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平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摘要:诗人者,必先有豪情放达、倜傥疏狂、壮志凌云、徜徉自得之质,方可有落笔千言、倚马可待、文不加点、七步成诗之功。孤客羁夫、游子征人于旅,杯盏交错、开怀畅饮之后,嘲风咏月,抒发胸臆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斗酒助激情,榜书写丹心,此时粉墙白壁、长垣短厢已然成了诗人最为贴切惬当的挥毫之处。醉之名帖有《兰亭序》、《食鱼帖》,酣之诗家有李太白、苏东坡。题壁诗必是诗书俱佳、情理通融者,“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只要文好,字亦佳,主家是宽容白壁涂抹行为的。遗憾的是,壁间书法早已陨释泯没,诗之亦存一鳞半爪。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内柱阖扇上留有唐人的朦胧笔迹、依稀墨痕,只不过那不是诗题。

诗人的题壁艺术

文/ 介子平

面壁十年图破壁写作背景(笔谈介子平诗人的题壁艺术)(1)

宋之问诗

禹之鼎《王士禛放鹇图》

王士禛兄弟每过邮亭野店,辄题诗壁上。诗既惊人,使笔斗大,龙挐虎攫。尤侗道经燕、齐见之,解鞍造食,坐对移晷不能去。《池北偶谈》云:“予少时与先兄考功同上公车,每到驿亭,辄题素壁,笔墨狼藉,率不存稿,逸去多矣。数年来往往从友人口中得之,恍忽如梦。”

活跃于东汉末年的书法大家师宜官,其“不持钱诣酒家饮”,壁间醉书,以换酒客赏钱,待筹得后,再将书迹擦去。唐人孙过庭《书谱》中曾有“羲之往都,临行题壁”记载。张旭当年与贺知章结伴访游时,见人家厅馆白壁新涂,屏障净洁,便曾趁借酒兴,忘机挥毫过。有“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之癖的怀素,更是“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见陆羽《怀素别传》)。当年怀素游长安,见到净墙即如骨鲠在喉,于是“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长安人家为一睹狂僧风采,“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韩偓在见到其草书屏风后诗曰:“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晚唐时,柳公权曾在佛寺见到朱审的山水壁画,很是欣赏,遂在画题壁诗:“朱审偏能视夕岚,洞边深墨写秋潭。与君一顾西墙画,从此看山不向南。”诗虽一般,字却一流,丹青之妙,配以书法之精,定有堂哉皇哉、美轮美奂之风姿,蓬荜生辉、增光添色之效果。《旧唐书·柳公权传》记载:“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因一首题壁诗而升迁者,世之鲜有。此传还记载有另一则故事,说文宗与几位学士联句对诗,文宗先出上句:“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对曰:“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其他五位学士也次第续了诗,但文宗独喜爱公权句,“乃令公权题于殿壁,字方圆五寸,帝视之叹曰:钟王复生,无以加焉”。寺壁馆壁、家壁店壁可以涂抹,宫内殿壁原来也可挥题,但此地或许只有如柳公权这样的书法大家方会允许为之。

据宋人费衮《梁溪漫志·蜀僧东明寺题诗》载:蔡京于靖康元年被逐放儋州,南行至长沙时,卒于城南五里东明寺,遂草殡于寺之观音殿后。有蜀僧游方,过之慨然,因题诗于壁:“三十年前镇益州,紫泥丹诏凤池游。大钧播物心难一,六印悬腰老未休。佐主不能如傅说,知几那得似留侯。功名富贵今何在,寂寂招提一土邱。”大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之沉吟,令过客叹喟不已。

面壁十年图破壁写作背景(笔谈介子平诗人的题壁艺术)(2)

钱谦益

钱谦益易节事清后,以纂修《明史》为职,颇不得志,以礼部侍郎内宏文院学士还乡里。尝游虎丘,见有匿名题壁诗:“入洛纷纭意太浓,莼鲈此日又相逢。黑头早已羞江总,青史何曾惜蔡邕。昔去尚宽沈白马,今来应悔卖卢龙。可怜北尽章台柳,日暮东风怨阿侬。”看后,似有所指,羞愧难当,悻悻而去。

据宋人刘斧《青琐高议·荔枝诗》云:“治平二年,长沙赵琪作广东提刑。提刑公在韶州,其公宇西轩有荔枝数本,非常繁茂,实熟时,色夺晴霞。中夏,荔枝方熟,琪将召刺史醉赏。一夕,荔枝皆空,皮核满地,琪深讶之。乃开西轩,见西壁有诗一绝云:吾侪今日会佳宾,满酌洪钟酒数巡。遍地狼藉不知晓,荔枝又是一番新。后寂无所见。”此雅贼也,有备而来,看似窃物,实则戏弄,公然挑衅掌管治安的提刑公,但诗还是写得不错。

壁间题作多矣,然最为著名者当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联句,其最早记录于宋人唐庚的《唐子西文录》中,后经《朱子语类》的再传播,竟成尽人皆知名言。

但发表于壁间的诗作,却极易消失澌灭,这倒不全是岁深月久、多历年所之缘故。俞平伯的父亲曾在北京陶然亭读过雪珊女史的题壁诗:“柳色随山上鬓青,白丁香折玉亭亭。天涯写遍题墙字,只怕流莺不解听。”待平伯先生其后“来来回回的循墙”而寻时,竟终于不见,幸他还能背诵得出。其实好的诗都是靠这种方式流传下来的。于右任当年至苏州邓尉赏桂,一路咏吟,兴致勃勃。归来时在木渎古镇石家饭店就餐,豪饮之余,提笔于壁间题诗曰:“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椟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而有心人也乐于将其中精彩者抄录,结集出版,据叶适《观潮阁诗序》载:“赵君既成观潮阁,遍索阁上旧诗刻之,恨其遗落不尽存也。余观自昔固有因一题一咏之工,而其地与物遂得以名于后矣。若是者,何俟多求!而势亦不能多。至于阅世次,序废兴,验物情,怀土俗,必待众作粲然并著,而后可以考见,则其不尽存者诚可惜云。”在如今已成旅游热点的木渎,寻遍古镇不见有先生的只言片字,这段佳话就连当地人也知之甚少了。龚自珍曾以诗句自勉:“从此不挥闲翰墨,男儿当注壁中书。”题壁不光是因了豪情。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同意后方可操作。

本文章来自中国美术报APP

中国美术报网址:http://www.zgmsbwe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