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元朝末年青花瓷的创烧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那么到了明朝末期,民窑青花瓷的发展将这一陶瓷品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而青花瓷的百花齐放要从明末说起。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以前,一直是官窑占着统治地位,在此之后,由于官窑的日趋衰落,而民营窑业则凭借着对欧洲市场出口的剧增和国内市场的扩大而一度在景德镇占有绝对优势。

基于各方面的进步,在景德镇以“可竹居”为代表的民营窑业主集团,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明末清初景德镇民营瓷业对整个清代景德镇制瓷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民窑青花瓷开始崛起)(1)

天启青花携琴访友图碟 安徽萧县博物馆藏

一、社会背景

从14世纪下半叶开始,景德镇已确立了瓷都的地位,但整个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始终以宫廷直接控制的御器厂为中心,民营窑业只是处于附庸的地位。由于釉色的限制、图案装饰的束缚和青花料为御厂所垄断,甚至优质瓷石矿也不准民窑采用,因而必然使民窑的产品处于劣势。

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民窑青花瓷开始崛起)(2)

明万历青花双狮戏球纹盘 江西省博物馆藏

17世纪初年,明廷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不断,反映在官窑的烧造方面,也出现了更趋衰竭的现象。

万历三十五年六月乙卯,工部右侍郎刘元震请罢新昌等县土青:“浙江土青随矿暂采,无补于实用。在新昌解本色,则青竭而粗恶不堪。在东阳、永康、江山解折色又力疲输而将难继。加之赋役繁重,灾祲频仍……查江西烧造自万历十九年,内承运库正派瓷器十五万九千余件,已经运完,所有续派八万余件,分为八运,除完七运外,只一万余件,所需当不多,宜行停止……”

正是这个时期,荷兰、英国的商船大量贩运中国瓷器到欧洲。仅据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家的记载,从1602-1682年的80年中,通过该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达1600万件以上。其中,大部分是青花瓷,少量是五彩器。这一时期,景德镇民窑瓷器销售到帝俄、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同样十分兴盛。

二、转变期的陶瓷工艺和艺术特点

明末清初,万历末期至康熙前期的一个世纪里(十七世纪),官窑衰落和对欧洲瓷器输出的剧增,加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的催化,使景德镇青花民窑瓷器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窑工们摆脱了官窑的束缚,适应外销需要,使得这一时期的青花、彩瓷,无论器物造型、纹饰内容及其绘画风格、青花料的运用等方面,都显现出清新独特的时代特征。因此,古陶瓷学界把这一阶段称为“转变期”

“转变期”应从明万历晚期,或以三十五年为起点算起,至清康熙初为止,则这一时期的瓷器似乎有两种状况:

从海外沉船的发现,以及欧美收藏家的收藏品看,这一时期销往欧洲的品种,主要是青花瓷,有少量的五彩器和白瓷,其他色釉则更少见。

在器形方面,除了一般的盘、碗实用器外,比较特殊的器形是通体长的“象腿瓶”和“笔筒”。

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民窑青花瓷开始崛起)(3)

顺治十年青花山水图象腿瓶 上海博物馆藏

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民窑青花瓷开始崛起)(4)

明崇祯青花人物故事图笔筒 天津博物馆藏

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江西大志·陶书》记述回青料的处理分“敲青”和“淘青”两个工序。

成书于崇祯十年(1637)的宋应星《天工开物》则出现了用煅烧法来处理青花料的记载:

“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皆有之。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

从水选到火煅,是处理青料的工艺技术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明末清初民窑出现大量发色鲜艳的青花瓷,正是得益于此。

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民窑青花瓷开始崛起)(5)

明崇祯苏武李陵故事图盖罐 英国巴特勒家族藏

至于在装饰图案方面,转变期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很少继续使用明代官窑瓷器上反复使用的龙、凤、缠枝莲、菊花、牡丹、八仙等传统图案,而多见清新的花鸟画面。

在一些瓶、罐和笔筒等立体器身的颈部和近底足处,往往以暗花细刻纹或仅暗花双线纹作装饰。在一部分立体器的口沿部位常见倒画的蕉叶纹,较早的蕉叶中茎留白,较晚已不见留白中茎。

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民窑青花瓷开始崛起)(6)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青花山水博古图瓶,上海博物馆藏

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民窑青花瓷开始崛起)(7)

明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青花隶书题记人物故事纹直颈瓶

景德镇的艺人们还借鉴当代画家们的画风,出现了山水和写意人物图,同时也取材于小说、戏曲的版画插图,特别是唐人诗意图的画景引人入胜。

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民窑青花瓷开始崛起)(8)

崇祯十六年(1643年)青花十八罗汉图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在转变期瓷器上,出现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题材。这是明代文人寓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精心构思,也反映了转变期民窑业主的文人气息。这种题材,一直影响到清代的瓷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