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已死”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这些年,我们见证了太多北上淘金的香港电影人一个个折戟沉沙,赔掉了几十年攒下的好名声。“港片等于烂片”甚至成了影迷进影院前选片时的“新标准”。好在我们还有银河映像和《树大招风》,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香港电影还有没完全死掉的部分。
《树大招风》讲述的是“香港三大贼王”的故事。由于其故事的敏感性,如果拿电影上院线的标准来看这部电影,恐怕是要剪掉不少。所以杜琪峰干脆老夫聊发少年狂,放弃影院,于是,一部只能存在于网络和硬盘上的电影于焉诞生。
如果不坚持自己的理念,《树大招风》会变成什么样子?在这方面,同样是银河映像,有太多的先例:《黑社会》改名为《龙城岁月》,结尾古天乐等人锒铛入狱;《放·逐》的结尾硬生生加了一段关于卧底的字幕;《神探》结尾最经典的换枪镜头被改成了安志杰打电话跟女朋友说要去自首;最惨的当数《大块头有大智慧》,从故事结构到台词,改得支离破碎,完全变成了另外一部电影……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片子变成这样。但市场就是市场,也许游戏规则不那么完美,但还是要遵守。在这方面,太多香港电影人吃尽苦头之后固步自封,他们抱怨市场对电影的限制太大,惋惜合拍片渐渐失去香港味道,或者45度角仰望天空,怀念起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此情此景,让人想起元稹的诗: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当然,也有认清现实埋头苦干的人。尔冬升就曾经说过:“你们喜欢看的港片,三年之内就会没有了。”一大批香港电影人迅速转换观念,拍出一系列符合内地口味的港片。比如杜琪峰和他的银河映像,在连续N部电影被剪得上气不接下气之后,《单身男女》、《盲探》等在尺度与品质的把握上就都恰到好处。而《毒战》虽然票房并不尽如人意,但却拍出了近年来中国警匪电影的最残酷桥段。所以,面对市场,银河映像所做的,不是抱怨,而是适应。
也许有人就此得出结论:“香港电影以前不妥协,所以好看,如今香港电影处处自我设限,所以不好看。”对此,我只能遗憾地说:你们毕竟还是太年轻,有资本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商业上的杯葛与妥协。周星驰的《赌圣2之上海滩赌圣》,我们平时看到的版本,女主角是巩俐,而在台湾地区制片商的要求之下,台湾版的女主角是方季惟,为此同一部电影套拍两款,也算是世界电影史的一大奇迹;同样是周星驰,我们看到的《92家有喜事》是一部温情家庭喜剧片,但在韩国发行商的要求之下,香港电影一定要加“香港味道”,韩国人只认香港电影的枪战与打斗,于是结尾变成了大嫂被人绑架,周星驰等飞车救援,一顿乒乒乓乓打得乱七八糟。所以香港电影从来没有所谓的“不妥协”,如今香港电影黄金时代不再,跟一众香港电影人的不思进取、狂吃老本有很大关系。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成龙大哥前几年的《十二生肖》,虽然票房赚了个盆满钵盈,但电影的每个镜头都能在他以往的电影里找到原型。而所谓市场对电影的毒害,永远不可能持久,比如前面我们举的那两个例子,方季惟版《上海滩赌圣》和周星驰张国荣丝袜套头的《家有喜事》,早就已经消失在影迷的视野里。再举个例子,你现在去看《钢铁侠3》的DVD版本,还能找到硬塞进去的王学圻范冰冰吗?
身为电影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市场干预从根本上影响到电影质量的时候,杜琪峰还是豁得出去的。所以《树大招风》宁肯放弃大银幕,也要拍出自己的风格,这恰恰是银河映像的骨气所在。当电影抛弃条条框框的限制,放任自己的想法暴力挥洒,《树大招风》真正拍出了专属于香港电影的“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当然不是每部电影都可以这么做,即使是《树大招风》已经如此“放肆”也不例外,任贤齐那一节,本来有一个镜头是他忍无可忍就不想再忍,把假古董花瓶放在地上,当着一群人的面往里面撒尿。最后这个镜头还是删掉了,因为《树大招风》可以这么玩,但银河映像并不只做这一部电影。
所以,市场就是市场,它没有好或者不好,只有适合或者不适合。有的烂片适合这个市场,一边被吐槽一边大赚其钱;也有好片适合这个市场,口碑票房双双飙高;有的烂片不再适合这个市场,骗不到钱之后被踢出历史舞台;也有好片不适合这个市场,暂时主动离开在圈外尽情疯狂一把——《树大招风》就是这一种电影,它代表的恰恰是电影人的那种骨气与坚持,代表的是香港电影尚未死掉的部分。
-END-
关键词回复
关注北青艺评,回复下方红字可以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玛丽苏
为什么到头来职场剧都变成玛丽苏?
80后
看!这些80后的脸
文人
光荣死磕还是忍辱苟活?五位乱世文人的悲催人生
戏
安徒生老家的小朋友看的这些戏你怕了吗?
摄影
他为何对裸体情有独钟?
余罪
人人有“余罪” “贱人”成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