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浙江嘉兴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平台、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对接水平,加快推进与长三角周边地区共建共赢。
嘉兴市与上海市一桥相连的山塘村
创新人才开放共享
2019年8月,嘉兴市委联合浙江省委人才办制定出台了《嘉兴市服务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意见(试行)》,开始在载体建设、资源共享、人才活动、服务保障、政策机制等方面率先开展“破冰”式探索。此后,在浙江省委人才办支持下,嘉兴市制定《嘉兴市服务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率先开展服务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改革试点,并建设浙江长三角人才大厦等“一楼三园”工程。
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部部长王勤芳介绍,今年5月,浙江长三角人才大厦启用,通过跨区域的平台建设、人才服务和政策支持等综合举措,在人才驿站、人才联评、人才绿卡、人才培训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合作,面向长三角人才、海内外人才提供集“人才飞地园”“人才摆渡站”“人才会客厅”“人才服务社”“人才办事处”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
长三角人才大厦办公区
今年9月,李晶晶和小伙伴的创业公司,同筑建筑科技(嘉兴)有限公司落户长三角人才大厦。“由于公司业务开展需要,经常要跨市域交流互通。”李晶晶说,这里办公除了资金、房租等方面优惠政策外,长三角20多个城市间的相关部门相互联动,对于公司项目推广、业务拓展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沪苏浙皖“三省一市”20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在全国首创轮值城市负责制,创新“市场化运作 项目化推进”双轮驱动模式,并推出了浙江清华长三院、PNP孵化器等多家倡议合作伙伴,与第三方机构合作设立联盟秘书处,开展常态化运作。今年,城市联盟成功吸纳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扬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成为新伙伴,将城市联盟版图扩大至沪苏浙皖“三省一市”24城。
创新要素高效流通
位于嘉兴市南湖区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浙江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的先行者,也是浙江省第一家省校共建新型创新载体。
目前,研究院在生命健康、数字创意、信息技术、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设立50多个创新研发平台,建成了9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创新平台,19个国家级、省级创业孵化平台,以及科学家在线、科技母基金、科技保险、海纳英才支持计划等一系列综合创新服务平台。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杨向东介绍,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创新要素的高质量流动,不仅是在区域间流动,更是在多个层次之间的流动。研究院的定位使得产业、企业以及协会遇到的问题,如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跨区域产业布局问题,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研究院。
今年7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实施方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暂行办法》发布,进一步推动了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职称和继续教育学时等的互认互通。
创新平台“一网”服务
去年12月,由嘉兴市嘉善县牵头的长三角政务一体化“自助通办”亮出新成果——151台综合自助终端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布局,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三地居民凭身份证可在自助终端办事。
在浙江省委人才办的指导下,今年上半年,嘉兴市在南湖区试点开发推出“南湖人才码”,依托“人才e点通”服务云平台、浙里办微应用、智立方人才服务综合体,实现人才“一人一码”多场景同码应用,初步实现“一码打通放管服、一网办齐大小事、人才最多跑一地”的三大服务目标。
今年4月,南湖区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线“人才e点通”服务云平台,整合组织、人社、科技等11个部门的人才工作职能,人才凭借人才码可在线办理人才引进、项目申报、资金申领等110个事项。汇总近百个人才事项申报表,合并删减同类项,设计成“一张表单”,打造“最简材料包”。
据介绍,平台系统对提交过的信息和材料可自动识别抓取,人才事项由原先“一事一填、多事多填”向“一表申请、多方复用”转变,实现“最多填一次”。同时,政府职能部门间数据共享、线上传递、空中审批,人才高频事项由1个月压缩至1个工作日,人才补助资金实现“秒到账”,人才复杂事项由数月压缩至5个工作日。
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将依托“人才e点通”服务云平台、南湖人才码和智立方服务综合体,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构建人才创业创新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光明网记者 姚坤森)
来源: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