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村脱贫攻坚(瓦罕走廊第一村)(1)

当地儿童在阿特加依里村卫生室接受体检(3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26日电 题:走进“瓦罕走廊第一村”,看帕米尔高原脱贫攻坚

新华社记者段敏夫、沙达提、李志浩

祖国西陲,帕米尔高原上有一个地方,叫瓦罕走廊,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曾是高僧玄奘、旅行家马可·波罗经行之处。

背靠着瓦罕走廊有一个村,叫阿特加依里村,被称为“瓦罕走廊第一村”。“这里一村邻三国,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老百姓常说‘雄鸡一鸣传四境’,是个典型的高原边境村。”阿特加依里村第一书记白运增说,2018年底阿特加依里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眼下,巩固脱贫成果、开拓增收途径是他最操心的事。

瓦罕村脱贫攻坚(瓦罕走廊第一村)(2)

阿特加依里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为儿童做健康记录(3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3月的帕米尔高原春意初至,迎着仍略显寒凉的微风,白运增敲开错里坦巴依·吾布里哈斯木家的门。弟弟在外读书,与母亲一起生活的错里坦巴依·吾布里哈斯木是一名护边员,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2018年摘掉了“贫困户”帽子,家里还置办了崭新的厨具、精美的挂毯。

因为阿特加依里村的特殊地理位置,这里的塔吉克族牧民世代为国守边。“我的爸爸、爷爷都是护边员,当上护边员是我们最大的骄傲。”错里坦巴依·吾布里哈斯木说。

村民的这份红色传承得到各界广泛点赞,国家也给护边员提供了工资补贴,帮助他们守边但不“守穷”。白运增告诉记者,阿特加依里村几乎家家都有护边员,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也都脱了贫。村民鲁尔哈拉·伊斯拉木拜克当上了护边员,还在村委会扶持下开起牧家乐,家里炊具、电器一应俱全,收入年年看涨。

结束了入户走访,太阳已经挂在雪山顶上,高原的阳光在雪山映衬下更加耀眼。白运增走进路边的一家小卖店,买了瓶矿泉水,又和老板娘拉起了家常。“最近生意怎么样?”“还行吧,一天能卖出1000多块钱的东西。”老板娘塔提汗·阿克优力腼腆地笑着说。

瓦罕村脱贫攻坚(瓦罕走廊第一村)(3)

阿特加依里村第一书记白运增(左)入户走访脱贫护边员(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2018年5月,塔提汗·阿克优力在村里的支持下,贷款5万元开起这家高原小卖店。不大的店面里,食品、饮料、日用品琳琅满目,从民族特色的糕点、冰糖到流行的红牛、果粒橙等饮品,小店里几乎都能找到。柜台上,醒目地张贴着微信支付二维码。仅大半年时间,塔提汗·阿克优力就还清贷款,还攒下了1万多元。

村里村民经营的小卖店共有3家。“虽然偏远,海拔又高,但小卖店里商品并不比平原地区少。每家生意都不错,这也说明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有钱买更多更好的东西。”白运增说。

此外,阿特加依里村还发挥牧业资源优势,成立牦牛养殖合作社,全村牦牛存栏量超过1000头,实现了规范化、规模化养殖,又给牧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同时,自来水入户、路面硬化、庭院改造、广播电视及网络信号覆盖等工程也已如期完工,村卫生室、幼儿园、便民服务中心均同步配套建成并投入使用。

巍峨帕米尔,“瓦罕走廊第一村”静卧于群山间,村民一如既往地守边护边,但贫困已被他们渐渐甩在了身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