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晚,长安街张灯结彩,车流如织。在首都北京庆祝国庆的欢庆祥和气氛中,中国国家话剧院新近创排的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成功首演。该剧将持续演出至10月7日。
《抗战中的文艺》海报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始,经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性抗战的展开,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彻底投降。十四年间,亿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广大文艺工作者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笔作枪”大声鼓呼,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战中的文艺》以文献话剧的形式,展现抗战中经典文艺作品,致敬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文化先驱。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提及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与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前身——1941年成立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有着非常深的渊源。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青艺与延安鲁艺部分成员组成东北文艺工作第二团。1949年,入关抵京,成立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吴雪、雷平、白凌、李之华等延安青艺的同志一同进入中国青艺,开创新中国的话剧事业。这支来自延河岸边的文艺队伍,始终秉承革命传统,到群众中去,为人民创作演出优秀作品。
《抗战中的文艺》剧照
演员向《抗战中的文艺》鞠躬致意
《抗战中的文艺》是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的首部文献话剧,展现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创作与表演实力之外,集结来自电影、音乐与美术等领域的优秀创作者与艺术家。
《抗战中的文艺》剧本
该剧由秧禾之文工作社编剧,田沁鑫导演,叶小纲作曲,视觉总监费俊、演员总监郝为、执行导演高蕾蕾与刘丹、舞美设计王琛、灯光设计王琦、多媒体设计胡天骥、影像美术徐海东、造型设计陈敏正、声音设计王丹戎、非原创类音乐编曲吉鹏、道具设计金继峰、影像制片人杨洪涛、影像导演宋成等。主创们以守正创新的创作态度,认真查阅抗战文献资料,以历史事件中真实的文艺家们为剧中角色,以舞台讲历史,重现中国文艺先辈的热血情怀。
《抗战中的文艺》以波澜壮阔的笔触,展现1931年至1945年,胸怀爱国之志的文艺家们为寻找中国的出路,用文艺的方式求索与奋斗,最终在抗战结束之际,汇聚延安,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引下,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本剧涉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田汉、夏衍、欧阳予倩、洪深、聂耳、冼星海、丁玲、张瑞芳、舒绣文、白杨、秦怡等文艺名家,展现了左翼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样式,以当代舞台语言集中呈现抗战时期中国文艺的精神和力量。
以昂扬向上的创作态度,秉承建院初心精心创排。《抗战中的文艺》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该剧是秧禾之文工作社继《红色的起点》后,为剧院提供的另一部很有价值的剧作。编剧从2021年开始创作,历时一年多查阅资料,付出心血,梳理抗战14年文艺心路。众多主创积极投入创作,寻找抗战中的文艺精神。演员们对所扮演的角色饱含感情,一起致敬光辉岁月。剧组凝聚力量,用戏剧理解抗战文艺精神,呈现文艺先驱用文艺的方式支持抗战的壮丽画卷。
《抗战中的文艺》剧照
澎湃新闻记者现场观摩:在剧中段奕宏饰演的鲁迅大声疾呼,号召全民抗战;当吴谨言、关晓彤、顾珂嘉、朱颜曼滋分饰的“四大名旦”张瑞芳、秦怡、舒绣文、白杨在重庆大轰炸下,坚持舞台演出;当辛柏青、董畅分饰的冼星海、光未然在延安窑洞中协力创作《黄河大合唱》等桥段时,全场数度响起热烈的掌声。谢幕时,全体演员不仅纷纷向台下鼓掌欢呼的观众鞠躬致意,而后更齐齐后转,向舞台银幕上打出的“抗战中的文艺”六个大字深鞠一躬,向剧中的革命文艺前辈致敬。
首演当晚,《抗战中的文艺》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个人社交媒体发文:“中国国家话剧院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今晚首演成功!感谢极富才华的艺术家们的努力,感谢工作人员的付出!感谢演员艺术家们!感谢剧组全体,我们携手,致敬文艺前辈!祝福剧组,国庆节快乐!”
《抗战中的文艺》剧照
一场装置影像艺术与戏剧艺术结合的实验
舞台艺术呈现上,《抗战中的文艺》不仅是一场话剧演出,也是一场装置影像艺术与戏剧艺术结合的实验。该剧舞台空间简洁,结构丰富多元,借助科技、多媒体、经典电影片段、美术、音乐等元素,在舞台上打造出追溯抗战文艺精神风貌的一座“文献博物馆”,以展现抗战风云,还原抗战文艺历史和文艺家们的真实状态,做到了思想性、探索性与艺术性的相结合。
《抗战中的文艺》剧照
舞台构成方面,上方宽银幕,下方九块小屏变幻,九块小屏既是一体,又可以拆分为不同场景,影像有特写、近景、远景,针对各种史实资料的艺术处理,渲染时代氛围。国家话剧院优秀青年舞美设计、多媒体设计、灯光设计及影像导演、制作这次是“捆绑”式创作,以现代艺术的视角,让戏剧舞台呈现了一座假想的现代文献资料馆构成,设计们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这部文献话剧的主题。可以说,《抗战中的文艺》结合了装置影像艺术与戏剧艺术各自的特性。前辈文艺名家的形象、作品与生平,在一种具有深厚历史质感的舞美氛围的映衬下,在大气磅礴的音乐声中,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仅举一例,当由孙红雷饰演的“话剧皇帝”金山出现在影像中,回忆自己在夏衍编剧的话剧《赛金花》中出演李鸿章一段,“我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人在舞台上。我就变成另外一个人,说他的心事,演他的精神。扮演十个人,我就要钻进十个人的心里;扮演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人生。突然间,我意识到扮演充满着一种力量,充满着改变人的力量。”孙红雷充满阳刚与磁性的嗓音令人拍案叫绝。
而当“金山”讲述道,“我是杜月笙的干儿子,是他的关门弟子。同时,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秘密党员,1932年入党,我的上线联系人是周恩来、潘汉年……”记者身旁的一位年轻观众轻声说道,“原来如此,我们都不知道。”
《抗战中的文艺》剧照
扮演文化名人,“既是叙事者,又是角色人物”
《抗战中的文艺》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挖掘、解构,以数十丈见方的舞台抒写波澜壮阔的大历史。演员形神并茂,重现中国文艺先贤那些饱含民族深情的往事。全剧分为舞台出演与影像出演,部分角色和扮演者中,舞台部分(含影像)包括田雨饰演茅盾,李光洁饰演夏衍,王挺饰演田汉,赵阳饰演郭沫若,罗一舟饰演聂耳等;影像部分,廖凡饰演巴金,陈建斌饰演老舍,宋佳饰演萧红,万茜饰演丁玲,佟大为饰演贺敬之,邢佳栋饰演李辉英等。
剧中,萧红、萧军等东北作家为抗战奋笔疾书,老舍在日军炮火声中弹落书本的灰尘,郭沫若于国难之时返回祖国,巴金在寒夜中创作《寒夜》,聂耳探求中国音乐出路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
14年抗战时期的文艺先驱,正像夏衍评价聂耳所说,“相信个人天才,更相信集体的力量。”他们以小说、戏剧、诗歌、音乐、电影、美术等为工具,宣传抗战,寻找中国文艺出路的同时,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士气。
《抗战中的文艺》剧照
由名人引出名剧名篇,进而连缀起历史的时空经纬。该剧演员扮演歌队讲述人的角色,同时又扮演抗战史上的文化名人,既是叙事者,又是角色人物。夏衍、鲁迅、茅盾、丁玲等饰演者在剧中全部说原型人物的方言,展现出五湖四海皆求新,同革命的斑斓画卷。而人物原型的声音和历史文献的记述,同明星的脸孔与舞台演绎既是观照,又为互文——当年与当下,抗战岁月与新时代,不同世代的文艺工作者可谓同气连枝,心向光明。
“去哪里?对,去那里!”宝塔山、延河水,革命圣地延安是彼时有志青年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心心念念的所在。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阐释了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和感召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不同侧面反映军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生活面貌,塑造了一群富有典型意义和个性色彩的劳动人民形象。
对此,参演该剧的演员们表示,通过排演《抗战中的文艺》,对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中国文艺界以文艺之声抵御外辱,以文艺作品唤醒民众,有了新的感受,希望能以自己的表演,展现一代文艺界人士的精神与风骨,致敬为中国自立自强作出贡献的文艺先辈。
(本文剧照摄影:高尚、塔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