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志愿者访谈200字(新小岗村领路人沈浩)(1)

《沈浩日记》首发式前与沈浩妻子女儿交谈

2010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89岁生日,由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沈浩日记》首发式及由日记改编的电影《第一书记》首映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活动开始前,时任国家副主席会见了电影主创人员代表、图书编辑人员代表和沈浩同志的亲属。习副主席在讲话时指出,沈浩同志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任劳任怨为老百姓干好事、干实事,6年里使小岗村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人均收入超过6600元。人民群众需要他,他就留下努力工作,直到把生命交给了小岗村。在沈浩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加强党性锻炼,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党性原则、群众观念和优良作风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行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

沈浩,汉族,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萧县,1986年7月毕业于铜陵财经专科学校会计专业,在省财政厅任职18年,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科级干部。 2004年,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农村任职干部任凤阳县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 沈浩为小岗村引进资源、修路架桥,特别是破天荒跑下铁道部批文在京沪铁路上架桥。沈浩同志在小岗村成就一番事业,为“三农”为农民脱贫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全国百名优秀村官、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等荣誉。2009年11月6日,沈浩同志因过度疲劳而导致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

2010年2月18日,沈浩同志的妻子王晓勤曾经写下这样的文字:“你走了,走得那样突然,除了29本日记,没留下一句话。”

据报道,沈浩在中学时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仅在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的6年时间就留下了29本厚厚的日记,2010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沈浩日记》所收录20万字的日记,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在小岗村的内容。沈浩同志记日记的重点则是小岚村的民情日记。可以说每一页日记都记载着他对小岚村民的深情厚意,每一页日记都流露着他情系小岚人民的拳拳之心。

为了解民情,沈浩初到小岗村一个多月时间就对全村108户跑了两遍,男女老少他没有不认识的。谁家缺粮,谁家少柴,谁家收入低,谁家有困难,他都一一记下来,并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小岗村处处留下他的足迹,他熟悉小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乡亲们在想什么,怕什么,爱什么。沈浩的点点滴滴再次告诉我们,一个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了解民情,扎扎实实、充满感情地去读懂民意,进而用是否“真为群众办好事、真为基层办实事”的标准衡量工作的得与失,不断用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喜不喜欢”来校正工作标准。

其实,不少干部也想把工作干好,也想为群众多办实事,也想当沈浩那样的好公仆,但往往苦于不了解民情民意,不知道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什么,群众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所以,常常是工作不知从何处下手,分不清主次矛盾,干了不少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虽然自我感觉汗没少留,心思没少用,可群众还是不满意。症结所在,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沈浩那样的调查研究,没有沈浩的“民情日记”。我们要大力倡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沈浩精神同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日记日言己。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也是最为可信的。在沈浩的日记里,也有多处写到自己身体出了问题,太疲倦了,但他还是坚持在小岗村,一呆就是6年,最后意外发生,不幸英年早逝。小岚村民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第三次按下红手印把沈浩同志的骨灰留在了村里,成为小岗村民离不开的好书记。沈浩去世时仅仅45岁,让年过93岁的高龄老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令人无限感慨。(读书灵感:若日记再版,建议设置二维码延伸阅读,链接科普心脏病防范知识视频,让读者学习沈浩精神同时避免英年早逝悲剧一再重演)

笔者今天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翻看了《沈浩日记》全文并观看了由日记快速改编而成的主旋律电影《第一书记》,多次潸然泪下。《沈浩日记》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 。

2020年5月2日于洛阳

最美志愿者访谈200字(新小岗村领路人沈浩)(2)

最美志愿者访谈200字(新小岗村领路人沈浩)(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