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1)

访谈过去很多天,我的耳边,仿佛还有一个声音,是侯讵望那种特有的声音,写写生命吧,写写那些普通的日子,写写对大自然的热爱。

进入正文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2)

李东升│文


岁序更迭,山河流转,频频回望的,依然是这片土地。

读罢散文集《心中的雪》,再读散文集《故乡的根脉》,感受至深的是作家笔下那浓浓的乡愁。

侯讵望文中说,走过大半生的路,却始终没有走出故乡。

文字里的乡音,来自故土;融入血液里的秉性,来自故土;即便是后来追逐的梦想,也同样来自这片土地。月光般的灵感和不竭的创作源泉,更是故土赐予的独特礼物。

专访侯讵望,以“故乡”的话题延展。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3)

▲ 侯讵望画作

不断修改的采访提纲

在我看来,单纯定位侯讵望为擅长写“家乡地域”的作家,那就真正错读了他。侯讵望多数作品,都有一个具体的故乡,但他的笔触,并不只是一个放大了的“故乡”。

我更喜欢侯讵望文字背后,开阔的视野与文化背景。

更喜欢与之呼应的,渗透其中的,关于人生、人性、价值、精神等诸多内容的哲思与感悟。

而读之有味的,是其中以文学形式表现得丰富意趣和别致味道。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4)

▲ 侯讵望画作

除此之外,吸引我的还有他特殊的履历。

侯讵望,2001年公考进入参公单位阳泉市文联,本来是考取的主席,但因为业界了解的原因,只担任了副主席。2004年10月开始主持阳泉文联工作,直至2022年9月换届,连任三届、四届主席17年,算上副主席3年,他在文联工作了20多年。

这20年,阳泉市文联发生过很多大事。作为文联领导,他是主导者、参与者与见证者。

本来我把采访重点放在文联的大事件上,但是采访过程中,因为多种原因,切换了方向。

有些关键词因为时间原因没来得及采访,有些话题说到一半,又因为其他话题滑过去了,过后又想,这样保持自然的采访,也许更有意义,于我而言,全面深度了解讵望,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5)

▲ 与刘慈欣

两件大事

问阳泉文联与刘慈欣的关系。

侯讵望说,刘慈欣是文联所属单位刘慈欣文学院的专业创作员。

问大刘是怎么调到文联的。

侯讵望答,说来话长。大约是2005年或者2006年,当时《山西日报》刊登了一篇姚剑老师的人物通讯,说刘慈欣第六次获得了中国科幻文学奖。这个奖是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的一个奖项。

那时刘慈欣在阳泉乃至整个主流文学界还不被人所知。侯讵望看见说刘慈欣是阳泉人,就让当时的文联秘书长高润征去联系。不久,通过刘慈欣的同学联系上了大刘,并吸收他加入了阳泉市作家协会。

后来还为大刘开过研讨会,推荐加入了省作协和中国作协。大刘在获国际奖之前,曾获过赵树理文学奖、全国儿童文学奖等国内奖项。在文联积极争取,市级领导、省作协等领导关心下,于2014年正式调入了阳泉市文联所属事业单位。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6)

▲ 与刘慈欣、姚海军

在侯讵望眼里,刘慈欣性格耿直、质朴、为人低调、处事不张扬,是一位让人亲近的厚道人。大刘成名后,本来有很多机会到外地发展,但是出于对家乡的感恩与热爱,一直没有离开家乡。

2018年,阳泉成立了刘慈欣创作研究工作室,2022年与阳泉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娘子关杂志社)合并,成立了刘慈欣文学院。

刘慈欣作为阳泉的文化名片今天更加靓丽。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7)

▲ 《铁血阳泉》开机仪式

问电影《铁血阳泉》创作始末,侯讵望说,此中甘苦一言难尽!电影从剧本创作,到实地拍摄,其间跨度比较长,其中凝结了方面方面的心血和汗水,是集聚了多人智慧和力量的成果。

文联只是搭建了一个联合与服务的平台。其实在创作上,文联只有在服务与联合上下功夫,主导、助推,综合使力,才能把工作做好。

纵观历史、阳泉区位独特,1947年,正太战役之后,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在阳泉建市,数月后,阳泉市直接受华北人民政府管辖,其时行政建制级别比较高,这无疑是正确的决定,能充分发挥阳泉资源与区位优势。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8)

▲ 《铁血阳泉》拍摄现场

当时,阳泉兴办工厂,发展工矿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巩固解放区,扩大后方生产,向全国储备输送各种人才。1948年,阳泉一度成为华北人民政府驻地,一些重要机关如人民日报造纸厂等进驻阳泉。

《铁血阳泉》取材于这段历史,又完全在阳泉取景,阳泉近万普通百姓担任群众演员。这对宣传阳泉,打造阳泉地域文化名片、擦亮阳泉红色文化品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9)

▲ 《铁血阳泉》拍摄现场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10)

▲ 《铁血阳泉》拍摄现场

山道弯弯

在侯讵望办公室,我站在一幅山水画前看了很久。

桌上新沏的茶,升腾着袅袅的热气,透过圆圆的镜片,侯讵望眯缝着双眼,笑盈盈地看着我。他的眼神、他的姿态好像在问我看画的感觉。

“纵线”,我说,“我看画,看出了纵线的感觉。”

我解释说,高大挺拨的群山,傲然如削,让我感觉到一种有如数学坐标中“纵线”的感觉。我用手指,点着画中的点景“人物”。人,只有一个。人在山中。人在道中。人与山比较,人与整个画面相比较,是何其之小!小到如一个圆点。

“再看这路,山道弯弯,曲折缠绕细如曲线。”

“人如点,点在图中,不是坐标又是什么?”

侯讵望笑笑,没说什么,站起身,带我到另一个房间,继续看画。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11)

▲ 侯讵望画作

侯讵望说,他的山水画,几乎全部画的是太行山。老家田家庄距藏山不远,自小与藏山为伴,如藏山一样的太行山在他心中,是世界上最美、最有型的山。

在画室,同样的山体特点,同样的立轴,我看到画中不同比例大小的山路与村舍,看到了大面积缭绕的白云。我看得很仔细,偶尔会问他,这幅画,画于何时,是在什么情况下画的,这面山为什么是红色的,为什么要这么画。

侯讵望的回答很简略,更多时候会说,我也记不清当时怎么想了。

他似乎不想打扰我用心看画。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12)

锥心最是回家路

看画的时候,我也偷偷地打量着侯讵望。

很多文友说,侯讵望学养深厚,我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启示。我想,所谓人如其文,人如其画,那么反过来,也能从画中,折射点什么。

侯讵望的山水画,有一个“问道”系列,每一条“道”都曲曲弯弯,似有禅机。

此时我又想到了另一个关键词,他散文中的意象。

侯讵望写过一篇散文,后来我在他新出版的散文集里寻找,类似的文字找到了,但却不是当初那一篇。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13)

▲ 侯讵望画作

记得那篇散文中记述了,他远离家乡到省城上学时,第一次放寒假返乡时的情形。

那回乡的路,真长啊,锥心彻骨!

太想家了。首次离家,一个学期没见父母了。晚上翻来复去睡不着。早上,5点半起床,扛一个旧式提包,用毛巾裹了耳朵,迎着寒风出发。但那毛巾还是太薄了,把提包扛在脖子上,使劲往回“曲”,意图通过提包的厚度取暖。

学校距太榆路,有2华里的光景。小跑着到太榆路,以为到大马路上,就能很快搭上顺风车,可是哪有呀。什么车也没有。偶尔有货车通过,挥断了手也不停。于是只能跑一会儿,再走一会儿,2个小时过去了,才终于登上了一辆公共汽车。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14)

▲ 老屋门口

在侯讵望的设想中,是想通过多短途,从太原绕到阳泉,再由阳泉回盂县,辗转换乘,麻烦是麻烦些,也特别浪费时间,但却能省几块钱。然而,一切都错了,根本就没省不下钱。一路风寒,一路饥饿,十六、七个小时,都在路上了。

到晚上9点以后,天大黑了,他才好不容易寻到了县城的亲戚家,亲戚都睡下了。

记得当时,读过这篇散文之后,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整篇文字里,渗透着悲凉、苍茫的情绪。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15)

▲ 与杜学文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16)

▲ 与阎肃

异乡人

侯讵望与大作家张石山,是一个地方的人。那条沟叫柏泉沟,先到张石山的村,再经过中间一个村,才能到侯讵望的村。而中间这个村,设有中学,两边村,都到这里上初中。

张石山家所在的村叫红崖底,侯讵望所在的村叫田家庄。

侯讵望小时候,田家庄300多口人,上百户人家。侯讵望说,藏山祠离我们不远,晋国大夫赵武,是我们家乡的守护神。全县城,供奉赵武的庙有上百余处。

我们村有个神房,算不上庙,但每年迎接大王爷到村里,这里就是他的歇处。上小学的时候,这个神房就是我们的学校。

张石山小说里,有描写红崖底的情形。

张石山自小记忆力惊人,他小说中所描写的细节,应该说大部分是真的。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17)

▲ 侯讵望画作

我6岁进山捡柴,侯讵望说,我的任务是把山里的干柴枝归拢到一起。我力气小,累得满头大汗。下山的时候,我执意也要像大人一样,背一捆柴。路上实在累的没劲了,父亲帮着我拎一段。缓过劲儿来,我又背上了,父亲劝也不行。

“倔呀,真倔!”村里刘医生80多岁了,有次回乡,他还回忆起我当年6岁时扛柴的情景。

侯讵望说,我后来考上了山西省中药材学校,毕业分配到阳泉药材公司上班。

之后,工作生计等原因,回老家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后来父母也搬离了田家庄。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18)

▲ 侯讵望画作

事实上,不要说我,就是父亲,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多年都不回去了。

刘医生辈数比我父亲小,岁数比父亲大。子女接他到城里住,他住不惯,偶尔回村里住些日子。在我眼里,他就是村庄的象征。

现在回老家,很多人都不认识我了。

不知何时,我已成为一个真正的异乡人了。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19)

▲ 与李小可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20)

▲ 与康健民、高山

从写小说开始

我问侯讵望,你学的是中药材,那么你对药材知识很熟悉了。他说,这么多年过去了,都还给老师了。不过,当时记的古诗词,却记忆犹新。我问,你很喜欢古诗词吗?他说,也没有。因为乡下能接触到的诗词本来就少,也没好好学,就是想着补上这个短板。

我很早就喜欢上了小说,初中开始偷偷写作。那时投稿不用贴邮票,剪一个角就寄出去了。厚厚的信封寄回来,知道是退稿信。那时,编辑会在信中,只言片语地评价作品,那几句评语,就是宝了。上班工作后,我的创作才有了大的起色,直到1991年侥幸登上《人民文学》。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21)

▲ 获赵树理文学奖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22)

▲ 与阳泉作家

到现在,作家圈内的很多朋友还把我框定为小说作者。我上班后,自觉学历不够,在电大半脱产学了汉语言文学大专课程,后来又报函授本科学习。期间,多次参加《山西青年报》、《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山西文学》组织的学习,总之是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专业写作者。

侯讵望说,到市文联工作,算是爱好与工作相融合了。这是一种幸运。文联工作看上去不很忙,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每个周末才可能有专门的时间,这么多年来,我的写作也好,画画也好,基本上是周六周日完成的。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23)

▲ 与导演康健民

梦与理想

访谈中,我提到他的山水画,又提到他的那篇散文。我说,你的画,你的散文,都需要慢慢品味。访谈结束,他的一句话,让我心动。我猜想侯讵望的画、侯讵望的散文中,有着某种意象的象征与思考,甚至寄托着他的人生理想。

读侯讵望的画,我总觉得有一个坐标轴横在他心里,上下穷尽,左右延伸,在有限与无限之间,触动着、警醒着、定位着、追寻着,或仁爱、或敬畏、或谦卑、或宽容,这种感觉,很难用语言表达。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24)

▲ 侯讵望画作

读讵望的散文,有一种极淡的雅,无技巧、无痕迹,有一种类似于原生态的美。点点滴滴、边边角角,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知识点、趣味性,自然流淌,典雅优美,别有一番韵致。

他说,人是社会的人,人是自然界的人,社会的本质是轶序,自然界的本质是规律。

他说,理想的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融合。人与自然不对立,也不是自然界的主宰。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25)

他说,理想的社会,各行其事,各得其所。

他说,我自小体弱,多思多梦。梦中,永远是那么几个场景,醒来,又会想很久。梦中的自己,没有年龄,也没有身体。

他说,梦中故乡,总是几十年前的样子。

梦中的山,美到极至。

梦中伤痛,也伤到极至。

他说,无论画,无论散文,还是其他艺术,人类的审美,都是人脑的联想。

他幻想着,他的文字,他的画,能如他梦中一样至情至性。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26)

侯讵望简介

1963年7月生,山西省盂县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荣宝斋画院李小可访问学者工作室画家。现任山西作协副主席,曾任阳泉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主要作品有杂文评论、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电影剧本等300余万字。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等。

太原儿时回忆在哪(故乡的事那么吸引人)(27)

作家张行健:

讵望待人热忱,态度诚挚,思维敏捷,对文学有着异常的执着。那会儿曾在《山西文学》上读过他的小说《懒得上班》和《鞋匠的一天》,感觉是颇富个性也很有特色的小说。

之后是刊发在《人民文学》上的《心病》,这可以说是巨望的发韧之作,多年之后重读之,依然能令人回味和发人沉思,可见这篇小说的深远立意和艺术魅力。

讵望的多篇小说,能从字里行间流溢出作者的仁爱之心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社会底层人们命运的关注,这构成了他创作的取向之一。

这种人文关怀的情结浓郁而深沉,它绝非表面的怜悯与同情,透过怜悯同情的表层,他把笔触深入到了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忧虑与思考上,通过对他们生存状态的描摹,在更辽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上,揭示他们的人生沉浮和精神实质。

我想,这是一个作家的社会良知,也是他思想的深刻之处。

作家王祥夫

讵望的随笔小品首先的一个特点是短,每一篇大多千五百字,行文又活泼,特别合适人们的茶余饭后,读他的随笔,往往让我想起唐宋明清的小品,想到《燕山夜话》的好处,而讵望的随笔小品正是秉承了这种优良传统。

从现实出发而能够“针砭”时事是讵望小品最漂亮的一面,我在这里用了“漂亮”二字,是时下像讵望这样有力度而又能保持“文气”的小品并不多,而能让人“头面出汗”的小品更是不多,相对而言时下的“麻沸散”倒是不少。看文章而让人出汗,好文章!

作家张石山

一道山沟,有十里深浅。两厢坡岭,草木夹岸;沟底,是积年发山洪冲出的河槽。入沟半程,大约五里远近,是我的故乡红崖底村。

往里,张家庄;再往里走,田家庄。沟掌田家庄嘛,就是侯讵望先生的故乡庄子啦。

看上去有些腼腆、言行向来谨慎的侯讵望,内心敏感而细腻、感觉精致而入微。他的这本文集,不妨称作小文章。

小文章里的天地宇宙,却又何其大也。大小,原来是相对的。志趣高远,小又何妨;虚张声势,大而无当。微雕艺术,代有大师;开山炸石,不过是破坏自然景观罢了。

作家指尖:

作家侯讵望的作品,无论小说、散文还是电影剧本,均以故乡或地域为源头,流向广阔山河苍茫大地,似乎从故乡出发的写作也更稳妥,更有力。

故乡,成为作家写作疆域的精神行囊,在漫长的文学道路上跋涉,背负着它,携带着它,才更自信,也更笃定。

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是提供我们生命的保障,而精神意义上的原乡,才是重塑我们内心宫殿的基石。

侯讵望先生在写作中,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文字切入,运用大量的经验积淀,思想的多重碰撞,对精神原乡这一定义进行了价值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