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历史发展史(甲骨文的历史只能追溯到三千年前)(1)

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我国年代最久远的文字就是金文了。

金文,又称“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既然已经可以铸造青铜器,就说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了一定高度,即金文决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在青铜尚未出现之前,中国的文字应该刻在哪儿呢?

晚清翰林院编修王懿荣于1899年患上了伤寒,太医给他开的处方中有一味药叫“龙骨”。

在从药铺抓来“龙骨”上,王懿荣目光锐利,发现了上面刻着,与铜器铭文相似的刀痕,从而断定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古老文字!

甲骨文的历史发展史(甲骨文的历史只能追溯到三千年前)(2)

因此,中国考古学家都觉得,有朝一日,一定会找到堪与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年代媲美的中国文字!

毕竟,中华文明五千年,商代往前有夏代,夏代往前还有“三皇五帝”时期,这些先民一定有自己的文字!

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了数千件陶、石、骨、甲等质料遗物。

经碳14测定,这里的文化层异常单纯,属于距今8000年且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

让人惊奇的是,甲骨上竟然载有契刻符号!

新发现的甲骨契刻符号,多载于随葬的带孔龟甲甲板上。这类带孔甲板,是与远古时期人类占卜相联的佩在身上的饰物。从部分契刻符号的形体来看,个别与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字形近似,从这种现象看来,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应与此一脉相承。它为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至此,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文字的形成过程远比人们想象中要缓慢得多,其源头甚至可追溯到八千年前!

也就是说,贾湖新石器遗址发现的龟壳上的契刻痕迹,乃是最终演变成汉字体系已知的最早前身。

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有的学者认为“贾湖契刻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不久,有考古学家宣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发现了中国西北大麦地岩画中的图画文字,声称这是一种更为年代久远的原始文字。

几乎也在同时,安徽蚌埠有学者称蚌埠双墩遗址中,发现蚌埠双墩刻画符号……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些原始文字,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表意符号,介于符号和文字之间,使用范围也比较狭窄,距离像甲骨文那样成熟、系统的文字还差得很远。他们指出,甲骨文之所以迄今仍被定为最早的文字,主要基于其字音、字义与现代汉字一脉相承,有音可读、有形可释、有意可解,可以成文,也可以通篇解读。而上述“文字”显然并不具备这些特征,只能称为“刻画记事符号”。

甲骨文的历史发展史(甲骨文的历史只能追溯到三千年前)(3)

“刻画记事”与“结绳记事”,不就一步之遥吗?

我们能说那些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绳结,就是一个个文字吗?

由此可见,寻找中国更久远的文字,除了激情和热血,还需要理智和冷静。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里,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

历史上也有山东寿光仓颉创造文字的记载。

甲骨文的历史发展史(甲骨文的历史只能追溯到三千年前)(4)

随着现代考古工作的进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明历史的源头应该在黄河的入海口南侧。

人文始祖、东夷领袖太昊、黄帝、蚩尤和尧舜的故乡就在山东。

即山东就是东夷文化的中心。

既然如此,那么,中国文字的主要源头会不会在山东呢?

考古人员在山东省莒县大汶口文化遗址——陵阳河遗址发现有一组图像,上为圆圆的太阳,下是五个山峰相连的山脉,中间似一簇火焰。

有学者考证:这些陶文刻画在表面极显著的位置,形体接近商代的青铜器铭文,可能与后来的甲骨文有一定联系。

但这种推测的结果和上面提到的贾湖刻符、中国西北大麦地岩画、蚌埠双墩刻画符号的命运是一样的,并不能解决中国更早文字的源头。

可喜的是,从本世纪初的几年时间里,山东省内已出土了数百块兽甲骨,刻着近千个图文符号,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将这些兽甲骨集中起来,悉心研究,已找出了这些图文符号的结构和布局的规律,认为有些偏旁多次出现。

2005年,刘凤君认为,这些兽甲骨的图文符号已经具备了“六书”的特征,即遵循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主要造字方法,属龙山文化时期产生和流行的文字,遂将之定名为“骨刻文”。

甲骨文的历史发展史(甲骨文的历史只能追溯到三千年前)(5)

刘凤君说,这些“骨刻文”是距今3600~4600年前的中国早期文字,比安阳甲骨文还要早1000年。

刘凤君还进一步考证,甲骨文有可能是“骨刻文”发展到晚期后出现的成熟文字,归商王室祭祀专用,但同时,传统的骨刻文仍在民间继续流传使用,有些地区可能一直流传使用到两周或更晚期。1981年莱阳前河前村西周墓出土陶上的骨刻文类型字可资为证。

如果刘凤君这一猜想被证实,文字史上1300年的空白就能够被填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