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翘楚,心顾龙湾骨气,身立龙湾正义!
转载《吴志华传》
编者按:吴志华离开惠来已经20多年,离开人世也已10年。但有多少惠来人,谈及吴志华的时候,怀念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看:惠来的山绿了,环境美了,经济发展了,民生改善了,社会进步了……吴志华离开了,却为人民留下实实在在的福祉。
荒山造林,惠民于绿水青山间
1984年4月,吴志华从饶平县调到惠来县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农村工作。上任伊始,吴志华便根据实地考察调研所掌握的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履新的主张和措施,振奋了群众干部,也为“草县”注入了一剂鲜活的能量。
时年7月,吴志华与县委书记曾宪松、常务副县长吴才义三人共同策划造林种果的项目,希望用5年时间绿化惠来。早在二十多年前,吴志华在大埕湾沙滩上造防风林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与海滩比起来,惠来荒山的土质条件要好得多,对此,吴志华信心十足。
1985年,惠来植树造林迎来了好时机。这一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作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决定。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林若亲自抓造林绿化工作。省委省政府对于如何绿化广东,作了精心的部署,推出了领导干部挂钩办点等措施,并针对领导干部在造林中的表现,制定了奖惩办法。这对于惠来县的造林种果工作,是一股强劲的东风。
一次,吴志华下乡分片召开了一个汇报会议,让有关干部汇报造林的准备工作。他边听边记,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越是后面发言的,数字报得越高,有一点“大跃进”时“发卫星”的味道。如果这样虚报下去,造林种果就会变成一场儿戏。他知道全县做了多少准备工作,自己早就有充分的参照准备。他当即提出严厉批评:“照你们这样报的话,今年就可以造到太平洋去!”
为克服弄虚作假的弊端,吴志华设计了一套缜密的督查核实措施。县委县政府办公室抽调人马组成督查组,将70个挂钩造林种果的干部列表成册,总任务、年任务以及育苗、打穴、造林、成活率等动态一目了然,督查组对这70个人不定期抽查,检查结果由县委办公室发通报。通报以详尽的事实和详实的数字说话,批评起来指名道姓,不留情面。
杨礼谦,曾任吴志华秘书,现任揭阳市政法委副书记,他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件事。1986年,升任惠来县委书记的吴志华与秘书杨礼谦一同前往东陇镇苗海村。到了苗海村山下,离葵和公路只有三华里小路,路宽只够驾驶手扶拖拉机。车在这条小路上艰难爬行,结果还是蹩在一边不能动弹。杨礼谦拣些石块往轮下塞,吴志华下车在后面用力推,司机把着方向盘,仍然无济于事。最后,杨礼谦叫来一位正在耕地的农民,将牛轭和套索连在车上,牛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推,车子才出来。这样的路,吴志华几天之内连续去了苗海村三次查看苗木情况。
全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22%,我国则为20.36%,惠来县的森林覆盖率则是44.56%。今天,无论驱车在普惠、深汕高速公路上,还是行进在惠来任何一个片区,都是绿荫匝地,满眼郁郁葱葱。惠来县普遍在25°以下的山坡栽种果树,建成了3条1万亩以上的荔枝林带,建设了两个面积各1万亩以上的果林基地,涌现42个种果专业村,已成为我国荔枝的重要产地,号称“中国荔枝之乡”。目前,惠来县荔枝种植面积达到30多万亩,全县有荔枝种植专业村120个,果园350个,100亩以上种植基地1500个,荔枝年均产量达到7.5万吨。帝浓酒业有限公司也在惠来崛起,其果酒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
解放思想,做改革开放的实践者
发展惠来靠什么?吴志华非常明确:靠解放思想。他早就认为,惠来要花大力气发展工业、商贸,要调整产业结构。
1987年8月,惠来县召开了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吴志华在这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使他经济建设思想进一步明朗化、具体化。报告指出,1988-1990年,是“七五”计划的最后三年,“也是我县经济建设逐步形成规模并将不断推向高潮的三年”。
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一段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控某些经济过热现象。吴志华生性不教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敢想敢干必然能打出一片新天地。他常用最浅显的比喻同干部们谈心,他说:“现在,人们对父母的叫法都变了,不再叫作‘阿父、阿姆’,叫‘爸爸、妈妈’了,我们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领导经济工作还能因循守旧吗?”“要放下架子,老老实实地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向左邻右舍学习,只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想一定会有成效的。”
吴志华整天往基层跑,榜样的力量无穷,干部纷纷离开机关,到第一线蹲点,去现场解决问题。开现场会议以小见大,是吴志华极力推行的工作方法,也是效率最高的工作方法。今天这些已经退休和接近退休的干部,提起下乡蹲点那些趣事,还津津乐道。
吴志华这时已接近50岁,上世纪八十年代,无论年龄还是学历,都容易被人认为“稳健有余,开拓不足,知识面窄,思想保守的计划经济型老干部”。然而,吴志华凭着他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的精神,凭着他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刻理解,积极融入时代,成为名副其实的改革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者。
为解放干部思想,1986年吴志华带领一批人去南海、顺德参观学习。1987年惠来县第六次党代会之后,他决定再组织一批人到外地参观学习。吴志华很节俭,从来舍不得多花公家一分钱,为了让干部们开眼界,他不惜交这份学费,他相信,思想解放了,回报才能巨大。这次,他带领县五套班子和各乡、镇、场以及县直机关的有关领导共50多人,参观了三水、新会、宝安三个县,时间8天,行程1500多公里。宝安这三个县与惠来的基础条件有相似的地方,希望干部们通过参观进一步思考。到了佛山,在市区稍事休息,可以逛逛商场。他来到一家卖服装的门市,选了一套西装,当场就穿在身上。这套西装当时不过一二百块钱,但对于吴志华来说,还是第一次。吴志华如此破费,如此摩登,让随行的干部都大为惊讶。他们立即理解了书记的良苦用心,他时刻提醒大家,要解放思想。于是,没有穿西装的同志几乎都买了一套穿上。吴志华望望自己,望望大家,笑了,笑得意味深长。
筑巢引凤,工业经济焕发生机
在汕头市范围内,除汕头经济特区外,吴志华促成了惠来县最早成立加工区——葵阳加工区。他的友人林世铿第一次到加工区时很惊讶,说:“想不到一路灰尘,这里还藏着一个美好的地方。”
接任县委书记之后,办加工区的事时常萦绕在吴志华心头。他认为,首先就要发挥人缘地缘优势,惠来在海外的企业家不少,要多做工作,把他们的企业和产业引进来。在深圳建立起与他们联络的桥梁和纽带十分重要。他多次到深圳,为在深圳设立惠来县办事处确定指导思想、工作方针,还操办实事、细事。
对外加工区一个个建起来,葵阳加工区是汕头市第一个对外工业区,建有15幢标准厂房;县城西郊的飞鹅山背后,有4幢楼式厂房组成的飞鹅工业区;东郊有惠城镇的葵发、葵兴、葵利工业区;西距惠城15公里处,有隆江加工区;再往西,是葵潭对外工业区;此外,还有神泉、华湖、靖海、周田等工业区。从1957年到1979年,惠来县一直是12家公有企业,如今有12个工业区,总计有73幢厂房,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全盛时期有一百多家企业在这里落户。
由于林世铿的关系,美国五大皮草商之一的亨利•伯格来到葵阳工业区。这是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成配备有专用车间、仓库、餐厅、写字楼、宿舍和绿地、花圃、道路以及相应良好基础设施的一个工业区。这个来自美国的工商大亨大发感慨:“想不到一个如此偏僻的地方,还有如此美丽的工厂区。”1986年8月30日,国务委员、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姬鹏飞视察了惠来,为在建的“文昌大厦”题名;翌年3月,又为“葵阳对外工业区”题名,同时还为吴志华挥笔题写了“前程似锦”四个大字。这是中外政商精英对一个改革中的“草县”的肯定,也是对吴志华大手笔改写惠来历史的肯定。
1988年,惠来县工农业比重首次实现工超农。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75亿元,吴志华在全县第六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到1990年,工农业产值比1987年的3.4亿元翻一番,达到6.8亿元,实际上超出这个指标5.95亿元,差不多翻了两番。
一个山海旮旯里的“草县”,历来名不见经传,如今却风头正劲,成为全市第一个办对外加工区的地方,成效显著。一时间,县委县政府经常高朋满座,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惠来县真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保驾护航,缔造粤东商业奇迹
商业改革一直以来都是难题。吴志华对商业体制改革想了很多。发展商品经济、放开市场,有很多赚钱门路,双轨制条件下,更有许多赚钱的机遇,他深知,所谓“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通俗一些说,就是如何让原来善于经商的人心甘情愿为公家赚钱,让不会经商的人出局。他走访商业局、供销社,极力鼓动他们改革。此时,一个商业奇袁文锦才出现在吴志华的视野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袁文锦大胆地提出“深购远销,联购联销,远购近销”、把生意做到全国去的建议。这个供销社的业务组长,从“不平衡”中看到了许多商机。1983年4月,他在民主选举中被公推为青山供销社主任,他的“深购远销、联购联销、远购近销”的设想部分地实现了,当年,效益和上缴税利居汕头地区各基层供销社之首,青山供销社被广东省供销社评为“全省供销系统先进集体”。1984年9月,袁文锦调任惠来县贸易公司经理,一上任,就向县供销社主任提出扩大自主权的要求,他终于冲破县供销社铁板一块的体制束缚,争取到商品经营权、采购权、作价权、奖金使用权、残次商品处理权、资金费用支付权。这一年,在全省绝大部分供销社一片亏损声中,袁文锦的综合贸易公司实现利润108万元。1985年,实现利润400万元,比上年差不多增长3倍,平均每个职工创造利润10万元。
吴志华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兴奋不已。他想,商业供销系统有志于改革的人不止一个袁文锦,县委应因势利导,保护先行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他的想法与县长戎铁文一拍即合。
在吴志华和戎铁文的支持下,袁文锦的才干发挥到极致。到1990年底,袁文锦的综合贸易公司员工从原来的30多人发展到1008人,拥有家具厂、面包厂、服装厂3个工厂和12家分公司,年购销总额从100多万元增加到5亿多元,年利润达到1000多万元,平均每个员工年创利1万元。这个公司的自有资金也越来越多,到1990年,建成了一座造价2000多万元的文昌大厦。这座大厦规格高档,装修豪华,在当时的潮汕各县市堪称领跑潮流、高蹈时尚者。
一个干事创业的氛围营造出来了,新的价值观念理直气壮了,惠来县的商业传奇不断涌现。时任商业局长的方适坚在南海国际原油竞标中夺标的故事更像一个传奇。1988年,欲投标南海国际原油的有法国、日本和国内一些省级单位,惠来是唯一一个县级单位跻身其间,成为一群巨人中的“小个子”。方适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知己知彼,最后以每桶原油高出法国竞争对手2美分的标价夺标,惠来做起了第一单国际石油生意。
惠来的商业体制改革,遍地开花了。中旅社、华侨公司行动起来了,国家允许的生意样样都做,体制上分灶吃饭,级级落实承包,很快就形成了兴旺发达的局面。农资公司行动起来了,县委强调,农药、化肥的价格不能随意涨,既要改革,更要加大支农力度。这样的情况下怎样赚钱?他们有办法:扩大经营,增设贸易经营部和饲料经营部,主业亏损副业补……不久,整个惠来县的商贸系统活力十足。各公司的高楼相继拔地而起。这时正是全国商业系统改革最艰难的时期,加上全国治理整顿和“经济软着陆”的大环境,市场疲软,到处一片亏损、下岗和歇业声,而惠来却是“风景这边独好”。
精神引领,铸造新时代商业文化
吴志华非常明白,他精心打造的这支商业队伍,不光要为惠来创造财富,还要让他们在实践中铸造诚信文化,在经商中张扬一种胸怀宽广的惠来精神。每年正月初五经商人员的表彰大会,也是誓师大会,被评为“十佳经理”和“十佳采购员”的,必须是没有欺诈行为的人,是诚信经营的人。他在会上郑重提出,商人不但要重利,而且要重义,只有重义才能保证长久赚钱。
创业、奉献、诚信,是惠来在商业改革中培养出来的新的商业精神。中旅社华侨公司从超利分成中获得较丰厚的积累,在中旅社需要投资基建的时候,毅然将留利的20万元捐出作为中旅社的企业发展基金。农资公司在改革中扭亏增盈了,提出“见难就帮是企业的风格,帮助同行脱贫是我们的责任”的口号,县里整治神泉港,他们捐出20万元,并拿出50万元帮助一些基层供销社走出困境,拿出7万元帮助建设葵潭经济开发区。
1986年第7号强台风正面袭击惠来,为了救灾复产,吴志华忙得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他告知袁文锦,惠来县急需一批化肥用来支援抗灾救灾。化肥是紧俏物资,时间紧,任务重,不过袁文锦胸有成竹,他和兰州化工供销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关系。袁文锦立即带领几个人前往兰州,到达目的地,袁文锦开门见山,救灾事大,请他们支持。公司领导紧急商量,决定通过几个渠道为惠来调拨化肥2000吨。一经决定,全公司出动,帮助安排车皮发货和启运。这批化肥到达惠来仅用十天。这是多年来,惠来人经商积累起来的情谊,真诚回报了真诚。
三年后,1989年,全国市场普遍疲软,产品积压,这家公司堆积了1000吨碳胺,20万元资金死在仓库里,经理向袁文锦求救。要卖出这批碳胺谈何容易!但他没有拒绝兰州的要求,在电话里回答说:你们的困难也就是我们的困难。袁文锦利用惠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采购员网络,群策群力,硬是把兰州的这座“山”搬掉了。事后公司一核计,这笔碳胺,亏了1万多元。然而,他们懂得,义和利在总体上,是一致、相辅相成的。
吴志华1989年《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县十年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的结果,是全县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一批敢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先进人物起着积极促进作用的结果。”“这些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共同特点是:在坚持党的政策严肃性的前提下,依靠政策,有改革创新精神,有开拓经营本领,有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吴志华珍惜这种精神,欣赏这种精神,并致力于培养成惠来长期发展的文化力量。
大海作证,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神泉港是惠来县历史悠久的港口,是这一带渔民赖以生存的天然渔港和运输良港,明嘉靖年间便开辟成渔港和运输港,以山青、海阔、水美、景奇闻名。神泉港之前的水道深超过4米,港内水域宽阔,波浪平缓,航道短直,一方面货运往来称便,另一方面连接粤东中心渔场,解放后被广东省列为一等渔港。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龙溪河、雷岭河、盐岭河等感潮河段筑堤围垦,严重破坏了海、河与港湾自然状态的平衡,致使迳流、潮流动力条件发生重大改变。不但严重影响渔业生产,而且使龙江、雷岭、盐岭流域经常处于水灾威胁之中,整治神泉港的重任落在吴志华肩上。
治理神泉港这项工程未列入国家计划,建设资金主要靠地方自筹,解决钱的问题成为神泉港建设的关键。为此,吴志华多次到广州向省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神泉港的情况,要求他们到惠来视察和给予支持。吴志华亲自到省里请求对惠来的支持已不是一次两次了,为了隆江河堤围的改造,他就好几次走访过省农委和省水利厅。这次,吴志华在省水利厅、水产厅、交通厅、海洋厅、水利厅等部门一次又一次地走访,请求支持。司机魏木溪记得,为了找一位省领导放映情况,吴志华就上过三次广州。领导上午8点上班,吴志华他们在早晨6点就得起床,盥洗之后,便驱车去等候领导。有一次起床晚了来不及在吃早点了,魏木溪便买了几个包子,让大家在车上边吃边赶路。吴志华坐在副驾驶位上,问魏木溪饿不饿。魏木溪说,见你们吃得津津有味,确实有点饿。吴志华便在旁边一口一口地喂着他吃。
1985年3月,吴志华作为总指挥,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驻扎在港区,开始了神泉港的治理工作。指挥部紧靠工地,与建设者打成一片是他一贯的作风,动工之初,他一连十多天都在工地。他卸水泥,开土方,搅灰沙,工地上总有他的身影。在饶平带领群众修水利时落下胃病,由于在神泉港白天黑夜连轴转工作,胃病又犯了。胃药和止痛片随身带着,发作时悄悄吞下几片,不休息也不上医院。第一期工程完成以后,吴志华继续亲自向上跑项目,争取资金,同时发动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和群众集资。到1987年,共筹得427万元,后来交通公路部门又向上级争取到资金540万元。当年2月28日,启动第二期工程,这期工程延伸防波堤至360米,筑北护堤900米,在出海口建造了长123米的安澜大桥,在港区烟墩西南建设了交桩梁板式码头,容泊能力500吨。
治理后的神泉港,发挥了良港功能。1991年底,吴志华离开了惠来,任新设立的揭阳市委副书记。他的下一步设想,要把神泉港建成5000吨级的码头,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让神泉港成为联结世界的商港,直到后来在广州住院时,他还念念不忘神泉港5000吨级码头的事落实情况。
吴志华的设想正在实现。2010年12月24日,南方日报报道:“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揭阳港神泉港区对外开放。”报道还说:“神泉港区建成并对外开放后,将改写外国籍船舶、人员、货物不能直达揭阳的历史,有效地改善揭阳港的通关环境,提升揭阳对外开放水平,成为揭阳走向世界的海上通道”。
历史可以作证,大海可以作证,吴志华留在神泉港、留在揭阳大地的功绩不可磨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