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曼技巧:如果你不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明了的解释一个事情,那就说明你根本没有理解。

——文章有点长,请耐心阅读——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1)

‌认知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包括智力、情感、逻辑、行为等方面,这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哺乳动物的根本原则。人的这些能力并不是先天具备,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这也是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区别。

认知—cognition

  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对作用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 认知是怎么产生的?

人们认识外界事物,通过,感觉,触觉,思维,记忆,想象,经验,知识,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产生的结论就是认知。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

《文史知识》1989年第9期:“通过言语、色彩、形体或音响,去理解、体验与表达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中的一般意义,以与人、社会、自然和宇宙之最一般或最本质的方面,建立认知的、道德的与审美的联系。”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2)

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香臭、粗细、软硬等。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后,并没有马上消失,它还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种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叫记忆。

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思维。

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语言活动。人们还具有想象的活动,这是凭借在头脑中保存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

‌认知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过程和结果,对事物概念的判断和对(某个范围内)事物规律的总结。这些总结对客观世界反映的程度代表对(这个范围内)事物认知的高低。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是认知的载体和工具,通过这些载体和工具实现认知的过程,产生认知的结果。个体认知的表达,使得个体和环境产生相互作用。

认知历程:

(1)传统上指认识过程,指人脑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关系的心理过程。

(2)皮亚杰学派用语,指通过对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这是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3)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用语,指个体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它通常由感知系统(接受信息)、记忆系统(信息编码、贮存和提取)、控制系统(监督执行决定)、反应系统(控制信息输出)等4种成分构成的模式。

H.西蒙认为,人类认知有3种基本过程:

(1)问题解决。采用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和计划过程法。

(2)模式识别能力。人要建立事物的模式,就必须认识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如等同关系、连续关系等。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就可构成模式。

(3)学习。学习就是获取信息并将其贮存起来,便于以后使用。学习有不同的形式,如辨别学习、阅读、理解、范例学习等。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3)

认知三要素

〈1〉.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例如:有人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有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个体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儿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认知风格可能会保持到成年。认知加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

〈2〉.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

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

〈3〉.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4)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间进行多种操作,为了顺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时刻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操作,并将整个认知过程的大量操作组织起来。因此,认知策略对认知活动的有效进行是十分重要的。

认知功能包括数个认知域,即数个功能区,具体包括记忆、注意力、语言功能、视空间以及执行功能。视空间是看见事物的远近、事物的方向,执行功能,即想做一件事,要有筹划,比如做事的方法和先后顺序。另外,还有计算和判断能力。

人在出生以后经过不断成长、学习而获取相应的认知能力,这样人就是有智能行为的高级动物,而且这些能力当中以智力作为代表。智力是人类神经高级活动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记忆、计算、逻辑判断、定向能力等体现出来。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所谓的感知觉就是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视空间结构等。

总的来说,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5)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认知是认识过程中的一种产物。一般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都是认识活动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力、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通过眼看、耳听、舌尝、鼻嗅、皮肤接触来训练。用眼区分颜色;用耳朵辨别声音;用皮肤感觉软硬、粗细、重量、温度;用鼻舌体会味道。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改善知觉,主要训练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

语言训练主要通过理解和沟通方面训练。先遵循儿童语言发育规律,其次训练理解能力,最后训练交流能力。想象和思维训练是认知高级形式,遵循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6)

认知包括“认”和“知”两部分内容,“认”是指能够把目标对象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知”是知道这个目标对象的运作规律。

认知的定义:将目标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并掌握其运作规律。

认知是指人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 ,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人们的认知,你认为这件事情是个什么样的事情,就是你认知的表现,有人说好好读书,将来可以找份好工作,有好的未来,生活就可以轻松点,这是他的认知。有人会说创业好,自己当老板,生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听老板安排,也不会遭到解雇的危险,什么事情自己说了算。这也是一种认知。包括人们买股票,他们觉得哪些股票会涨,那些股票会跌,所产生的决定,也是一种认知的表现。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7)

1、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2、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

3、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8)

都说认知是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事业高度和幸福指数的。那如何来判断自己的认知层级呢?

法国托尼德定律,把认知从低到高分为三层:

第一层:一元思维模式。

表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几乎听不见其他声音,和外界思维无法兼容,也不能交流,又叫婴儿模式。特点:我认为对的就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的。

‌第二层:二元思维模式

能兼容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人,具备基本的理性和共情,其表现就是我不同意你,但是我尊重你。

‌第三层:认知的多元思维模式

能够兼容外界所有的思想和观点,可以吸收并随时提炼使用外界所有的信息,对他们来讲都是有益的,他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虚空的黑洞,源源不断地吸收和消化着外界的信息。

一:环境归因层:遇到问题从来不找自身原因,认为成败都是外界环境决定的,常常消极抱怨。

二:行动归因层:相信努力就能成功,不停加班加点工作,但忘了人的工作时长和体能的有限,勤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三:能力归因层:认为工具,方法,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核心,热衷于各种方法论。结果任是老黄牛的劳苦功高。

四:精英认知层(信念价值观层):强调信念,价值观 原则。他们认为相信才会看到,而不是看到了才相信,他们会按照价值观的重要排序来精准分配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

五:身份定位层:欲戴王冠,愿承其重,

认为自己天生就是王者,

①清楚知道我是谁? ②擅长干什么?

③想干什么? ④成为什么?

⑤怎么成为? ⑥多久成为?

⑦成为的代价是什么?⑧目的和初心是什么?

六:精神信仰层:相信世界会因我而不同,为理想全力以赴、为使命义无反顾,他们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和领袖。

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这些心理活动可以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想象等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也称之为认识,即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它包括四种境界,也是认知的四种层级状态:

①自以为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认为自己无所不晓,以为自己啥都知道,自以为是的心理活动;(自我为中心,我就是对的)

②谦卑敬畏状态:知道自己不知道:心里清楚自己到底了解多少,知道自己的合适定位,虚心学习丰富自己的认知;(我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

③掌握世界运行规律,知道自己知道:善于总结,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④认知最高境界,不知道自己知道:始终保持谦虚的状态,在实际面对问题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合适的处理,是认知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认知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正确认识认知的四种状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水平。(向下兼容,不着痕迹)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9)

认知是我们脑内加工信息的模型,这个模型的作用是通过获取的信息来预测实现并且指导我们的行为。也可以把认知称为认知模型。

1.获取信息建立认知模型

生命体是一种依靠感官系统获取外在环境信息,通过获取的信息来预测外在环境并获得能力,保持自身不灭的存在形式。

如果没有认知模型,我们将不能够判断我们获取到的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

无论我们天生的感知能力,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甚至是嗅觉,获得的都是关于现实的信息,真正把信息转化成对现实世界理解的是我们的认知模型。

我们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那感知到的外界信息是真实的吗?

蝙蝠可以用超声波获取外界信息,猫有强大的夜市能力,听觉和触觉。我们和其他的动物获取到外界的信息都不一样,那到底谁看到的才是真实的呢?亦或是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多,就越真实呢?

是这样,但是也不完全是这样。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缺少信息渠道,比如我现在瞎了,我失去了视觉的信息,我的生活将一团乱麻。又或者是我失去了双脚,失去了移动的能量,那我的生活也将会是一团乱麻。在没有足够多的信息和动能的情况下,我们的认知模型一定是有缺陷的。主动收集,分类,理解大量的信息,是我们构建自己认知模型的必要条件。

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确实是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真实,但真正帮助我们认清现实的还是我们的认知模型。

比如AI智能的大数据并不会真的了解我们的需求,建立AI的数学模型才能真正预测我们的需求,给我们画像。

互联网既给了我们更快更强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给了我们更快的获得能量的方式。因此现在这个时代完全游离在网络以外的人和瞎了或者瘸了没什么区别。能不能通过获取到的这些信息获得能量,这就要依靠我们的认知模型了。

认知升级的基础是足够量级的信息,我们首先要从各方面获取到足够多的信息。其实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已经给了我们很强大的超感官外设。互联网,电子通信等等轻松地获取和发布信息,汽车,飞机,大炮同样让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能量。

未来会走向更轻松的获取信息,更自由的使用能量,感知现实的收益远远大于人体的强化。认知的升级同样是需要大量的学习成本的,我们需要非常多的练习和信息一点点的构建我们的认知模型。

现在只要我们走进一家医院,就会发现,这里的几乎每一个医疗设备都像科幻产品一样,有的可以透视你的身体获取你身体内的各种信息,有的可以检测你血液里的各种微量元素,还有的可以看到你体内有没有感染病毒,而有的医疗设备可以让你器官衰竭以后继续获得能量,维持生命不灭。但绝大多数信息对我们普通人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的认知模型无法识别这些信息就无法通过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预测。

在歌曲中,我们把开国领导人比喻成北极星,明灯等等,原因其实就在于他的每一次预测几乎都是正确的,哪怕这个预测是违反当时的共识的。什么是领导力?即领导者的认知模型通过获取信息可以给出更接近现实的判断,并且可以通过行为把现实改变成自己预测的结果。

2.通过行为把认知变成现实

我们的认知加我们的行为,就可以把我们的认知模型给出的预测变成现实。

比如,通过双眼我们获取到手机没电的信息,通过认知模型预测给手机充电就可以让手机重新启动,通过行为做到这一切,这样就可以改变手机没电的状态,这也几乎是现代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

但如果放在四十年前,大家都不认识智能手机,就算家里有点,没有手机充电就能启动的认知模型,那么当时的人就没法改变手机没电这个事实。

没有关于赚钱的认知模型的人,就算大把的机会放在他们面前,他也会熟视无睹地走过去,然后继续抱怨自己的穷困。

行为几乎完全等于认知模型给出的预测,你在做什么你想做什么,你的认知模型给出的预测就是什么。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的行为依赖我们的认知给出的预测,这个预测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愿望。我们现在做什么,都是在实现我们的心中愿望。看看你现在的行为在完成一个什么样的愿吧。不管在做什么,承认事实,这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们的行为就是在帮助我们实现愿望,请问你的愿望是什么?你准备怎么实现它?只要我们预期和现实之间出现了问题,都是非常好的认知升级的机会。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预测和现实之间的缓冲区——情绪,来更清晰地寻找自己认知模型的漏洞。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10)

①认知,是对事物底层逻辑的了解,认知能力,是对是世界万物判断的能力,认知的本质就是做决定,你的认知能力越高,你就比较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

②认知水平越低,越容易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思进取,不断陷入恶性循环,不停的失败,最后怀疑命运。

③人与人最大的差别在于认知

表面上看,是行动力拉开人与人的差距,但行动力其实是由认知水平决定的,有人行动力高,执行力强,是因为他们看到自身的差距,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正是有这样的自我认知,才会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④与人最大的差别是思想的差别,对这个世界认知差别,当你的认知提高的时候,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你的人生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⑤当你学了足够多的多学科知识,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这些知识之间就会产生联系,才会让帮助你做出正确的,简单的讲认知就是认识客观世界,认知过程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比如你面前有一物,它形状是圆的、表面光滑、颜色青绿相间、带有一点清新的水果味,顶部有一根旋转的小茎。

对了,它比头要大一些,且质地偏硬、口感清脆。

请问:这是什么东西?

它大概就是西瓜了。

当你见到西瓜时,你会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气味、硬度,这个过程就是「认知过程」。

当你观察完毕、在心中得出结论后,这个结论就是「你对西瓜的认知」。

笼统的讲,我们的大部分认知过程与“认识一个西瓜的过程”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观察某个特定事物的特征并思考这些特征,然后得出一些结论。

这就是认知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得出的结论就是认知结果。

而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一般与两个方面有关:

①观察、总结事物特征的能力;

②总结出来的特征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物的真实状态。

虽然大部分认知过程与认识一个西瓜没有本质区别,但仍然存在“具体操作流程”上的区别:认识一个复杂事物的难度与认识一个西瓜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实际上认识西瓜的难度也很高,你能在面前没有西瓜的情况下仅凭记忆描述它的样子吗?

哈密瓜呢?其他的各种水果呢?

如果你在平日里没有细心认识它们,你很难描述出一个“比较完备”的形象。

从经验积累的角度上讲,如果你对西瓜都缺乏足够的认知,那么你对其他事物的认知能力也不会特别厉害。

而认识复杂事物的难度比认识西瓜高很多,就好比你面前有一本书,这本书共有14章、每章约有20页,总共25w字。

你怎么判断这本书的“特征”是什么呢?又如何去认识这些特征、记住这些特征呢?

你如何判断特征决定了你会认为书中哪些内容有用、哪些内容可忽略;你如何认识与记住这些特征,又决定了你最终能从书中学到什么、舍弃什么。

认知能力低了,就类似于你曾经吃过很多西瓜却无法靠文字将它描述出来,看了很多书却不知道书中的重点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从书中学到了什么。

你可能是从未仔细的观察过西瓜,所以对它缺乏认识。也可能是仔细观察过西瓜,但因为缺乏认知经验所以没能形成良好的认知。

越复杂的事物越需要你仔细的观察+拥有足够的认知经验。观察的不细致会导致你错过重要细节,缺乏认知经验会让你陷入迷茫、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注重于哪些东西。

第一点,即观察、总结事物特征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认知能力就越强。

第二点:总结出的特征,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物的真实状态。

你的认知结果应当尽可能贴近真实世界,而不是远离真实世界。

比如我说西瓜形状圆,我对西瓜的认知是圆的。

如果有人把西瓜放在模具里,让它长成了一个正方形的,那这算什么情况?难道它就不是西瓜了吗?

它依然是西瓜,只不过它是一个正方形的西瓜。

当我见到正方形的西瓜时,我必须调整我对西瓜的认知:西瓜一般是圆的、但人工干预或者意外发生的时候,它不一定是圆的。

当我调整认知后,我对西瓜的认知更接近西瓜的真实情况:自然状态的西瓜一般圆,人工干预的时候可能会有各种奇怪的形状。

如果我非要坚持:西瓜必定圆、不圆的不是西瓜、正方形西瓜不是西瓜!

这就属于「认知结果远离真实世界」的情况,它是明显错误的认知、会带来明显错误的结果。

我们很容易纠正自己对西瓜的认知,因为它简单又直白:就是一个正方形的西瓜嘛!

但是,如果我们所观察、所认知的对象,是一个“并不简单”的事物,我们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还是以读书为例,你读了一本书,你如何确定你在书中获知的含义,正是作者想表达的含义呢?

万一你曲解了作者的含义、但你并不知道你曲解了呢?你会在曲解的路上狂奔,直到犯下错误为止。

在更坏的情况下,即使你犯下错误,你也不会认为“是你曲解了作者的含义”,你会认为是别的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认知能力」不是单纯的认识某个事物,而是「较为精准」的认识某个事物。

认知的越精准,我们就能做出越有效的行动;认知的越歪曲,我们就会做出越无效的行动(甚至会带来反噬)。

总之,认知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知过程是观察事物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认知能力与「观察、总结事物特征的能力」和「总结出的特征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物的真实状态」有关。

最后,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结论:认知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与我们的观察能力、对细节的敏锐感知能力、对信息的整合能力、思考能力、对所有已知特征的提炼能力…都有关。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11)

《超越感觉》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书籍,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

第一部分关于背景,共分7章,都在通过一个个问题描述各种批判性思维的相关概念:你是谁?什么是批判性思考?真理是什么?认知是什么?观点有什么依据?证据是什么?论据是什么?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思维的基础概念一步步展现出来。

《什么是认知?》我们对于生活的世界充满着各种认知,最简单的从单词的拼写,复杂的有对政治事件的观点等。认知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作者认为认知意味着有能力去表达我们知道了什么,和我们如何得知这些。什么是认知的必要条件?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文章用了一个场景去描述了两种认知的不完善的情景:玛丽认为自己知道embarrass的拼法,但实际上错了;南希说了正确的拼法,但又不知对不对。对于玛丽来说,因为她确认自己是知道答案的,因此她不会再去翻字典求证;对于南希来说,她虽然有正确的答案,但是并不知道为何拥有正确答案,因此,在认知被挑战时,不能确信,无法反驳。玛丽的认知问题的错误,其实在我们的认知中是普遍存在的。

文中举了八个人们易误解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在大众眼中已经是毫无争议的,普遍接受的了。然而文中这八个观点的研究结论却出乎意料。比如,对于观点“发泄愤怒的效果可减轻愤怒,并使我们感觉更好。”实际上,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表达愤怒使你更加愤怒,强化了愤怒的态度,并形成一种敌对习惯。如果你对暂时的愤怒保持冷静,并以一种愉快的活动分散你的注意力,直到你的愤怒平息下来,那你很可能比跟人大吵大闹会更感觉更好,而且会好得更快。”

那么我们是如何让这些不正确的观点进入我们的脑海的呢?我们学习事物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主动的,即通过科学的方法,测试和证明、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

而另一种是被动的,也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这种被动的学习过程发生在课堂上,看电视和报纸报道中。

而我们大部分的认知怎么来的呢?可能很不幸,大部分应该是来自后者。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的课堂里,知识和事物的结论通常是被告知的,而不是去自已找,去测试或推理出来的。这就养成了一个思维习惯,可怕的是,在我们成年后,这种思维习惯一直影响着我们去获得真正的认知。我们会从与人交流中,将被告知的一些事,不加思索地接受,添上自己的主观理解后再传播给下一个人。

获取知识还有两个障碍需要注意:假定和猜测。头脑中的假定是未被证明的看法,在《超越感觉》的第一章里提到过,我们成长的环境中有很多因素造成了对事物的不正确的看法。这些假定限制了对问题的好奇心,让好奇心引起的探索过程无法开始。而猜测往往是出于非理性的判断,缺乏证据的支持。通往真正认知的道路有两个:保持谨慎的态度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之前,不要断言说“我知道”,而说“可能”、“我认为”等,但真正有证据和把握时还是需要明确地陈述和表达;承认自己的未知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未知,承认自己不知道某事,是通往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的一步。谨慎地对待被动认知,培养主动认知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认知环境中,寻找事实和有价值的观点。

认知:普通心理学中的概念,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从认知谈起的。

认知也可以叫做认识,就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人的感觉器官,眼耳口鼻舌从外界事物获得信息,然后大脑对其加工的过程。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四个过程,也正是这四个过程的千差万别塑造了每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个体。

感觉就是外界事物给你心理产生的情绪体验,喜欢,讨厌,生气等。接着你会产生对事物的知觉。感觉和知觉紧密联系,同时发生。但是感觉和知觉只能帮助你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属于认知的感性阶段。比如常说某个人是感性的,也就是说他习惯用感觉做决定的人。

接下来就是记忆,人类最初依靠先天遗传的基因记忆来生存,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存储新的记忆,通过对记忆信息的加工提炼,会产生属于人类特有的思维过程,从事物的本质去理性理解他们的特性,到达认知的理性阶段。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12)

我们把认知概括为“我们获取一切信息的总和”。

按百度百科的解释,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

其中,感觉包括我们看到的所有事物和现象(视觉),听到的所有声音(听觉)、闻到的所有气味(嗅觉)、品尝到的所有味道(味觉)、能触摸到的所有东西(触觉)和其他所有感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信息汇聚到大脑,触发的反映。我们经历的事情,在大脑中会形成思维、记忆和想象。我们掌握的语言,会将我们的思维、记忆和想象进行一定形式的汇聚、呈现和表达。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13)

认知公式

1.知己,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等,彻底的了解自己。

2.知彼,知道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感悟心情变化。

3.知时间,地点,事情,才会懂将将要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认知就是说我们人,从母体出生以后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活动中,对周围环境的记录和分辩,形成各种记忆。还有对环境中各种事物和人的反应,应对的方式。这些记忆和反应,应对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认知。

简单点说就是每个人的原始的三观及后续的生活经历不断修正后的三观。

举例:小时候大家都知道一加一等于二,后来慢慢的知道在某些条件之下一加一也可能等于一或者三。

等到你懂的这些之后你遇到两个人为了一加一等于几而争论起来的时候你就会不以为然了。你不会偏向任何一方

什么是认知?这个词来自拉丁词根 cognoscere,意思是“知道”。当我们谈论认知时,我们通常指的是与知识相关的一切。换句话说,我们已经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资料的积累。

认知公认的定义是通过感知处理信息的能力(即我们通过不同的感官得到刺激),是获得知识的重要过程,而我们的主观特征,使我们能够整合所有这些信息分析和解释我们的世界。换句话说,认知是我们对我们从不同的来源(感知,体验,信念......)接收到的信息吸收和处理,将它们转换成知识的能力。认知包括不同的认知过程,学习,注意力,记忆,语言,推理,决策等,是形成我们的智力发展的重要部分。

从不同学科研究认知,如神经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甚至是信息科学。然而,深刻研究认知心理学是研究如何处理信息对行为的影响和与不同心理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关系。认知心理学是在1950年代后期出现的反对流行的行为主义的时间出现的。作家如Piaget和Vigotsky革命性的科学理论与他们的对认知学习研究理论,在今天仍然适用。从60年代开始,人们对研究认知能力越来越感兴趣,这就是我们有这么多研究结果的原因。

神经影像学的进步,有助于对神经解剖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心理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绪的。

什么是认知?

认知过程是什么?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要基于所有知识或掌握新的知识作出决策和理解的认知过程。不同的认知功能在这些进程中发挥不同作用︰ 感知、 注意、 记忆、 推理......每个这些认知功能共同努力,整合新的知识,创建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解释。

感知作为认知过程︰ 认知知觉允许我们组织和理解通我们不同的感官接收到的刺激,如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和触觉。虽然大多数都熟悉的常识的,有一些其他,少为人知感觉,空间感 (不自觉地感觉到我们的位置在空间和空间定位的刺激) 和声乐 (这是我们在我们的身体的器官的感觉。它是什么可以让我们知道当我们饿了,或渴了)。一旦接收到刺激,我们的大脑集成所有的信息,创建一个新的记忆。

注意力是认知过程︰ 注意力是允许我们集中精力在认知过程或活动的刺激,以便更彻底地处理信息。注意是基本的认知功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它。事实上,它被认为一种机制,控制并调节其余认知过程︰ 感知 (我们需要注意必须能够排除我们的感官接受到的刺激) 才能学习和复杂推理。

记忆作为认知过程︰ 记忆是允许我们的处理,存储,和从过去中恢复信息的认知功能。记忆是学习的基本过程,因为它是使我们能够创认同感的能力。有许多类型的记忆,如 短期记忆,这是为保留短的时间内信息的能力 (记一个电话号码,直到我们可以把它写在纸上,) 和 长期记忆,这是所有我们保持为一长段时间的记忆。长期记忆可以被分解为更具体的、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包括通过语言和教育得到的信息 (比如,知道二战结束于 1945 年),获得的知识以及个人经验获得的知识(记住我的祖母常给我做)。程序性记忆是指有学习例程 (学习如何开车或骑自行车)。其他类型的记忆是 听觉记忆、 情景记忆、 命名, 识别。

思考是一种认知过程:思想是所有认知过程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整合所有的已经收到的信息,并建立事件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它要使用的推理,综合,和解决问题(行政职能)能力。

语言认知的过程:语言就是通过口头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这是我们用来沟通,组织和传递,我们有我们自己和世界的信息的工具。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学习被当作一种认知过程:学习是我们用来把新的信息结合我们的现有知识的认知过程。学习包括不同的东西等,我们通过学习养成社会行为或习惯,像刷牙或走路,和记忆知识。Piaget和其他作家都谈到学习是我们的认知系统接受处理信息的过程。

认知过程可以自然或人为,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但它通常会发发展的很快,不断地想提高却没有实现愿望。

例如,当我们走在街道上,我们看到交通灯变成红色的,我们开始产生认知过程,它告诉我们怎么做(通过或不通过)。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集中我们的注意力在交通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它是红色的。在几毫秒间,我们就从我们的记忆中得出信息,当交通灯是红的,你不应该通过; 但是我们也记得,有时,如果没有汽车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使我们得到一个决定:等到灯变绿通过,或左顾右盼(再次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看是否有车来了,没有车时通过。

神经科学和大脑的可塑性的研究已经向我们表明了,越多的使用神经回路大脑的神经回路就越强。只有我们理解了每个人的认知状态,才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认知训练计划。着眼于最具挑战性的任务,确保我们正在创造和建立新的神经连接,由于训练的缘故,大脑会越来越强壮。

减轻压力水平: 应力增加皮质醇水平,而攻击轴突与髓鞘阻碍有效地传递信息。如果我们能够减少我们生活中的压力,我们也许能够改善我们的认知,因为减轻压力提高突触连接。保持积极的态度,使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更有创造性,使我们思维更加灵活

沉思:冥想也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我们的认知。在过去的几年中,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冥想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因为它需要有意识的集中和关注一个任务,正如我们所说的,是创造新的神经网络连接的重要技能。这项研究证明了冥想涉及到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加快反应速度,和对一般认知功能的改善。

身体运动量:做一些可以改善认知的运动。并不需要是特别激烈的运动。事实上,每周步行3次每次45分钟,就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推理能力(行政职能),练太极拳也可以改善主要执行功能。

What is cognition

· 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是表示处理具体任务时加在学习者认知系统上的负荷的多维结构。这个结构由反映任务与学习者特征之间交互的原因维度和反映心理负荷、心理努力和绩效等可测性概念的评估维度所组成。

在互联网中讲认知负荷,可以理解为我们给用户看一个东西,他是一眼就能看懂呢,还是需要反复思考或者进行询问、搜索、查询等相关操作。也可以说就是这个东西是不是用户认识的,用户在大脑中需要经过几次思考逻辑或者联想,如果没有,是不是需要进行学习才能认识。

人的大脑是由本能部分和逻辑部分组成的

本能部分:是用户直观的感受比如看到面包,就直接感知到这个东西可以吃;看到炸弹,我就知道这个是危险的;今天出门淋湿了,情绪很不好...这些都是从人的本能层次反应出来的。

逻辑部分:是人有有目的、有意识的去活动,会针对某件事情进行思考,甚至进行推理

又比如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别人说的话不一定真实,但是在真实场景下的使用行为,是不会骗人的,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操作,去深挖其中的点。

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整个人脑系统由两个系统

系统一是本能层次

系统二是逻辑层次

我们看到一个现实中存在的事情,或者思考一个问题,都会调起大脑的这两个系统,认知负荷低的很多可能就在本能层次解决了,或者在逻辑层次进行一次解释就明白了,认知负荷高反之,你需要经过多次解释,多次思考,产生多次联想。甚至还需要进行询问、搜索、查询等行为。这样就是代表这个东西对你认知成本比较大。

意识与行为的形成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rience and behaviorWhat is cognition

意识从某个维度上可以理解为是经验,意识的形成最初是通过被动的吸收外界信息,我们思考一下,我们刚出生走路或者学习拿筷子的时候,都是家人在通过他们的经验进行教授,然后我们便明白了怎么走路,怎么拿筷子。

意识最初可以通过我们的五感接收,比如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嗅觉信息、味觉信息、触觉信息,这些信息到我们的大脑里,会与我们的认知进行匹配。从现有的物质世界中的客观信息,传输到我们的大脑本层与逻辑进行匹配,形成我们的主观感受。

我们的人脑可以理解为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特点是可以处理复杂信息,能够不断学习,对一些信息可以层层叠加或者删减,同时还有一个特点是保存的数据随着时间或者记忆力会进行主动删除。

所以主观感受的形成会影响我们的意识发生变化,意识产生变化之后,人会进行有意思的思考,以及无意识的认知,也就是调起我们的逻辑层次与本能层次对行为进行指导。

人通过意识/经验去指导行为,其实就是与物质世界的产生活动实践。通过活动实践,又可以产生新的感知,获取新的信息,从而形成新的经验。

最后,一个有趣的思考;

如果大家猜一个动物,我给出几组关键词,哪一个会更快?

关键词组1: 有毛

关键词组2: 有毛 有尾巴

关键词组3: 有毛 有尾巴 有胡须

关键词组4: 有毛 有尾巴 有胡须 有4只脚

关键词组5: 有毛 有尾巴 有胡须 有4只脚 外表凶悍

关键词组6: 有毛 有尾巴 有胡须 有4只脚 外表凶悍 食肉动物

这就是你大脑产生联想,调取几次思考逻辑的问题了,给的词越模糊,人的认知成本越高。给的参考词越具代表性,认知成本就越低。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我们大脑里的丰富的数据信息,我们每次产生行为,都是有意识在指导的,也就是经验-实践-经验的无限循环。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14)

认知,没有对错好坏可言,站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曾经受的教育不同,当然所产生的结果不一样。

认知就是能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做事——符合规律——成事

认知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错误的认知,1.我以为,我相信,我觉得,我认为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人贵有自知之明。

《认知觉醒》《认知驱动》《底层逻辑》《心智觉醒》《认知重塑》《深层认知》《超越感觉》……

自我认知,外界认知。正确认知,错误认知。

认知过程:点——线——面。

决策背后是认知,认知背后是读过的书,见过的人,做过的事,持续学习,刻意练习。

认知:对事物理解的深度广度。

认知分领域,不分高低,大小

底层认知:判断力 决策的源头,哪里来的自信,认为自己是对的。

认知: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知道如何去做对的事。“深思考”

做事:举例把大象放进冰箱的故事。

第1种:打开冰箱,把大象放进去,关上冰箱。

第2种:提出一大堆问题。

小时候被灌输的【知识改变命运】,其实是智识改变命运,认知水平改变命运。能想清楚一些问题的本质,能在做出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有更多元的考量,能够不被天生的性格裹挟着往前走,就必须要不断提升智识,要通过后天的自我教化来破除先天的局限。不可否认,大多数人的命途是可见的,但如果想获得那另外一点点的可能,除了“一连串越来越纯净的努力”,几乎毫无他法。

无用细节与实用细节 在座的各位都是(15)

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资源整合

——知乎、抖音、简书、吾悦百科,百度百科,知识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