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吃完饭,老婆突然让儿子洗碗理由是:“爸爸做的饭,妈妈打扫的房间,儿子不能啥也不做”,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管理是修行的最好方式 你不觉得我们家跟个猪圈一样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管理是修行的最好方式 你不觉得我们家跟个猪圈一样么

管理是修行的最好方式 你不觉得我们家跟个猪圈一样么

今天上午吃完饭,老婆突然让儿子洗碗。理由是:“爸爸做的饭,妈妈打扫的房间,儿子不能啥也不做。”

这个理由当然是非常充分的,但是这种突如其来的“负担”显然触发了儿子的抵触情绪。

这就跟老板大早上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小王,你去把这个事情处理一下。这种事情摆在这里竟然没有人去处理,这是不应该的。”老板的理由如同我老婆的言语一样无可辩驳,但这种突然跳出来的负担,的的确确会触发我们的负面情绪。

之所以会触发“负面情绪”,主要是因为这些突发的负担是“预期之外”的。对于预期之内的外部刺激,我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很容易甚至很愿意接受。但对于预期之外的外部刺激,尤其是负面刺激,很容易激发我们的负面情绪。

许多人一说起“制度建设”,总会认为那些高大上的、打印在纸上甚至悬挂在墙壁上的、虚头巴脑的条条框框就是“制度”。

其实,“制度”本身的目的,正是为了调整不同参与者的“预期”达到一致。我老婆对我儿子的预期与我儿子自身的预期达到一致,老板对员工的预期与员工本身的预期达到一致。

当这种预期达到一致的时候,每个人都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事务。我儿子会非常清楚早上他需要洗碗,于是就没有了负面的情绪,至少负面情绪会少一些。同样的,当员工对所有的“任务”“负担”提前有足够的预期,自然就不会有太强的负面情绪。甚至于,由于存在预期内的“奖惩”,非但没有负面情绪,而且还有正面的积极情绪。因为,每一种制度安排,必然会针对各种事务制定对应的奖惩——这正是我老婆说服我儿子去洗碗的理由,也是我儿子甘愿去洗碗的动机。

当然,由于制度是“提前”的,所以,必然会有或大或小的“预期之外”的事务需要有人去处理。作为制度本身,自然要对这种预期之内的“预期之外”做出对应的安排,即:一旦出现预期之外的事务需要处理,那么,到底哪些人去处理,处理之后的效果与奖惩如何挂钩?

“预期之外”的事务有两类,一类是大的障碍,一类是杂务。

对于“大的障碍”,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被重视,往往采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策略。

然而,真正带来麻烦的,往往是不起眼的“杂务”。由于对这种细微的“杂务”缺乏足够的界定,从而导致某些环节的衔接处出现问题,此时许多老板往往会非常情绪化,将各个环节的人都痛骂一通,说他们都有责任!

当所有人都有责任的时候,意味着所有人都没有责任。因为,“所有人都有责任,那就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等同于不是我的责任。”

这也是为什么两口子总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得没完没了,因为这些小事不是哪一方的错,相反也可以认为是双方彼此都有错,于是互相指责对方,两边各说各的道理。

比如某个事务有ABC三个前后环节,A做一天后,B接着做一天,然后C再做一天,这个流程就结束了。某一天客户投诉说他们的BC环节一直没人去做。老板知道后,把ABC的负责人都骂了一遍。ABC的负责人都很委屈。C的负责人说“我第三天的时候去看了,B环节一直没做好,我在等他们的通知。”B说“第二天我们去的时候,A说客户推后了一天,我让A完成之后通知我,可他一直没有通知我。”,A说“客户推到了第二天,等我第二天完成之后立马通知B了。”老板继续骂“你们都有责任,但凡稍微有点责任心,不至于出现现在的局面!”

A可能说的是真的,他已经口头通知B了。B在得到通知的时候正在处理别的事务,安排不过来(因为任务表上这件事情是延期的,占用了别的事务的时间),于是忘记了。

A可能说的是假的,他忘记了通知B。因为之前没有“通知”这个流程,大家都是按照日程表去操作,周一A,周二B,周三C,这种习惯令A以为后续的流程有人自动跟踪,不需要自己再去发出通知。而B的习惯也是按照日程表,周二去的时候发现A还在忙,以为A忙完后会通知自己。

AB可能说的都是真的:A通知了B,但B并没有收到他的通知,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

所以,问题的症结可能仅仅是因为B换了个手机登录微信而错失了A的通知,或者其它的各种情况。但从流程上,如果有一个人持续在监督整个流程的进展,这样的延误自然就能够被避免。由于这样的监督涉及到监督者自身的利益,所以他有足够的动机和动力来频繁确认哪个环节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是没人关注,放任这样的延误无限延期下去。

从责权对等、奖惩分明的角度,一个事物或一个责任,能够固定到一个人身上的,就不要平摊到一群人身上,因为两个人(不止两口子)之间总有找不完的借口和理由!

“所有人都有责任”,听起来很霸气,实则最终的后果,必然是老板自己来承担,即:这是老板的责任。

某些团队在“项目经理”之下,专门设置“流程经理”专职负责流程的监督,专职负责各个环节衔接处可能出现的遗漏。

某些4S店,从销售到交车,整个流程的监督由这个车的销售人员来负责,毕竟,销售人员在这个事务上的利益是最大的。

回到我老婆让儿子洗碗这件事,其实不止我儿子会有怨言。当我老婆看到屋子不干净(或者仅仅是因为她心情不好)突然让我打扫卫生,我也很不爽,尽管我承认她说的完全在理,我们家“已经好久没有打扫了,跟个猪圈似的”。为什么会不爽?因为这是意外的负面刺激。如果我们家计划好的每周六上午打扫一次(即一个月打扫四次),那也远比一个月突然打扫一次来的让人舒服,因为心里提前有预期“周六上午要打扫卫生”,至于别的各种外围因素“我现在有更重要的事务需要处理”“你打断了我原有的计划”这些主要是为了发泄负面情绪(不满情绪或对抗情绪)而找的借口。

虽然是借口,但确确实实是“正当的借口”,因为突发的负面刺激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只要是人他就必然会存在!

作为老板,当事情搞砸的时候,冲员工发火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老板也是人。但是由于员工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益瓜葛,大家只会认为“我的老板是个情绪化的老板,是个爱发脾气的老板”。所有员工都知道“公司业绩不好的话,我的收入也不会太好。”然而,所有员工也都知道“光我一个人努力有个屁用!我给人家擦屁股,结果领奖的是人家而不是我!”所以,老板们不能总是喊着“只有公司好大家才会好”,这样的口号等同于吃大锅饭,而非勤劳致富。很多人跟着老板,仅仅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饭吃,仅此而已。

所以,“你们所有人都有责任”,这句话没有任何意义,一般文人自杀的时候才会喊类似的话,以表示世人皆醉我独醒。

更何况,问题刚刚爆发的时候,首要的不是去追究“这是谁的责任”,而是“现在谁去解决这个问题”。当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才是追究责任的阶段。而后优化流程,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而在追究责任的时候,第一要区分的就是:这个问题到底是流程的问题、制度的漏洞,还是职责的疏忽?

家里很乱,没人洗碗,这个问题之前有安排过么?如果没有安排过,那就没有理由谴责任何人。如果之前有安排而责任人没有去做,那么,自然是他的不是!

教育和管理上,最忌讳的就是情绪化的“不教而诛”。别人家孩子都干家务,别人家员工都很自觉,这些看起来令人羡慕的现象,背后可能是人家长期制度安排形成的习惯。

城市里的街道现在比十年前都干净了,是因为没人扔垃圾了么?确实随地扔垃圾的少了,但最根本的是因为清洁工多了。道路干净之后,某些想扔垃圾的人犹豫一下,扔的就少了。

同样的,别人家的孩子看起来那么懂事,别人家的员工看起来那么自觉,其实背后可能是父母教育之下形成的习惯、老板激励之下形成的氛围。

抱怨自己人“你们都有责任”,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如想个办法,把该做的事情安排到某个人的身上,并给予对应的权力、利益。

这,就是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