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碌无为夫复何求(为师如此夫复何求)(1)

01

这两天的推文下面,看到两条读者留言,非常有感触。

一条是说黄冠群老师的:

“教师节最好的礼物无过于学生成绩好了,这样老师也有成就感。刚刚看见一篇文章,说一位98岁的班主任,每天收到学生的问候。这位98老人是长沙雅礼中学语文老师黄冠群,退休后虽然离开了课堂和讲台,但却从未在学生们心目中离开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简直太贴切了。兢兢业业做了一辈子教师的黄冠群,早已桃李满天下,学生们也大多七老八十的了,他们心中就是放不下黄老师,可见其师生感情不一般啊。现在已少有这样的师生情了,没有学闹,群里不给老师发飙算尊重了,遑论其它。”

碌碌无为夫复何求(为师如此夫复何求)(2)

02

特意上网查了黄冠群老师的故事。

做了一辈子老师的黄冠群,如今身在养老院,教过的学生们还经常去养老院探望他。

已经84岁高龄的学生刘泽甫因为身体状况不好,不能亲自看望,每日通过微信传达祝福。

刘泽甫与黄冠群老师保持联系了几十年,和同学们一起建立了微信群,群里面的很多同学几乎每天都会在群里面打招呼。

知道黄老师喜欢听戏、看新闻,同学们就在网上找到一些戏曲视频或者今日时事,推到群里面。

98岁的老师,仍然每天受到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学生们的关心,想想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03

另一位读者留言说:

前些天和魏同学同去看望了初中的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胡泽荣老师。

胡师今年83岁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站在炕下,手按炕沿,一抬右腿就上了炕,毫无吃力之象。伸手取了东西下炕,先踩了一下炕沿下的椅子,又轻松落地。我自忖我若重复他同样的动作,断不如他这样轻松。

我小他29岁。

我吃力地看着他写的楷书小字,问他视力状态,竟然不花,又不近视。仅体力,视力这两者,也是终生为师了。

碌碌无为夫复何求(为师如此夫复何求)(3)

这位读者朋友也已经50多岁了,仍然在教师前夕和同学一起去看望初中的班主任老师。

这份师生之情,真的令人感动。

“好老师,好学生”,这是笔者发自内心的感慨。

04

也许,上面的例子都只是特例。

但个人感觉,几十年前的师生关系,比现在的师生关系更淳朴。

我们很多人可能做不到像上面的同学一样,每天和老师保持联系,但对老师的感恩,隐藏在心底的那份师生情,别无二致。

那时候,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我们讲题、补课是免费的,也是自愿的。

那时候,老师生气了打我们两下也不会挨告。

那时候的老师,真的就像父母一样,一方面严肃得让我们怕,一方面又让我们心里觉得无比亲近。

以至于毕业很多年后,仍然把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

05

当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刘泽甫和他的同学们之所以一直挂念着黄冠群老师,是因为黄老师不仅教书育人,更是在生活上对学生照顾有加。

为什么学生认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是因为在当年,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了自己的学生。

所以在多年之后,学生会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老师。

不可能仅仅有一个师生的名分,学生就会视师如父。

06

孟子曾经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称为君子三乐之一。

为人师表,自古都是一个高尚而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的职业。

当然,我辈不可能做圣人,所教的学生也很可能都是普通人。

但我想,身为老师,成功的标准之一,是学生毕业了,还会有人记得你,还会真心叫你一声老师。

如果能够像黄冠群老师、胡泽荣老师一样,自己已经七老八十,学生已经步入老年,仍然保持师生之情,就是最成功的。

因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爱与被爱。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