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动研究法”的含义“行动研究”是教育科研方法中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统计法,行动研究法等等行动研究法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发现教育问题,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工作实践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教育科研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教育科研研究方法(教育科研方法简介)

教育科研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的含义。

“行动研究”是教育科研方法中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统计法,行动研究法等等。行动研究法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发现教育问题,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工作实践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二、行动研究的基本特点。

一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验,课堂即实验室。中、小学教师既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又是课堂层次的课程开发者。课程发展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工作不仅要被研究,而且也要由教师自己来研究。教师要为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成为研究者。

行动研究和一般课题研究的区别在于: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研究成果的首先应用者。教师是为了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而研究。

二是强调参与、合做与交流。行动研究贵在参与、付诸行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多半是相近或相同的,所以合作与交流就更有必要与可能。

三是强调实践反思。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反思、检讨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重新进行评价,改变对问题的先前理解,从而改变先前的教育、教学方式,乃至调整、充实教学内容,达到改进教学品质、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从行动研究的含义和特点可以看出,“以校为本”是其题内应有之意。在“行动研究”前面又加上“校本”两个字,变成“校本行动研究”,这确实是一个新近才使用的话语。这和“校本教研”的来路是一样的。校本教研,也是课改以后出现的一个新的话语。过去都是讲“教研”,是教学研究的简称;现在,在“教研”前面加上“校本”二字,变成“校本教研”,同时赋予一定的新含义:“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现象,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同样,在“行动研究”前面加上“校本”两个字,变成“校本行动研究”,也是为了突出以校为本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校本教研”与“校本行动研究”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教学研究应属于工作性质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教研”是从工作层面上提出的;而“校本行动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是从科研层面上提出的,是属于探索教育规律,创造教育新知的工作,相对于校本教研来说,校本行动研究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1.提出问题。比如,在日常教育环境中,有许多因素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通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会发现学生的某一变化可能与某一因素相关。那么,这种变化与这一因素到底有无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这就提出了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有了“选题”。

值得注意的是:选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要贪大求全。题目大了,自己力量不足就会虎头蛇尾,人云亦云、云人所云。课题的类型大体可分三种:一是总结性的课题。比如,搞好小、幼衔接;中、小衔接的研究。二是问题性的研究。比如,有效防止学生辍学的研究;三是应用性的研究。比如,怎样把课改的一些新理念、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怎样有效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怎样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2.展开研究。选定题目以后,要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所谓假设,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资料设想出通过本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或者要产生的结论,这就是假设。提出了假设,也就明确了研究的目标。之后,要围绕目标,采用多种方式和多种方法搜集该问题的信息资料,包括各种现象和数据,并对资料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对现象做出解释或从中发现某些规律,借以验证假设的成立,从而得出结论。整个验证假设的过程,就是展开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搜集数据最为重要。行动研究在展开研究阶段,也需要运用其他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统计等等。因此,行动研究是一种综合性强,适用范围广的研究方法。同时,它致力于问题的解决,是颇受教育实践工作者青睐与欢迎的研究方法。

3.对研究成果进行表述。

不同类型的课题表述的套路有所不同。

对于总结性的课题,要根据自身的经验、案例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模式和策略;

对于问题性的课题,要着力于分析问题的成因,阐述问题解决中所要运用的方法,并对问题解决中的得失进行归纳总结;

对于应用性课题,要对所应用的先进理念、先进方法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自己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原则,形成可操作的模式与策略。

4、成果运用。

通过研究获得关于某个问题的结论还不是研究的终结,关键在于要以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它要求教师以研究成果为依托,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控制影响学生成长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教育质量。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的研究与实践,推动教育实践积极向前发展。

作一般的课题研究,通过选题、提出假设和论证、写出研究报告就结题了。但行动研究得出研究结果还不能结题,还要进行结果运用,这是行动研究独有的特点。

下面举个行动研究的例子加以说明。

教师出于良好的愿望,经常把“差生”留下补课。有的老师则发现,这种办法不一定能收到实效。他认为,差生在正课上就不好好听课,常常表现为“无所事事”,那他们在补课时怎么能开动脑筋呢?只能感到更“苦”。再说,“差生”的发展水平本来就低,而教师心情又急切,想叫他早点跟上来,就很容易逼学生去死记硬背。所以,这位老师认为补课并不是一种好的办法。

怎样帮助“差生”尽快赶上学习进度?

这就提出了问题。

这位老师想,从帮助“差生”树立自尊心和学习信心入手,在他们的素质发展上下功夫可能更有利于“差生”赶上进度。

于是,他就提出了这样的假设。

在展开研究阶段,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差生”树立自尊心和学习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一,尽量设法减轻“差生”的思想负担。平常不给她打分数,减少因分数带来的外界压力;

第二,课堂提问时,估计她能回答的问题,就提问她。估计她回答不出,就不提问她;

第三,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她观察事物,让她逐步积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观念,发展他的语言描述能力;

第四,不过高、过急的要求。先不急于叫她考出好分数,但要求她在发展上一步一步地有所提高。偶尔也给她补课和布置习题,但是首先要注意研究她的“思路”:她在哪一个环节上没有“接通”?给她的补课和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准”,即每出一道题,都要起到启发作用;

第五,引导她参加所喜欢的课外小组活动,参加班级的其它集体活动,要求全班同学对她采取善意的帮助态度。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一些差等生终于赶上来了,都顺利地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虽然并没有成为“拔尖”的学生,但在学校受到了名副其实的教育,成了一个“合格的”毕业生,而没有变成教育的“废品”或“次品”。

这位老师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验证了自己所提出的假设,对提出的问题(课题)做出了回答。他还在实践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学生都存在成为“差生”的可能性。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能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位老师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把这样的认识落实到自己具体的教育工作中,采取以上经过自己研究并在实践中验证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有效防止了学生掉队。这就是行动研究。它把研究与改进教育、教学行动集于一身。所以,可以这样说:行动研究是以解决学校、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主旨,是一种基于研究的问题解决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