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故事(一僧人写下一首简单的端午)(1)

2300年了,每每想起屈原,每每读起屈原的离骚,都感觉他与他的作品都是“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每每遇到生活的挫折,每每遇到生活中的失败,总是能想起屈原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每每读起屈原的经典作品,每每看到他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每每觉得他的文化与精神都在发挥着照耀千古的作用,就会想起他那不屈与不媚于世俗的精神“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文化与精神,不仅影响了红尘俗世的芸芸众生,也更影响着遁入空门修行之人,其中在大唐就有一个和尚,他叫文秀,是晚唐著名的诗僧,出生于江南,昭宗时居长安,曾经做过文章供奉。

这文秀虽是一个僧人,但是却喜欢舞文弄墨,写诗作文,与唐朝末期著名的诗人郑谷、诗僧齐己为诗友。

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故事(一僧人写下一首简单的端午)(2)

文秀身在佛门,但是却心往红尘,屈原伟大的形象和感人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他,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端午》,从此便出名了一千多年,而这《端午》也成了其一生的主要成就。

那么文秀的《端午》到底写得怎么样呢?为什么能够出名一千多年呢?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他这流传并出名了一千多年的《端午》,其诗如下: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译文如下:

“不知道端午节最早是在何时由谁发起的?但世人万古传闻的是,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至今的。

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故事(一僧人写下一首简单的端午)(3)

只笑那楚国境内,江河流转,一去不复返,波澜壮阔,烟波浩渺,茫茫然流向天际,却是无论如何也洗不尽忠勇与智慧并存、才华与日月争光的伟大诗人屈原的冤屈。”

一首诗读完,我们不得不佩服文秀这首文采与文义皆扬的诗;不得不佩服文秀雄劲的笔力和他对屈原深深的了解;不得不佩服文秀短短的二十八字却涵盖了对远古屈原深深的哀思。

我们都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非常有眼光的政治家,更是我国了不起的伟大爱国诗人。他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是楚国丹阳秭归人,即是今天的湖北宜昌人。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就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得到良好的教育。他涉猎广泛,过目成诵,而且目光长远,才高志大。这样的屈原,如果不是蒙冤受屈,势必将会有一番作为,所以早年就受到了楚怀王的赏识与信任,并先后让他做左徒、三闾大夫等职,管理楚国的内政外交等大事。

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故事(一僧人写下一首简单的端午)(4)

屈原在楚国提倡“美政”,那么什么是“美政”呢?“美政”其实是屈原提出的对楚国非常有利的一系列大政方针政策,即对内主张举荐任用那些贤明有才干之人,并且修明法度,以法治国;对外主张修好与其他五国的关系,建立齐楚联盟,休养生息,以图共抗强秦。

屈原的“美政”不可谓不美,即便是在今天,也可以说是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但是遗憾的是,这么美的“美政”,却遭到了士大夫阶层和楚国贵族的抗拒,更是遭到了秦国的破坏,楚王的枕边也还有郑秀这样的红颜祸水吹枕边妖风,所以屈原本人也遭受了无尽的排挤和诽谤,被蛊惑了的楚王于是再也辨不清忠奸丑恶,并先后把屈原流放到了汉北和沅湘等地方。

听不见逆耳的忠言,却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和妖言,另一方面又屡次中了秦国张仪的诡计,最终楚怀王去到了秦国,天真地以为会得到秦国的友好结盟和好处,结果被扣留被戏弄,最终身死秦国。楚顷襄王继位后,更是听不见屈原的忠心之言,公元278年,楚国都城终被秦国攻破,国破城亡,无数的楚国百姓受难于秦国的铁蹄之下,绝望的屈原于是一跃而起,冲向了那茫茫无边的汨罗江中,以身殉楚国。

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故事(一僧人写下一首简单的端午)(5)

屈原虽然陨落,但是他的故事,他的悲壮,他的豪迈,他的忠贞,他心系天下民生疾苦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无数的人们,深深地影响着无数的人们,几千年来没有人可以忘记。

正是他的坚贞不屈,正是他高尚无比的道德情操,正是他能与日月争光的诗情才华,使得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使得他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辟者和奠基人,并创下了“楚辞”,终成一家之言,“香草美人”的传统也延续后世,他也被人们誉为了“楚辞之祖”。

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和《天问》等主要作品为成为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也成了所有人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故事(一僧人写下一首简单的端午)(6)

屈原文化与屈原精神与世长存,无时不刻地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数诗人学者、文人骚客也都深受屈原的影响,深受屈原精神的感动。

而唐末的文秀作为一个大隐于世的佛教中人,原本应该远离红尘俗世的喧嚣繁华与纷纷扰扰,但是影响深远的屈原文化与屈原精神,使他再也无法安心深处佛门,使他再也无法不过问红尘俗世之事。于是便提笔写下了《端午》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由此便出名了一千多年。

在诗僧文秀的这首诗中,每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这一天,后人都因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这件事,都要包粽子投入江底或者划龙舟比赛,以祭祀屈原。这种风俗延续后世,成为了端午节雷打不动的习俗。

在这首诗中,诗人一开始便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究竟是谁提出的端午节呢?这个节日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问题仿佛无人可答,但是诗人笔锋一转,说是端午节虽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亦不知道是何人所提,但万古传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确,端午节祭祖和其他的风俗都很少见,也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后来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事,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过,不管后世的人们再怎么百般歌颂再怎么千般祭祀,屈原蒙受冤屈,最终沉江殉国这样的悲剧还是发生了,这样的冤屈,那楚国的汨罗江,即便是波涛滚滚,茫茫无边,却是怎么样也洗刷不了屈原的冤屈。

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故事(一僧人写下一首简单的端午)(7)

文秀这首《端午》诗,虽说言短,但是却意蕴深远,经典无限,战斗力强,是向那奸佞小人,魅惑之贼开战的战斗宣言。

文秀的这首诗无疑是成功的,无疑是经典的,因此文秀创作了这首诗之后,便出名了一千多年,历来受到无数人的追捧。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