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王维五言(易中天读王维诗三首)(1)

写山景,王维首屈一指。

王维的山,宁静致远。

古诗三首王维五言(易中天读王维诗三首)(2)

本诗写山,是近景。

主题则只有一个字:静。

静到什么程度呢?

桂花落下来都能感知。

当然,是春天里迟开的桂花,也就是春桂。

这并不容易。桂花非常细小,落在地上几乎没有声音,照理说听不见。当时又是晚上,月亮还没有出来,因此也看不见。有人认为靠的是触觉和嗅觉。但,桂花落在身上能有多少重量?飘落之时的芳香跟挂在树上又有什么区别?难道诗人嗅觉之灵敏,竟然能够捕捉到落花飘香的轨迹?恐怕靠不住。

那么,桂花落了,怎么知道?

大约也只能是听见的。

听得见,则是因为闲。

闲,其实是心静,何况四周也静。春花不再怒放,鸟儿也各自还巢,小动物们都睡了,寂静的山中听不到半点声息,桂花飘落时那窸窸窣窣极其轻微的声音便变得清晰可辨,真真切切,同时也更让人觉得这深山空旷幽密,静谧朦胧。

这就叫: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闲,所以听得见桂花落地。

夜静,所以更显得春山安宁。

古诗三首王维五言(易中天读王维诗三首)(3)

〇 李华摄影

也就在这不知不觉时,月亮升起来了。

月亮应该是又大又圆银光闪闪的,这才会惊醒那些原本已经入睡的山鸟,出自本能地叫了起来。时鸣,就是时不时,也是你一声我一声。那些清脆的鸟鸣落入春涧,甚至会激起浪花。

但,本诗的主题不是“静”吗?

当然是静,却并非一点声音都没有。完全没有声音,那可不叫静谧,得叫僵死。实际上,正如听得见足音才是空谷,听得见鸟鸣也才是静夜,只要不是百鸟齐鸣锣鼓喧天就好。

这就叫:此时有声胜无声。

更重要的是,月出峰峦,满谷生辉,这才空灵而不空洞;鸟鸣树梢,声落春涧,也才清寂而不死寂。更何况月光柔和似水,桂花轻盈如梦,又何妨有一首小奏鸣曲来作背景音乐呢?

诗之精妙,莫过于此。

古诗三首王维五言(易中天读王维诗三首)(4)

前面那首写春涧,主题是静。

现在这首写秋山,基调是清。

空山清寂,初秋清爽,月光清澄,泉水清澈。

一切都那么恬淡闲适,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

古诗三首王维五言(易中天读王维诗三首)(5)

〇 李华摄影

是啊!宁静空疏的山中,一场新雨将青松翠柏和竹林荷塘都洗得干干净净。秋季的蓝天原本高远,何况还是皓月当空之际;林中的空气原本清新,何况还在雨后初晴之时。泉水潺潺,流淌于岩石之上;月光朗朗,洒落在松叶之间,真是何等幽清明净!

但,这是空灵,不是空洞或空虚。

实际上,远离尘嚣的山野充满别样的情趣。竹林深处传来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回家了;池塘里面亭亭玉立的荷叶突然间两两分开,则是渔舟在顺流而下。这是劳动人民本来的生活,因此自然而然毫不刻意。不刻意,就任何时候都能够看见春光,什么地方都可以居留了。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就是这个意思。

古诗三首王维五言(易中天读王维诗三首)(6)

还是山中,还是王维,只不过是在冬季。

冬季水少,所以白石露出;冬季天寒,所以红叶稀疏。这本是寻常之事,只因为以平常心看待,平常语道出,反倒富有诗意。

重要的是还有背景。

背景就是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它们构成了秦岭山中无边无际的浓绿,就像沾衣欲湿的春雨。当然,雨是没有的,所以叫“山路元无雨”(元就是原)。衣服也不会湿,只是感到凉意,而那凉意又是空气般无所不在的,所以叫“空翠湿人衣”。

古诗三首王维五言(易中天读王维诗三首)(7)

〇 李华摄影

此时,回头再看那露出磷磷白石的清浅小溪,挂着晶莹露珠的经霜红叶,岂非毫无萧瑟枯寂之感,反倒别有情趣?

可以与本诗并读的,还有张旭的《山中留客》:

古诗三首王维五言(易中天读王维诗三首)(8)

这首诗并不难懂。云雾含水分,当然“入云深处亦沾衣”。但这是实写,王维的却是心理感受。

比较而言,王维的更好。

——本文选自易中天著 李华摄影《读唐诗》

古诗三首王维五言(易中天读王维诗三首)(9)

古诗三首王维五言(易中天读王维诗三首)(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