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砂石行业的常用术语

你都清楚吗?

高性能混凝土、骨料、粗骨料不规则颗粒、天然砂、机制砂、人工砂、混合砂、精品机制砂、碎石、卵石、1-2石子、1-3石子、粗砂、中砂、细砂、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坚固性、压碎值指标、针、片状颗粒、碱-骨料反应、碱-硅酸反应活性骨料、石粉流动度比、人工砂需水量比……

《1-2、1-3石子,粗细砂,含泥含粉等行业术语,你还“不知所云”?那可不行》一文已介绍了部分术语的含义,但还有很多没有涉及到,小编收集了大家这方面的留言和消息,总结如下作为补充:

以建设工程设计和施工对混凝土性能特定要求为总体目标,选用优质常规原材料,合理掺加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采用较低水胶比并优化配合比,通过绿色预拌生产方式以及严格的施工措施,制成具有优异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混凝土。

在混凝土中起骨架、填充和稳定体积作用的岩石颗粒等粒状松散材料。按照粒径可分为粗骨料和细骨料。

粗骨料(石)coarse aggregate:粒径大于4.75mm的岩石颗粒,包括卵石和碎石:

细骨料(砂) fine aggregate: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和颗粒,包括天然砂和人工砂。

砂石行业目前现状(砂石行业常用术语集合)(1)

卵石、碎石颗粒最小一维尺寸小于该颗粒所属相应粒级的平均粒径0.5倍的颗粒。

由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按其产源不同,可分为河砂、湖砂、海砂、山砂。

岩石、卵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

由天然砂与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织而成的砂。

由天然岩石或卵石经破碎、筛分而得的,公称粒径大于5.00mm的岩石颗粒。

由自然条件作用形成的,公称粒径大于5.00mm的岩石颗粒。

粒径1.18mm以上的人工砂颗粒中最小一维尺寸小于该颗粒所属相应粒级的平均粒径0.45倍的颗粒。

衡量砂粗细程度的指标。

骨料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颗粒的含量,包括黏土、淤泥和细屑。

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0.63mm的颗粒的含量。

石中公称粒径大于5.00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2.50mm的颗粒的含量。

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0.08mm,且其矿物组成的化学成分与被加工母岩相同的颗粒含量。

用于判定人工砂中粒径小于0.08mm颗粒的吸附性能的指标。

骨料颗粒单位体积(包括内封闭孔隙)的质量。

骨料按规定方法颠实后单位体积的质量。

骨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骨料在自然风化或其他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

砂中表观密度小于2000kg/m3的物质。

凡岩石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2.4倍者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者为片状颗粒。平均粒径指该粒级上、下限粒径的平均值。

人工砂、碎石或卵石抵抗压碎的能力。

硬化混凝土中的碱与骨料中的碱活性矿物在潮湿环境下缓慢发生并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甚至破坏的化学反应。

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混凝土中的碱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产生膨胀、开裂甚至破坏的骨料。

含有非晶体或结晶不完整的二氧化硅,在适当条件下可能产生碱-骨料反应的骨料。

含有特定结构构造的微晶白云石,在适当条件下可能产生碱-骨料反应的骨料。

在掺加外加剂和0.4水胶比条件下,掺加石粉的胶砂与基准水泥胶砂的流动度之比,用于判定石粉对减水剂吸附性能的指标。

人工砂与中国ISO标准砂在规定水泥胶砂流动度偏差下的用水量之比,用于综合判定人工砂级配、粒型、吸水率和石粉吸附性能的指标。

还有哪些想知道的呢?留言告知小编吧,立马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