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的活化保护试论(上)

□张佑周

  2017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后,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走上了快车道。保护实验区所涉及的龙岩、三明二市政府制订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落实任务,积极探索和实践,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一定成效。如何进一步做好实验区的保护?作为从一开始就参与申报论证及规划方案设计的本地学人,笔者兴奋之余,仍不揣浅陋提出一些想法供参考。

梅州客天下客家文化六大产业(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的活化保护试论)(1)

上杭稔田官田村李氏大宗祠

  一、祖祠、祖墓、祖庙的活化保护  闽西是举世公认的客家祖地,祖祠、祖墓和祖庙是客家祖地最重要的标志,不仅要保护好,而且要建设好,让海内外客家人心有所属、魂牵梦萦。  祖祠即各姓氏宗祠。作为炎黄子孙中最辛勤地播种、耕耘华夏文明的一支重要支系,客家人慎终追远、念祖追宗的传统观念是很强的。各姓氏都追根溯源至中原的某郡某望。千百年前,客家先民筚路蓝缕在闽西这片土地上开创新家园之初,先是在新的聚居地设立牌位,供奉宗族先祖。在新居地站稳脚跟之后,则开始建起宗祠供奉先祖和开居祖。客家各姓氏宗祠于是先后在闽西各地出现。  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闽西地区地狭人稠的矛盾不断出现,闽西客家人于是发扬先辈传统,背起行囊,寻找新的生存发展之地,甚至远徙异国他乡。安寝着历代先祖尤其是闽西开居祖魂灵的各姓氏宗祠于是成了迁徙异地的客家游子魂牵梦萦之所在。如著名的上杭稔田官田村李氏大宗祠,是供奉着李氏闽粤大始祖李火德的宗祠。由于李火德后裔繁盛,号称逾千万人,因而该宗祠香火颇旺,一年到头都有徙居外地甚至海外的裔孙回来祭祀。尤其是每年的春秋二祭,更是有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李氏族人前来祭祀。  像李氏大宗祠那样的客家开基祖或各村寨开基祖宗祠在闽西地区还有很多,仅上杭便还有丘氏、郭氏、游氏、廖氏等开基祖宗祠。虽然其他各姓氏宗祠不一定有李氏大宗祠那样的祭祀盛况,但大都有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各姓氏海内外裔孙凝聚族心、团结族志的象征。数百年来,各姓氏宗祠大多数能在裔孙中募得巨资一次次重修,就足以证明此类宗祠在各姓氏海内外裔孙心目中的地位。  作为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李氏大宗祠有其千万裔孙的呵护,还堂而皇之地成立了李氏大宗祠管理委员会,其保护和建设自然没有问题,但作为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或曰作为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进行活化保护却仍有距离,对其他未列人“国保”的其他姓氏开基祖宗祠或其他类型的宗祠进行活化保护则有更大的距离。  所谓活化保护与建设,是指既要将保护对象完整保护、传之久远,又要对保护对象进行建设,开发利用。比如将其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开发文化旅游,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的有效对接,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转化为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  李氏大宗祠及其他宗祠虽然实现了敦亲睦族的传统功能,但在开发文化旅游,实现资源价值的充分利用即所谓活化保护方面做得很不够。比如,当地的餐饮、住宿设施还很不完备,祭祖纪念品未能开发等。这不能不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与祖祠相同,祖墓也有念祖追宗、敦亲睦族之功能。如位于上杭白砂茜洋村著名的张氏“鄞江始祖”化孙公墓,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海内外的张氏裔孙前来祭祀。  张化孙于宋嘉泰四年(1204)辞官携妻带子6人沿汀江南下觅得风水宝地深坑尾官店前(今上杭白砂茜洋村)“卜吉”定居,开始其开拓创新、异地发展的创业之梦。他所娶陈、阙二夫人生下18个儿子,传108个孙子,很快人丁兴旺。在实现了迅速发展人口、家庭兴旺的每一步发展战略之后,张化孙意识到狭小的茜洋村无法满足众多儿孙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他很快又实施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的第二步发展战略,鼓励经过因材施教,精心培育,已经掌握士农工商文武之道的儿孙们向外地迁徙拓展,像自己当年那样寻找新的生存发展空间。于是,张化孙的儿辈、孙辈不仅占据了上杭(含永定)的不少山头沟壑,而且远徙闽南、粤东。  千百年的祭祀香火足以证明,如同李氏大宗祠等客家宗祠一样有巨大宗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张化孙墓,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是必然的,但对其进行活化保护也还有很大的距离。比如,张化孙墓所在地包括民宿、餐饮等在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每年前来祭祀的成千上万的裔孙,有的人想要逗留数日,或饱览当地美丽的田园风光,或在陪侍先祖魂灵的流连忘返中静化自己的灵魂,都难以实现。  祖庙指民间信仰中得道神灵最早被奉祀之庙。民间信仰中的神灵不少是由民众创造的。闽西客家民众在宋代以来的造神运动中也创造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地方保护神,其中最著名的是以地方先贤为原型的伏虎禅师和定光古佛,闽西客家将二者称为“二佛”,甚至与观音菩萨一起被称为“三太祖师”。  伏虎禅师(?-962)是北宋闽地佛教高僧,俗姓叶,法名惠宽,宁化人。先在汀州开元寺出家,得业后遍游闽赣诸方丛林,访师学道,契悟佛家要旨。公元945年驻锡于汀,在长汀与宁化交界处平原山创庵“普护”,屡屡造福于汀人。  传说,当时汀州丛林密布,屡有虎患为害乡民。惠宽法师闻讯,悄然入山,为虎说法,“以解脱慈悲力,为之训饰柔服”,虎俯服如受戒状,法师骑虎而去,虎患遂除,“伏虎禅师”称谓由此而来。  再如,普护庵侧吊军岭山高无水,行人苦渴,法师遂以锡杖叩击,石缝出水;南唐保太七年(949),汀地大旱,官府请法师祈雨救旱,民众得以保苗获丰收。《临汀志》载曰:  (南唐保太)七年,汀苦旱,靡神不宗,郡将闻师道行,结坛于龙漳侧,延师致祷。师云:“此方早气燔甚,……愿焚其躯。”及期,早如故,师延跌坐,命厝火于蕲,众骇愕,火未及燃,油烟四起,甘雨倾注,师曰:“未也,水流来脐乃已。”未几果然,见闻赞叹。  惠宽禅师将自己的血肉之躯置于干柴炎堆上,下定决心与人民同生死共悲难的决心及其大无畏精神终于感动上苍,降下甘霖,神师能深得民众崇拜是再自然不过了。  惠宽禅师生前逝后的佛法神力在民间流传,地方官员也上书朝廷,敕其功德,朝中感念,屡次敕封。至宋开庆元年(1259)封号达8字为“威济灵应普惠妙显大师”。禅师圆寂之普护庵,宋熙宁三年(1070)再改赐庵名为“广福院”,是为禅师祖庙。  定光古佛俗姓郑,名自严(亦其法名),泉州同安人,生于唐同光二年(924),少有佛心,11岁依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17岁得业游豫章,过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5年后云游参访闽粤赣各地,历18年苦旅,终成一介高僧。“乾德二年(964)驻锡武平南安岩,淳化二年(991)别立草庵居之。景德初,迁南康郡盘古山。禅符四年(1011),汀守赵遂良即汀宅创后庵延师。至八年(1015)终于旧岩。”  自严和尚长期活动于汀境,其生前逝后镇蛟伏虎、呼风唤雨、御寇除妖、救死扶伤、筑陂造田等善行义举和无边佛法在汀州地区广泛流传,闽赣两地官员一再奏请朝廷,有宋一代便得到朝廷三次封谥,终达8字师号“定光圆应普通慈济大师”。其生前创庵及圆寂之处武平岩前南安岩均庆寺于是成定光佛之祖庙。  千百年来,伏虎禅师和定光古佛信仰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除了其祖庙广福院和均庆寺之外,闽西客家地区还有分灵庙,如永定陈东岩太村口的伏虎禅师庵;永定抚市万寿寺则供奉神农、定光和伏虎三尊古佛;永定金砂金谷寺供奉定光古佛等等。所有这些是为伏虎禅师和定光古佛分灵庙。  神灵的祖庙或分灵庙,尤其是具有地方保护神职能的神灵的祖庙或分灵庙,就像祖祠、祖墓一样,是移民外地漂泊异乡的人们魂牵梦紫之所在。徙居异地他乡的人们除了在新居地创设庙坛分灵安奉原乡神灵之外,一有条件就要回到原乡祖庙或分灵庙进香。如迁台的汀州客家移民,除了从永定鄞山寺和金谷寺分灵带去台北淡水鄞山寺和彰化定光庙安奉外,还一批又一批地回武平均庆寺祖庙祭拜进香,并捐款重修祖庙。2002年1月均庆寺发掘出一块雍正十一年(1734)的石碑,两面分别镌刻“募叩台湾乐助碑记”和“台湾府善信乐助建造佛楼菩萨碑”,正文分别刻有捐资人名及金额,有台湾善男信女约960名。当时海峡两岸往来并不方便,且不说海峡巨浪常掀翻渡船,吞噬生命,仅武平岩前至东南海岸的千山万水就有难以想象的艰辛。也许雍正十一年之前定光古佛尚未分灵台湾,也许当年大陆赴台垦殖者多春去冬归,在与家人团聚的同时顺便去均庆寺上香祭拜,但捐资者竟如此之多,足以说明当时渡台者对定光古佛之虔诚。  神灵的祖庙和分灵庙与客家人的宗祠、祖墓一样,也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岩前均庆寺多次举办的定光文化节,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海峡两岸信众虔诚参与。除均庆寺和广福院外,闽西客家地区的神灵祖庙和分灵庙著名者还有永定金砂金谷寺,是为渡台定光古佛分灵庙;长汀妈祖庙,是为渡台“汀州妈”分灵庙;永定下洋乐真寺,是为渡台惭愧祖师分灵庙,等等。如果所有这些祖庙和分灵庙,都能像岩前均庆寺那样,与文化旅游相融合,实现其活化保护,其积极效果将是显而易见的。(未完待续)(来源:文化龙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