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寻宝(长篇历史随笔先生向北之十)(1)

文/鲍盛华

提出创立“关东画派”,鼓励东北的画家“画大画”之后的宋振庭,做好了一切准备,因为他知道一代名士张伯驹要来了,也许这个人的到来,会让吉林省的文博事业陡然崛起。

在此之前,宋振庭已经让文博事业“一穷二白”的吉林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国各地提起吉林省博物馆,大家都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吉林对文博事业是真重视,他们是真有钱。在宋振庭的直接协调下,每年省级财政都会给省博物馆拨出专款10到20万元,用于收集文物藏品。

这在当时可是大数字,这也让吉林省文博事业的从业者们精神抖擞,腰杆硬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经费,张伯驹带着郑国、苏兴钧等博物馆工作人员多次到北京、天津收购书画。有时,博物馆派出的征集文物人员到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一走就是两个月。在短短几年间,吉林省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得到极大丰富,仅书画艺术品就达到七八千件之多,这使吉林在全国各地方博物馆的评比中竟然能够名列前茅。(吕长发:《宋振庭与吉林省文教事业》)

元明清寻宝(长篇历史随笔先生向北之十)(2)

且看宋振庭的主张。他大胆地告诉省博物馆的文物搜集人员,能不能尽最大可能把溥心畲、张大千、吴昌硕、王一亭、赵云等艺术家的画作“买光”,来个应收尽收。

有人说,现在溥心畲、张大千的画也不值钱呀!他说,你别看他们的画现在不吃香,可是你看那技法,是有着独到之处的,再过几百年,那可就成了古画,一定会值大价钱。

宋振庭第二个“买光”政策是针对市面上扇子和碑帖。他说得明确而且具体:要买一万把扇子,把市面上的扇子和碑帖全部买光,让博物馆的藏品配套成龙,突出重点,各家各格,照顾一般。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59年起在吉林艺专美术系任教、后来曾任该校版画教研室主任、教授的英若识清晰地记得宋振庭在北京琉璃厂选画的一个画面。那是1960年的春天,宋振庭盯着一家画店挂满四壁的卷轴,眼里放着光,脸上全是欣喜的神彩。那神态甚至有几分天真。就是在这一年,在宋振庭的直接参与下,吉林艺专与吉林省博物馆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地书画采购活动,宋振庭所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一位省委宣传部长对文化工作的高瞻远瞩和强烈责任感,更有着不同于一般的艺术鉴别能力。英若识在后来的回忆文章《烈焰熄灭的时刻》中毫不掩盖他对宋振庭的赞叹与崇敬:“他对许多画家身世、经历之谙熟,对许多画派形成、演变之分析纯乎是个精于此道的鉴赏家,他对不同画风直言不讳的品评和对作品优劣的独到见解都使当时我这个初出茅庐的美术工作者备受教益和启发。”

元明清寻宝(长篇历史随笔先生向北之十)(3)

英若识,满族,其身世不同寻常,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在文化世家长大成人。他的祖父是曾创办《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中国近代知名学者英敛之,满族名字叫赫舍里·英华。他的父亲则是著名抗日英雄和教育家、曾任台湾辅仁大学校长的英千里,后来成为台湾领导人的马英九就是英千里的学生。他的兄长也赫赫有名,是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著名艺术家和翻译家英若诚。他的儿子是著名编剧英宁,英达是他的侄子。而他自己,则在长春工作了近半个世纪,有人评价他是中国现代美术在吉林的薪火传人。

英若识记得,正是这次大手笔地出击,吉林艺专以较低的价格购进了上千把古代和近代的折扇,其中,任阜长、陈师曾、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的扇面都是十分难得的艺术精品。而这些被宋振庭称为书、画、扇骨雕刻“三绝”的折扇,后来成为英若识等人美术教学、创和中“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英若识:《烈焰熄灭的时刻》)。若干年后的一天,宋振庭忆起那一段往事,感慨而深情地对英若识说:“幸亏我们当时抓住了这些批珍贵东西,才算有了点家当,你作为一个见证人回去要告诉年轻人,让他们知道,这都是得来不易的呵!”

元明清寻宝(长篇历史随笔先生向北之十)(4)

1957年5月,在长春市大马路32号,长春文化服务社开张营业。这是宋振庭为更加方便地抢救搜集文物,支持文化部门成立的。长春文化服务社就是后来省文物店的前身。服务社的成立使吉林省搜集文物的大网撒得更大了,它没有让大家失望,收集到了众多重要的藏品。

在博物馆日完整的藏品格局中,宋振庭觉得还有很多不整齐的地方。他和张伯驹谈天,讨论能不能尽全力把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的画买齐。他要求博物馆,把刚刚从大家毕业的好苗子选出来,交给张伯驹带,专门学习书画鉴赏。正是在这时,苏兴钧有幸成为张伯驹来到东北后带的第一个文博方面的学生。张伯驹告诉苏兴钧,要迅速熟读熟记《书画著录》《大观不》等书籍。不久,张伯驹就带着苏兴钧到书画等传世之物较集中的北京、天津、青岛等地搜寻。在此其间,他们购买了元、明、清等朝代的《劲亭山寺》《脂砚斋》等数十件珍品。(任凤霞:《一代名士张伯驹》,2006年,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第194页)

元明清寻宝(长篇历史随笔先生向北之十)(5)

听说长春西面的公主岭有一卷董其昌的画,是过去故宫流出来的,宋振庭马上告诉张伯驹,请他出山去看看,如果是真的,马上购回。张伯驹带着博物馆郑国、李莲两位工作人员前往寻访鉴定,果然是真品,即以3000元购到博物馆名下,这就是董其昌青绿山水的代表作《昼锦堂图》,描绘的是宋代大臣韩琦的居读处所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其更珍贵处还在于,画的后面有董其昌亲笔书写的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为韩琦撰写的《昼锦堂记》。

虽然收了一些宝贝,但大家仍然觉得省博物馆的藏品不足。

在经过与夫人潘素商量,反复考虑后,张伯驹决定把自己家中收藏的最后一件珍品《百花图》卷捐给省博物馆。同时,他把手中的另外三十多件收藏品也悉数捐赠。其中包括《宋拓九成宫醴泉铭》《宋拓圣教序》等著名碑帖。

宋振庭手中有一幅元代何澄的手卷《归庄图》。这幅作品取材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所以又名《归去来兮图》,是画家九十岁时的作品。当年,为了收藏这幅作品,宋振庭卖掉了自己和妻子宫敏章的手表,才凑够了700元钱,将画作买来收藏,视为家里的珍宝。为了让博物馆的馆藏更加丰富,宋振庭把这幅作品连同五本宋版图书原价转让给了博物院。而当博物馆工作人员郑国带着《归庄图》到北京故宫鉴定时,故宫给出的参考价格是1万元。

元明清寻宝(长篇历史随笔先生向北之十)(6)

在宋振庭、张伯驹等人的感召下,阮鸿仪也把家藏的宝贝拿了出来,他把赵孟頫的《种弘书札》卷、《宋元名人诗笺册》、明代孙隆的《花鸟草虫图》卷都捐让给了省博物馆。

于省吾先生也找到省博物馆,把自己珍藏的明代马守贞的《兰花图》卷捐让出来。

一时间,吉林省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界的腰身挺拔起来。

先生们的深厚的文化情怀让人们感动,在此过程中,宋振庭功不可没。而对于丰富国家文化收藏的痴心,宋振庭更是终生不渝。十年动乱期间,他在吉林省委一间办公室的墙角垃圾堆里发现了一幅被造反派当作垃圾扔掉的米芾的真迹,便装作收垃圾把这幅书法珍品带出来,并妥善保存。十年动乱结束后,他第一时间把这幅书法作品交给省博物馆收藏。

1978年7月,在宋振庭的积极倡议和主导下,吉林省正式成立了省文物局,下设六个直属单位:省博物馆、省革命博物馆、省图书馆、省文物考古队、省考古研究室和省文物店。与此同时,各市县也相应地成立了文物管理机构,吉林省的文博事业初步有了系统的管理机构。(选自《先生向北》第三章:愿结岁寒图里友。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