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再读路遥《人生》,每次都有新体会。

路遥高加林和巧珍结局(三十多年后再谈高加林)(1)

路遥《人生》

路遥的《人生》发表于1982年,迄今已经逾37年了。

我们最熟悉的书中扉页上的那句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摘自于路遥“文学教父”柳青的《创业史》,从发行迄今更是已经快60年了。

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和价值,时间是最有发言权的。

《人生》作为一部中篇小说,在长篇小说横行其道的今天,依然被读者喜爱,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就我的浅显认识看来,我认为无外乎贯穿全书的两个字:选择

路遥高加林和巧珍结局(三十多年后再谈高加林)(2)

路遥《人生》

“选择”看似容易,其实很难。

难就难在你选择了其一,就会放弃另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选择”看似很难,其实简单。

简单在于你选择了其一,那就坚定选择,任尔东西南北风。

“选择”看似简单,其实很苦。

苦就苦在你选择了其一,就有对或有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就经历了这一系列的选择。

我一直认为高加林并不是传统人设中的“陈世美”,他只是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里,做出了最合适的选择。

路遥高加林和巧珍结局(三十多年后再谈高加林)(3)

路遥《人生》

高加林在还是乡村民办教师的时候,他从来就没有正眼瞧过刘巧珍这样的农村姑娘,因为他虽在身在农村,但是志存高远。

他寄希望在几年后,能够通过考试,转为正式教师,到时再努努力,说不一定还能成为诗人,作家或者记者,这样的人生才是他梦寐以求的人生。

可是这个梦的基石在全书的开局就被高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毁了,高加林失去了乡村教师的工作,就等于失去了后面的一切可能。

刚准备腾飞的他,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死死地钉在了这贫瘠的土地上了。

高加林就是在这人生的低谷中,选择了刘巧珍。

而对于刘巧珍来说,高加林的不幸却成了她的幸运,于是她把握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把她朝思暮想的高加林追到手了。

高加林选择了刘巧珍,就表明了他选择了认命,那么他就必须放弃他原来的梦想。

刘巧珍选择了高加林,从她心底里来说是高攀,所以她也必须付出更多辛苦来换得这份感情。

路遥高加林和巧珍结局(三十多年后再谈高加林)(4)

路遥《人生》

如果人生的道路就这样平平常常的走下去,那么他们的选择就是唯一的选择,也就没有了是非对错。

可是人生总是不会让你太安稳,岔路总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等待你来选择。

高加林的叔父高玉智在外当兵多年,终于荣归故里了,而且当上了地区的劳动局长。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虽然这不是高玉智的本意,但是怎奈何下面的人想入非非呢。

高加林的乡村教师的职位是县劳动局长马战胜和大队书记高明楼一起策划弄掉的,他们怕高加林在高玉智面前告他们一状,同时也想拍拍这位新任领导的马屁,于是就合计着给高加林安排了一个县委通讯组通讯干事的工作。

这对于高加林来说,那可是天大的好事,是他曾经的终极梦想,他连考都没考虑,就欣然接受了马战胜的安排。

于是半个月后,高加林就从农民变成了工人,紧接着再摇身一变,又变成了县委的干部。

路遥高加林和巧珍结局(三十多年后再谈高加林)(5)

路遥《人生》

刘巧珍是哭着将高加林送出了村,送到了河湾的分道口。

她对高加林说:加林哥,你要想着我,你只能和我一个人好。

高加林点了点头,慢慢的转过了身,他上了公路,回过头看到刘巧珍还在那里望着他,他哭了。

高加林为什么会哭呢?

刘巧珍又为什么会哭呢?

因为他们都已经预见到了未来,高加林的哭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对不住巧珍;而刘巧珍的哭是因为她的美梦已经在破碎的边缘了。

此时的他们都是不舍的,因为当初在一起是他们彼此的选择。

而未来的分离,却是基于这一次选择而衍变出的另一个选择。

高加林进城之后,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同时激活了老同学黄亚萍的心。

黄亚萍和高加林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是一对,彼此爱慕。

可是由于两个人的身份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毕业后,他们就分手了。

这也是他们当时的选择,没有对错,只是顺应了形势。

路遥高加林和巧珍结局(三十多年后再谈高加林)(6)

路遥《人生》

黄亚萍与高加林分手之后,就被同班同学张克南猛追,渐渐的日久生情,黄亚萍也就接受了张克南的追求。

双方的父母也觉得门当户对正合适,于是两人的关系就逐步朝着最终的归宿靠拢。

可是生活一贯不会让你太安慰,它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带来惊喜或者惊吓。

至于究竟是惊喜还是惊吓,那就要看黄亚萍自己的选择了。

在《人生》书中,黄亚萍就是一个敢爱敢恨的现代女性形象,所以她的选择也是可想而知的。

她开始故意挑张克南的刺,要与张克南分手,然后她又主动地给高加林写情诗,让他知道自己的心意。

她甚至为高加林规划了未来的人生。

她对高加林说:我父亲很快就会转业到南京工作,我也要调过去。南京离杭州很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愿意和我一起走吗?

高加林不禁念起了那首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路遥高加林和巧珍结局(三十多年后再谈高加林)(7)

路遥《人生》

黄亚萍的表白是那样的热烈和坦陈,她在做最后的进攻。

高加林是很想去的,因为那里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更美好的生活等待着他。

但是他还有许多的顾虑,他必须再好好想想自己的未来。

毫无疑问,如果把黄亚萍和刘巧珍放到一起,那么他无需过多思考,就会选择黄亚萍。

为什么呢?

因为她的拥有的样貌,文化,素养,家世,以及弥漫在她身上的神秘魅力,都是他想梦寐以求的,超越想象的美好。

而刘巧珍呢?

虽然在农村姑娘里算是出类拔萃的,但是相比起黄亚萍来说,除了单纯,就没有什么优点了。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他选择与黄亚萍在一起,那么他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而如果选择和刘巧珍在一起,那么可以想象他们的未来是多么的单调,无趣。

其实这样的选择,对于高加林来说,并不是很难,因为此时的他,把前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于是在一天后,他答应了黄亚萍。

路遥高加林和巧珍结局(三十多年后再谈高加林)(8)

路遥《人生》

紧接着,摆在他们面前最急切的问题就是:如何和对方原来的选择分手。

刘巧珍是极其善良的农村姑娘,她一心一意的爱着高加林,当高加林与她提出分手之后,她虽然伤心得要死掉一样,但还是沉默的认可了。

看着伤心欲绝的刘巧珍,高加林突然对于自己这个选择产生了由衷的罪恶感,他发现他开始仇恨自己,甚至憎恶自己了。

刘巧珍回到村里之后,曾经想到了死,但是她没有,因为看着这片熟悉的田地,庄稼,大河,她突然认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太多于天真了。

她应该现实一些,于是她重新回到了起点,选择了马栓。

黄亚萍不敢当面与张克南说,而是选择了更加稳妥的写信。

她在信中告诉张克南,她与高加林相爱了,必须和你断绝恋爱关系。她表达了自己与高加林才是真爱,而与你在一起只是因为感动。

她寄望于张克南的原谅,希望张克南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伴侣。

张克南受到分手信后,郁闷痛苦得不行,只能每天拿着斧头劈柴,劈到自己精疲力尽为止。

路遥高加林和巧珍结局(三十多年后再谈高加林)(9)

路遥《人生》

在黄亚萍和高加林都以为他们各自都为他们美好的未来清理完障碍的时候,一道晴天霹雳突然劈了下来。

生活给予他们的惊喜,由于他们各自不当的选择,终于变成了惊吓。

张克南的母亲心痛自己的儿子,于是去告发了高加林。

高加林的叔父知道此事之后,大义灭亲,让组织坚决把高加林退回去了,至此,高加林的“南柯一梦”终于醒了,他又变成了农民。

黄亚萍此事也面临着非常难堪的选择,她是爱着高加林的,但是她又不能忍受他此时农民的身份,于是她就去找她的父亲商量。

黄亚萍的父亲想让黄亚萍与高加林断了关系,但是黄亚萍却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她找到高加林,非常激动的说:要不顾一切的和高加林在一起。

但是如果冷静下来,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她只是需要一个台阶,一个不至于让她一辈子感到愧疚的台阶。

高加林非常善良的给了她,高加林说自己其实更爱的是巧珍。

于是黄亚萍顺着这个台阶走了下来。

路遥高加林和巧珍结局(三十多年后再谈高加林)(10)

路遥《人生》

高加林对于黄亚萍最后的选择,就如同他当时给刘巧珍最后的选择一样,都是违心的选择,也都是唯一的选择。

就算不同意又能怎样呢?

彼此给对方留下一点儿尊严吧,毕竟在相爱的时候,那都是真心的。

选择,这两个字就是如此的残酷。

幸好人生的路很长,高加林,黄亚萍,刘巧珍的人生道路都还很漫长。

希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选择越少越好吧。

路遥高加林和巧珍结局(三十多年后再谈高加林)(11)

路遥《人生》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路遥《人生》。

喜欢请点赞,加关注,感谢你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