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记载着城市发展的脉络,承载着市民的情感记忆。正值广州市民政局公布《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之际,广州日报特设“广州地名有段古”专栏,用心讲述地名故事,让大家更好地读懂广州。

本期“广州地名有段古”讲讲十八甫。“甫”与“埗”谐音,即水边地。广州西关原有十八甫,指的是从西濠(旧时城西护城河)金字湾西侧(即今西华路东段北侧)开始,沿着西濠两岸的18条繁华街圩。这些街圩的商业发源自明代,也是西关最早的商业区。后来,各“甫”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如第二甫卖刀剪利器,第七甫多是报馆,而下九甫绸缎店一间接一间,十八甫的茶室则茶香满溢。但“甫”字地名从第二甫排到十九甫,偏偏没有“第一甫”,只有“第一津”(今西华路东段北侧),也因此留下了“第一津,冇谱(甫)”的俗语,即不靠谱的意思。究其原因,第一津原是西濠的第一个埠头(称为“津”,即码头),故有此名。 “广州地名有段古”栏目欢迎踊跃投稿或提供线索。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西刘家谱 何为第一津冇谱(1)

来源: 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