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建筑
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是天主教会炫耀财富的产物。
特征繁琐堆砌,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雕刻风气盛行,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室内则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华丽、壮观,突破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些程式。
巴洛克风格建筑:
马德里皇家圣赫罗尼莫教堂
罗马耶稣会教堂
法国凡尔赛宫巴洛克艺术殿堂
洛可可风格建筑
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法国古典主义以后所衍生出来的风格,其中17世纪巴洛克风格也会慢慢地渗入到它的产生当中。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ROCOCO)一词源于法语岩石贝壳(rocaille),从这个词来看也可以想象到洛可可运用了很多贝壳状的装饰,其他还有一些花花草草。这些题材不但用在墙面和天花板上,也用在撑架、壁炉架、镜框、门窗框、家具腿和其它建筑部件上。它以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多采用C形、S形和涡卷形的曲线。一看就觉得像是小女人的感觉。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卷草舒花,线脚大多用金色。
喜欢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水晶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力图从装饰到小品、到室内物件的设置,显出豪华的高雅之趣。
法国的洛可可的建筑外表一般都还是比较严肃的古典主义,他们发展的洛可可风格大多在于室内装饰和家居。
上层客厅整个椭圆形房间的壁面被八个高大的拱门所划分,其中四个是窗,一个是入口,另外三个拱相应做成镜子装饰。
如今仍然可见的典型洛可可的装饰风格是德国波茨坦无愁宫,而洛可可建筑的代表作品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德国波茨坦无愁宫
德国波茨坦无愁宫
凡尔赛宫的王后套房
相比巴洛克式的喧嚣放肆,洛可可更加的细腻委婉,华丽中带着慵懒。有人这样形容: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是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则是以女性为中心,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和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这种风格也因为它的倡导者蓬帕杜夫人是一位女性的原因。
蓬帕杜夫人
洛可可是在路易十五时期(1715~1774)风靡法国,蓬帕杜夫人号称当时的法国第一美女,当了路易十五20年的情妇,洛可可艺术没有她的大力发展是不会又那么辉煌的成就的。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
蓬帕杜夫人原名是让娜-安托瓦妮特·普瓦松,9岁的时候就有女巫预言她会成为法国国王的情妇。当时她嫁给了贵族埃蒂奥斯,因此她跻身上流社会,并成功和伏尔泰变成了至交,她当时在法国文化圈里可是响当当的大家,经过伏尔泰的鼓吹与宣传 ,慢慢地还传出了她是法国第一美女的称号,最终被路易十五所收。在各种柔情蜜意以后,路易十五加封埃蒂奥斯为蓬帕杜侯爵 ,蓬帕杜夫人的名头就是这么来的。
蓬帕杜夫人
蓬帕杜夫人不仅在各种装饰上大量广泛地采用洛可可艺术 , 而且对于洛可可艺术的艺术家们给予优越待遇。为了讨好这个实际上的法国女主人, 洛可可艺术家使出浑身解数,洛可可那种精致优美发展到极致。
蓬帕杜夫人自己主演和导演了62部歌剧、戏剧 ,演出了122 场芭蕾舞剧,推动了法国歌剧的发展,并且,她还设计了蓬帕杜发型,男性将前面的头发向前梳起 ,女性则是在前额留下一缕卷发。
最后因为她的怂恿,路易十五与奥地利结盟 , 参加对普鲁士的战争。历时七年的战争最后惨败,路易十五由此成为法国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不过对于蓬帕杜夫人自身来说,对艺术的贡献足以让她流香千古了。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服装的区别:
巴洛克可参考电影《温莎情史》,洛可可可参考电影《绝代艳后》。也有书籍《巴洛克与洛可可》作者:(美)米奈
路易十四時期是巴洛克风格最盛行时期,流行华丽的大团花装饰和果实图案,路易十五则图案较小,至路易十六已经进入洛可可时期,时兴小碎花。
巴洛克服裝分为荷兰风格时期和法国风格时期。
1650后,法国风格开始兴起,是十七世紀的欧洲艺术上最重要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大量的缎带,大量的蕾丝的使用。
左图:晚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初奥尔良公爵夫人&法国路易十五图
右图:十八世纪法国1780年
荷兰式巴洛克的特色为3L(Lace,leather,long locks)荷兰时期主要特征是领子,直到现在荷兰民族服装业可以看到。外衣特征是繁多装饰性强的排扣,紧绷的裤子延长到膝盖,下面是长袜。
男裝
历史上最华丽最妩媚的男装在巴洛克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大袖子蕾丝、带马刺的靴子、羽毛大帽子和佩剑。这个时候流行短小马甲,有点像西装背心。这个时候的內衣非常华丽,被大量丝带重重捆扎,一件內衣需要100多米長的缎带装饰。长外套开始出现,一开始没有领子,后来出现大领,从上到下密密麻麻装饰华丽的排扣,此时裤子流行灯笼裤,也是到膝盖扣住,下面是紧身长袜。鞋子一般是方头,鞋跟很高,一般是红色,鞋上装饰花朵或是缎带,巴洛克晚期出现鞋扣以代替装饰。
最华丽最妩媚的男装
女裝
巴洛克时期的服装除了西班牙其他女人这个时候开始不用穿裙撑,裙子常常要有三层套,上衣要么齐脖子的花边大领,要么袒胸露乳,法国时期开始把领口挖深加宽,袖子镶着大量蕾丝,有時候袖子被打成很多段,一节一节的,每段都镶嵌蕾丝。
裙子时兴蓬松造型,最外层的裙子从腰开衩向外翻,有时还用花结或是扣子像窗帘系起來,有时把外面裙子向后翻,在臀部打结。
洛可可男装:
是现代西装的原型,男性外套逐渐变成直线条,常伴随前短后长的设计。同时也出现了领子的设计,袖子也有原来的大开口变成了贴合手臂的款式.1715年以后,裤子多用亮色, 1760年,男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修饰,缓解紧束的腰身,这种上衣称作夫拉克这是燕尾服的原型,也是现在的晨礼服的始祖,用料仍是丝绸,常有印花或条纹图案。
女装:
在大花大果图案逐渐缩小的巴洛克后期,开始产生小碎花洛可可文化。如果说巴洛克时期是男人的世界,那么洛可可时期则是女人的世界。这个时期女装的特点是颜色淡雅柔和,追求服装面料的质地柔软,丝绸面料,各种绸带、花边、褶折的运用,花纹图案小巧,繁琐的假发、头纱、面具、扇子等小巧精致的饰品。除此之外,表现在印花图案上则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题,所以有人称这个时期法国的印花织物为"花的帝国"(TheEmpire of Flora)。
因此洛可可样式集中表现在女服上。这个时代是女性沙龙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装的修饰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Corset Pannier 紧身胸衣+裙撑.到了18世纪中期,制作技术更加进步,主要在于嵌放鲸须的数量和方面.布的接缝处处理的十分巧妙,这时的紧身胸衣一般都在后边系扎。胸衣外边罩的罗布前开,在胸前装饰有倒三角形的胸饰斯塔玛卡。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绘画的区别:
绘画上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巴洛克绘画主要流行于17世纪,而洛可可则是18世纪。巴洛克实质上是文艺复兴后的一次艺术进步。而洛可可则是在巴洛克之后。
巴洛克画家的典型代表是鲁本斯、伦勃朗、委拉斯蓋茲、凡·戴克、贝尼尼和卡拉瓦乔等。他们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对比变化,富有戏剧性,宗教题材气息浓厚,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
这个时期的艺术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极力强调运动,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
圣母之死 卡拉瓦乔
在色彩上,为了构成柔媚顺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喜用娇嫩的色彩,如白色、金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色。线脚多用金色,天花板常涂上天蓝色,常画上飘浮的白云。
洛可可风格画中人不再是神、圣人或骑士,而是宫廷的朝臣、贵族等,描述上流社会男女享乐生活,颜色细致、淡雅,人物纤细。一些画像体现当时的美学开始脱离宗教、国家等思想方向;不再表现人物的端庄神圣,开始表现得有点不纯洁和不道德。洛可可的风景画是田园诗式的,多数描写贵族男男女女在悠闲地游山玩水。主要代表画家是华托、布歇、法戈納等。
发舟西地岛 华托
文学:
巴洛克文学17世纪意大利唯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风华丽浮夸,强调运动和变化,侧重表现幻想,因而特别有装饰美和形式美。巴洛克作家致力于描绘一种“乌托邦”式的世界,其作品中充满了天主教的思想。文学主题是“人生如梦”,提出了“人生舞台”的概念,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根本没有现实,人也不可能认识现实。巴洛克文学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都很有影响,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卡尔德隆的小说《人生如梦》、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痴儿西木传》等。
洛可可文学以轻松的文体大量出现,并着力于表现人的情感,尤其是爱情的魅力。经常将现实世界扩大或缩小后加以描写,或者以镜中像的方式折射现实。比如伏尔泰的《小大人》、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这个时期的作家还酷爱写游记式作品,让主人公在游历中学习人生、了解世界。洛可可文学产生了强烈刺激人们感官和心智的效果,刻意描写与现实相悖的事物,以反讽手法引入革新观念,打破现存秩序和规范,追求自然、理性、平衡的新世界。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原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