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四单元是对景物描写类的文章进行学习,因此会把重点放在景物描写细节方面及景物描写类文章的框架结构等的梳理上,要引导孩子逐步形成对景物描写类文章的阅读思维和写作框架。

做丨减丨负丨不丨躺丨平丨的丨家丨长

二年级上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最适合家长的复习材料)(1)

《古诗二首》复习思路

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溯诗源。

一、《登鹳雀楼》

1.带着问题去读诗文,并绘制思维导图

①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见了什么景物?

② 诗人在鹳雀楼上想到了什么?

③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年级上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最适合家长的复习材料)(2)

2.解诗意

①白日:太阳。 ②依:挨着、依傍着。 ③尽:完。

④入海流:流入大海。 ⑤欲:想要。 ⑥穷:尽。

翻译:

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奔流。

若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3.悟诗情、溯诗源

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罢官悠游。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 这首诗的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属于王之涣的晚年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景色非常壮丽;后两句写意,把哲理与景物融为一体。诗人用最朴素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写出了积极向上的人生不态度。

4.知识拓展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其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二年级上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最适合家长的复习材料)(3)

二、《望庐山瀑布》

1.带着问题去读诗文,并绘制思维导图

①诗人看见了什么景物?

②诗人想到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年级上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最适合家长的复习材料)(4)

2.解诗意

①香炉:庐山香炉峰。 ②紫烟:紫色的烟雾。

③三千尺:形容瀑布很高很长。 ④九天:很高的天空。

翻译:

在日光的照耀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烟雾,

远远望去,一条瀑布从山间流下,好像挂在山前一样。

从高高的悬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那么长,

感觉就像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了人间。

3.悟诗情、溯诗源

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李白时年24岁。

本诗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诗中有四个字(词)用得最妙:

①“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②“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

③“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④“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4.知识拓展

李白还有另外一首《望庐山瀑布》,一说是同时所作。

二年级上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最适合家长的复习材料)(5)

三、基础知识

1.关于生字

①识字表:要求会拼音、会组词,最好掌握字的部首、结构与音序,可以做到看词语写拼音,涉及生字:楼、依、尽、欲、穷、层、瀑、布、炉、烟、遥、川

②生字表:要求会写并可以写出生 字的笔顺、会组两个以上词语,熟练掌握生字的部首、结构与音序,包括以下生字:楼、依、尽、黄、层、照、炉、烟、挂、川

③多音字:更、落、尽

2.关于词语

①词语扩充(读熟背过、会写)

穷尽 山穷水尽 层叠 层林叠翠

烟云 烟消云散 山川 名山大川

张望 东张西望 奔走 东奔西走

家业 安家立业 思想 冥思苦想

来往 寒来暑往 风雨 狂风暴雨

3.会背写古诗,掌握诗人的朝代和名字。

四、复习资料

二年级上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最适合家长的复习材料)(6)

二年级上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最适合家长的复习材料)(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