法暴虐,不过是西汉初儒家对秦朝的黑化,否则陈胜、刘邦为何继续继承秦制。


陈胜犯下的错误

一般认为陈胜犯下的错误有:

1、不听从张耳、陈余立六国后的建议而自立为张楚王;

2、杀昔日伙伴、不给予岳父高官等在儒家看来断绝人伦的行为;

3、任用朱房、胡武弹劾部下,导致失去人心;

4、不听从博士孔鲋加强防御的建议,一味进攻。

正如上文所说,不立六国后、杀昔日伙伴、不厚封岳父、考核部下等都表明陈胜采纳的是秦朝的法家治理,这是陈胜的秦朝价值观和六国贵族之后价值观的不同所导致的认知差异,并非陈胜失败的原因。

从大泽乡起义,到陈县称张楚王,到周章驻军戏地,威胁咸阳。这段时间里,陈胜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根本原因不在于陈胜的决策如何的好,或者秦法如何暴虐,或六国之后如何反秦,而在于秦朝并没有阻止有效的军队平叛。

在周章驻军戏地后,胡亥下令让李斯等人组织军队平定山东叛乱,这才是陈胜失败的根本原因。在李斯的组织下,陈胜战败被杀,项梁战败被杀。而李斯死后,秦朝才真正失去陷入被动,最终失败的局面。

孔鲋建议陈胜关于加强防御的建议,不能说错,但如果陈胜真的收缩战略,一旦让秦朝稳定各地的局势,陈胜的张楚同样无法面对秦朝稳定而持续的军队进攻,失败同样注定。

陈胜派人到处略地,无非是扩大势力,增加自己的实力。用现在的话来说,陈胜的这种广略地方法就是: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在陈胜的错误中,有一个具有转折性的错误很少人提到。那就是——杀葛婴。

陈胜以大楚政权起兵,派遣葛婴东略地。葛婴在略地时立楚国后裔襄疆为楚王,符合当时楚地的一般性思维——立六国后。葛婴在得知陈胜自立为张楚王后,即处死襄疆,承认陈胜的张楚王地位。但葛婴的这种知错能改并没有得到陈胜的谅解,最终被陈胜处死。

陈胜处死葛婴的后果是:张耳、陈余劝武臣自立为赵王,脱离陈胜;周市坚持立魏咎为魏王。简单说,陈胜处死葛婴,导致了陈胜部下脱离陈胜自立为王。


陈胜刘邦项羽分别起兵时间(同是秦朝官吏出身)(4)

配图

总结下:陈胜起义,传统观点认为是反秦的,但实质上是拥抱秦朝反对六国贵族观念,并非反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起义口号,恰恰说明了秦始皇的黔守政策和李斯以吏为师政策对当时社会阶层改造的成功——破除周礼严格规定的阶层观念。正是秦朝社会政策的成功改造,给了陈胜起义和刘邦建立西汉称帝的社会基础。陈胜的张楚和刘邦的西汉这两个政权,都是继承秦朝体制去治理,并非如同项羽等六国之后想要恢复周礼所规定的阶层规范制度。

陈胜、刘邦等小人得志,是秦朝改革周礼思想规范下严格社会阶层的成功说明。而陈胜的失败,和刘邦的成功,其实只是一个运气问题——秦朝的内斗因素。陈胜时,秦朝在李斯等的治理下表面上很乱,但有条不紊,有步骤有计划的按部就班地平定叛乱;项羽、刘邦时,赵高、章邯急于立功,急于短期内平定叛乱,导致了君臣、将相之间的不信任,胡亥拒绝赵高降位称王、招抚刘邦等叛乱的建议,赵高不信任章邯的平叛能力,章邯怀疑赵高谋杀自己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秦朝在内部不团结下无力有效组织军队去阻挡和平定叛军。

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说的就是秦朝的灭亡:杀李斯,独信赵高、章邯;独信章邯,把秦朝所有的兵力都交给章邯,致使秦朝无兵可调等等。这些都是秦朝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案例。

欢迎关注历史哨声——为您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多元化解读历史!谢谢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