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苏正民撰写的6000余字毕业论文致谢,感动众多网友。
如今,大凉山彝族小伙苏正民现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第二中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老师,他将在这里支教一年。
越西县与苏正民的家乡喜德县毗邻。8月29日上午,苏正民第一次和越西县第二中学的学生见面,他好似看见了曾经的自己。
“我也是大凉山的孩子,我的起步比大家还要困难”,“我的小学基础也不好,初中第一次考试,我就考了班级倒数,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追赶上来,最后顺利考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学。”苏正民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只要努力,大家都可以拥有更好的未来。”
苏正民一年支教结束后,将重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研。不过,研究生毕业后,他还是要返回家乡,帮助更多的青年。
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
苏正民的老家,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的一个小山村。他在论文致谢中提到,小时候,家里穷到常常吃不饱饭,他“靠着山泉、野果跌跌撞撞地活了下来”,因缺乏营养,他身材瘦弱,直到四五岁才学会走路。
虽生活艰苦,但家里还是义无反顾将他送进了校园。在支教老师的教导下,苏正民学会了汉语。不幸的是,15岁时,父亲积劳成疾去世,他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迷茫中,村里为他们一家申请了低保,还有人为他联系到了定向资助。得以重回教室的苏正民,更坚定了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
汉语水平差,就放学后找个角落诵读课文;成绩提高慢,就省吃俭用买学习资料……2017年,通过预科招生计划,苏正民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当时村里第一个211大学的学生。
进入大学,苏正民一度因自己的家庭条件自卑而沉默,“总认为自己与其他人有着很大的差距,不会主动跟别人去交流,更不会主动去参加任何活动”。但是,身边越来越多的善意,让他慢慢意识到,“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不能将自己的心锁在层层叠叠的峦嶂中”。
△苏正民与家人在学校的合影
他获得了免息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一系列政策帮扶;得知他冬天只有一床薄薄的被子,一位老师偷偷买了一床厚棉被寄到了他宿舍;老师和同学鼓励他参加演讲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大凉山……
“母亲一直跟我说,别人给一碗饭,要回馈一袋米。”这几年,苏正民坚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将自己曾经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更多人。苏正民还发起了“凉山阿依助学计划”,帮助大凉山的困难学生。
在论文致谢的结尾,苏正民这样写道:
“阿苏唯有继续努力学习、带着知识回到大山,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扎根最基层,永远做这片黄土地上最忠诚的儿子,默默耕耘一生以求回报党和国家、社会好心人士以及你们对我和家人多年来无私的关心与帮助。”
来源: 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