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 宫门

东宫门前牌楼题额(一):

涵 虚

译意:景色清幽恬静,包含太虚之境。

注释:【涵虚:包含太虚清幽之境。涵为包容之意,虚为太虚之意。此处喻清幽、恬淡、宁静之境。“朱熹诗“萧然万籁涵虚清”,《孟浩然诗》“涵虚混太清”。

说明:清代皇家园林多处用此二字题景名,如圆明园有“涵虚朗鉴”,玉泉山静明园有“镜影涵虚”。乾隆咏圆明园《涵虚朗鉴>诗云;“涵虚斯朗鉴,鉴朗在虚涵。即此契元理,悠然对碧潭。云山同妙静,鱼鸟适清酣。天水相忘处,空明共我三。”“妙静”与“清酣”四字可供理解“涵虚”一词。

东宫门前牌楼题额(二):

罨秀

译意:风景如画。

注释:[罨秀:如彩画般的景色。罨(音yǎn 掩)彩色之意,《丹铅总录》“画家有罨画,杂彩色画也”;《白居易诗》“凝香薰罨画,似泪看胭脂。”秀为风景之意,《文选·王僧达·答颜延年诗》“麦垄多秀色”。

说明:此牌楼位于东宫门之外,有颐和园山水“序曲”的作用。此园是以山水为骨干的宫苑,“涵虚”与“罨秀”点出了游兴倍增,产生向往之情。

北京颐和园的楹联(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1)

眺远斋匾额

东宫门原额:

颐和園

译意:颐养天年,天下太平之园。

“颐者养也”,<易·颐第二十七>“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和为“太和”,即太平之意,《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混同宇内以致太和”。

说明:“颐和”一词此前见之于圆明园的颐和书堂及紫禁城内乐寿堂后之颐和轩,颐和轩为乾隆准备退位后养老之所,一七七六年(乾隆四十一年),乾隆作诗云:“此时仍尽瘁,他日拟颐和”,轩之正额:“太和充满”,为颐养天年,安享太平之意颐和园历史据日下旧闻考》载:“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载,瓮山在玉泉山之旁,西湖当其前,金山拱其后,明时旧有圆静寺,后废。今上乾隆十五年,于其地建大报恩延寿寺,命名万寿山,并疏导玉泉诸派,汇于西湖,易名昆明湖。设战船,仿福建、广东巡洋之制,命闽省千把教演。自后每逢伏日,香山健锐营弁兵于湖内按期水操。若其经流,则自绣漪桥南入长河,引流入京城,绕紫禁城而出,归通惠河通济漕渠,灌溉田亩,实万世永赖之利也,皇上题额曰清漪园。”一八六〇年毁于英法联军,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按慈禧旨意,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其时光绪已到亲政年龄,慈禧也假意表示归政养老,光绪为表示孝敬,以博母后欢心,题额曰“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的楹联(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2)

东宫门匾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