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纸上谈兵阅读答案(文言文文韬武略)(1)

(一)文韬武略——许 将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第一。神宗召对( ),除( )集贤校理、同知(宋以来“知某官”、“知某事”之官的佐官称同知。管理,掌管)礼院,编修(编写,编订)中书条例(泛指分条订立的章程、规则)。初,选( )人调拟( ),先南曹(尚书省吏部、兵部下属机构),次考功(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综核(聚总而考核)无法(法度),吏得缘文( )为奸( ),选者又不得诉(省略“于”,对)长吏,(许)将奏罢南曹,辟( )公舍以待来诉者( ),士无留难( )。

契丹以( )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1.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2.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之使不敢行,以( )命将。(许)将入对( )曰: “臣备位( )侍从,朝廷大议( )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 )折( )之,则伤国体(1.国家或朝廷的体统、体面2.大臣辅佐国君,犹人之有股肱,故称之为国体)。”遂命(许)将诣(到)枢密院阅( )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房梁)聚观,曰: “看南朝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及肄 [yì]( )射,(许)将先破的 [dì]( )。契丹使萧禧馆客(接待宾客),禧果( )以代州为( )问,(许)将随问随答。禧又曰: “界渠(边界)未定,顾( )和好体重( ),吾且( )往( )大国(古指大诸侯国,这里指契丹)分画(亦作"分划",区分;划分)矣。”将曰: “此事,申饬( )边臣(驻守边疆的大臣、官员)岂不可,何以( )使( )为( )?”禧惭不能对( )。(许将)归报( ),神宗善( )之。

明年( ),知( )秦州,又改郓 [yùn]州。上元(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张灯,吏籍( )为盗者系狱( ),(许)将曰: “是(这)绝其自新之路也(判断句,是)悉( )纵遣( )之,自是从此民无一人犯法,三圄 [yǔ]( )皆空。父老叹曰: “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才)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喜聚(省略 “于”,在)肆(店 )以谤( )官政,(许)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 “治兵(1、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后泛指练兵或治军,指挥军队; 2、出兵作战)有制,名虽不同,从( )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 )一人。”及( )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许)将立具( )上( )之;明日,访( )枢臣(宰辅重臣),不能对(回答)也。 绍圣(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四年)初,入(入朝)为(担任)吏部尚书,章惇 [dūn]为相( ),与蔡卞同( )肆( )罗织( ),贬谪元祐诸(众位,多位)臣,奏( )发( )司马光墓。哲宗以(省略“之”,它,用这件事)问(许)将,对曰: “发(打开)人之墓,非盛德( )事。”知(管理)颖昌府,移( )大名,在大名六年,数 [shuò]( )告老(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一种高级官位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谥曰文定。

(二)随堂测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戚继光,字元敬。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先后九战皆捷,俘戴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明年,倭大举犯福建。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继光乃议立车营。车一辆用四人推挽,战则结方阵,而马步军处其中。又制拒马器,体轻便利,遏寇骑冲突。寇至,火器先发,稍近则步军持拒马器排列而前,间以长枪、锒筅。寇奔,则骑军逐北。节制精明,器核犀利,蓟门军容遽为诸边冠。自嘉靖庚戌俺答犯京师,边防独重蓟。增兵益饷,骚动天下。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伤,蓟门文然。继之者,置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亦赖当国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倚任之。居正尤事与商确,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居正及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遵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竞罢归。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荐,反夺俸。继光亦遂卒。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

B.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

C.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

D.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是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战国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

C.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D.御史是古代官名,自秦朝开始,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戚继光幼好读书,通晓大义。戚继光家境贫寒,然从小就立有大志,热爱读书,通晓经史大义,后来代理都指挥佥事,到山东防御倭寇。

B.戚继光抵御倭寇,战功卓著。嘉靖年间,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率军在浙江、福建连续九战九捷,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

C.戚继光治军有方,边防安定。戚继光在蓟门练兵,设立车营,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蓟门边防得益于他的制度,数十年平安无事。

D.戚继光先荣后辱,晚景凄凉。戚继光曾经先后得到徐阶、高拱、张居正的信任倚重,煊赫一时,张居正去世后,他备受打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教以击剌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2)居正尤事与商确,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

8.“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简要说明。

★★★文化常识

1、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2、集贤校理:官名。唐开元中置集贤殿书院,置学士、直学士等官,后又增修撰、校理等官。宋亦沿置,绍圣时(1094-1097),改为秘书校理。

4、礼院:官署名。 唐代太常寺之别称。

5、编修中书条例司:官署名。北宋熙宁二年(1069)置,掌清理中书政务,以为变法之准备,设看详、同看详及编修官

6、状 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7、上元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8、王 沂 公: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北宋时期名相,封沂国公。这里是称官爵。

9、近侍:指亲近帝王的侍从之人,他们的地位不高,但有时候对皇帝的影响却很大。

10、南曹:唐代吏部的属官。由员外郎一人充任,负责审核官吏的档案和政绩,并向上级呈报,以为升迁的依据。

11、侍从:指的是宋代称大学士至待制为侍从官。

12、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我国古代辞官说法

⑴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

⑵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⑶致事:表示辞官退休,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

⑷致政: 表示辞官退休,还君事。

⑸乞身: 封建时代作官则以身许国,因此退职需乞身以还。故以"乞身"表示退休。它与"乞骸骨"一样,皆为 "请求退休"的意思。

⑺解印: 印是为官之依据,解印就是退休回家。

⑺.解佩:佩,古代文官朝服上的饰物。解佩,犹 言脱去朝服,表示辞官。

⑻解冠: 脱去官帽,表示辞官。

⑼解组: 组,印绶。解下印绶,表示辞官。

⑽解绶:解去印绶,表示辞官。萧统《陶渊明传》: "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束带见召之,渊明叹日: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缓去职 。”

⑾解龟:古代印章的纽一般为龟形,因以龟表示印。解去龟印,即解去官印。

⑿初衣: 作官以前所穿的衣服。古人作官有官服,辞官则需脱去官服,穿上初衣。因以初衣表示辞官退职。或者称 返初服。

⒀投冠: 古代作官必戴冠,投冠表示辞去官职。或者挂冠,挂冠而去,表示辞官。

⒁挂绶:挂绥带而去,表示辞官。

⒂释绂:绂,古代系(ji)印章的丝绳。犹言弃印。

⒃释冕:冕,古代官吏所戴的礼帽。

⒄请急:急,古代休假名,取急、请急,都指请假。

⒅告归:古代官吏请假回家。

⒆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13、开府仪同三司:开府,指以自己的名义自置幕府与幕僚部属的行为。得授仪同三司加号者可以得到与三公一样之待遇。开府仪同三司一般是魏晋至元朝时,朝廷对有功大臣功劳的重赐。

元祐: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九年;由于元祐年间是由反对新政的旧党当政,因此后来的党争中, “元祐”一词又被用来指称旧党及其成员。

重点实词

1、辟:

①开,与"闭"相对。例如:"语毕而宫门辟"。--唐 李朝威《柳毅传》

②开垦,开辟。例如:"前辟四窗"。《项脊轩志》

③帝王召见并授与官职: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2、顾

本义:回头看。例: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

②视;看。《行路难》 :“拔剑四顾心茫然。”

③看望;拜访。《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照顾,关怀。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⑤眷念,顾及。例: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⑥顾虑;考虑。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⑦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例: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史记·魏公子列传》:《荆轲刺秦王》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廉颇蔺相如列传》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

⑧副词,反而,却。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籍

①本义:祖居地登记册。

:户口簿。

③引申义:书册)

④动词:登记。例:“籍吏民,封府库。”

⑤动词:抄没。“籍没其家”

4、具:

①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

②用具;器械:修守战之具

才干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完备;详尽。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文言文精细化阅读五

参考答案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考取,考中)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第一。神宗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除(授予官职)集贤校理、同知(宋以来“知某官”、“知某事”之官的佐官称同知。管理,掌管)礼院,编修(编写,编订)中书条例(泛指分条订立的章程、规则)。初,选(选拔)人调拟(初步定下来),先南曹(尚书省吏部、兵部下属机构),次考功(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综核(聚总而考核)无法(法度),吏得缘文(缘,顺着,沿着;从字面意义附会曲解)为奸(做狡诈、邪恶的事),选者又不得诉(省略“于”,对)长吏,(许)将奏罢南曹,辟(开辟,设置)公舍以待来诉者(……的人),士无留难(无理阻挠刁难)。

契丹以(率领)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1.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2.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之使不敢行,以(把,省略“之”,它,出使的任务)命将。(许)将入对(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曰: “臣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侍从,朝廷大议(朝廷的重大决策)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折(使屈服,使折服)之,则伤国体(1.国家或朝廷的体统、体面2.大臣辅佐国君,犹人之有股肱,故称之为国体)。”遂命(许)将诣(到)枢密院阅(查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房梁)聚观,曰: “看南朝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及肄 [yì](学习,练习)射,(许)将先破的 [dì](射中靶子)。契丹使萧禧馆客(接待宾客),禧果(果然)以代州为(把……当做)问,(许)将随问随答。禧又曰: “界渠(边界)未定,顾(只是,不过)和好体重(关系重大),吾且(将)往(去,到)大国(古指大诸侯国,这里指契丹)分画(亦作"分划",区分;划分)矣。”将曰: “此事,申饬(饬令,指示)边臣(驻守边疆的大臣、官员)岂不可,何以(宾语前置,以何,为什么)使(出使)为(句末语气词,呢)?”禧惭不能对(回答)。(许将)归报(复命),神宗善(认为……好)之。

明年(第二年),知(管理)秦州,又改郓 [yùn]州。上元(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张灯,吏籍(登记)为盗者系狱(关进监狱),(许)将曰: “是(这)绝其自新之路也(判断句,是)悉(全,都)纵遣(释放遣发)之,自是从此民无一人犯法,三圄 [yǔ](多个监狱)皆空。父老叹曰: “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才)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喜聚(省略 “于”,在)肆(店铺,酒馆)以谤(议论,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官政,(许)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 “治兵(1、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后泛指练兵或治军,指挥军队; 2、出兵作战)有制,名虽不同,从(通“纵”)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通“犹”,好像)一人。”及(等到)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许)将立具(详细)上(上报)之;明日,访(询问)枢臣(宰辅重臣),不能对(回答)也。 绍圣(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四年)初,入(入朝)为(担任)吏部尚书,章惇 [dūn]为相(担任\做丞相),与蔡卞同(一起,共同)肆(肆意)罗织(网罗罪名),贬谪元祐诸(众位,多位)臣,奏(上奏)发(打开)司马光墓。哲宗以(省略“之”,它,用这件事)问(许)将,对曰: “发(打开)人之墓,非盛德(品德高尚)事。”知(管理)颖昌府,移(移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 [shuò](多次)告老(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一种高级官位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谥曰文定。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于仁宗嘉祜八年(1063年)中状元。欧阳修读其赋时说:“君辞气似沂公(王曾,仁宗景祜间右相),未可量也。”任命他为昭庆军判官。任期满后,宋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得馆职是当时仕途青云直上的龙门,也是许多以荫入仕的人梦寐以求的。)许将却认为:“起家为官,本代耕,愿出为地方官,读所未见书。”宰相对他的读书志向很赞赏,让他任明州通判。(宋神宗听说这个状元爱读书),神宗便召他进宫(谈话)。神宗(很赞赏他的才能),任命为集贤院校理。由大常寺本当转任博士,但神宗又破格提拔他为右正言,第二天入值舍人院,第三天判流内铨。这是神宗使用的特别任命,举朝上下都赞誉许将的才能。

契丹以20万兵力压代州境(大举进犯代州),并派使者前来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过去契丹与宋朝定期在代州谈判),这次原定的宋朝使者不敢去(而轮到当年出使辽国的官员惧不敢行),朝廷因而改派许将去。许将对神宗说: “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许将行前到枢密院认真地查阅了有关代州的一切档案,作了充分准备。许将来到代州境时,契丹人爬满房上观看并喊叫:“看南朝状元。”当许将与契丹人进行肄射时,许将先射中。契丹使者萧禧在宾馆以礼迎接,谈判时,萧禧果然提起代州事,许将随问随答,不失国体。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神宗,神宗对许将大加赞赏,先后任许将为知审官西院,尚书兵部。

又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对许将的重用)引起朝臣的忌妒。在审大学生虞蕃讼学官一案时,他(反对连太广而)释放了一些无罪的大学生,蔡确舒直借机陷害许将。把他们父子都抓进了御史府,一个多月才放出来,许将被降职任蕲州知州。

第二年,以龙图阁待制到郓州任职,元宵节那天,一些官吏登记为盗者并使之皆尽入狱,监狱人满。许将说:“这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于是全部释放。此后,民无一日犯法,牢狱空无一人。父老叹曰:“这是建狱56年来第一次空牢也。”郓州曾有一帮士人喜好聚众谤言朝政,许将虽然没有制止,至此也消失了。许将被召为兵部侍郎。

绍圣初年,许将任吏部尚书。(当时)奸臣章悼为相,与蔡卞(蔡京之弟)罗织元祜诸臣罪名,并上奏要掘元祜党首司马光墓。哲宗问许将该怎么做。许将说:“友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崇宁元年,鄯、廓州抚定。 当时边将要求兴师渡河西攻,朝中大臣议论,皆有惧色,独许将说:“兵机不可失,宜速进军。我愿意跟随大军出征。”不久,很快传来捷报。许将因收复了河、湟,因此加“特进”(宋朝的最高荣誉奖励)。

【答案】4.D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的翻译是:闽中接连告急求援,胡宗宪又传檄文命戚继光剿灭他们。首先攻击横屿的倭寇。每人携带一束草,填壕沟进攻。大破倭寇的据点,斩杀二千六百人。乘胜到了福清。接连攻克六十个营寨,斩杀一千数百人。

“先击横屿贼”,“横屿贼”是“击”的宾语,“人”是“人持草一束”的主语,所以“贼”和“人”中间应该断开,排除BC两项;“连克六十营”,“六十营”是“克”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D。

5.C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说法错误,“师”单独使用不表示国都。故选C。

6.B B.“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率军在浙江、福建连续九战九捷”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先后九战皆捷,俘戴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明年,倭大举犯福建”,可知戚继光在浙江镇守时,先后九战九捷,第二年,再赴福建御敌,而不是在浙江、福建连续九战九捷。故选B。

7.(1)(戚继光)把打击刺杀的方法教给(他们),长短兵器都交相使用,因此戚继光的军队特别精良。

(2)尤其是张居正事事与他商讨确定,谁想要刁难戚继光,就调走谁。

第一句重点字词:“击刺”,打击刺杀;“迭用”,交相使用;“特精”,特别精良。

第二句重点字词:“为继光难者”,刁难戚继光的人,定语后置句;“辄”,就;徙,指官职调动。

8.①士兵剽悍。②训练有方。③装备精良。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原文“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可知“戚家军”训练有方;根据原文“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可知“戚家军”士兵剽悍;根据原文“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可知“戚家军”装备精良。

据此分析可得出“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

参考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年幼时豪放有不平凡的志气。家庭贫困,喜好读书,通晓经史大义。嘉靖年间承袭官职,因被推荐而提升代理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御倭寇。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来不及援救,因道路阻隔不加罪。戚继光到浙江时,看到卫所军队不练习作战,而金华、义乌的民众向来矫捷勇猛,请求招募三千人,教给打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都交相使用,所以戚继光的军队特别精良。又因南方多水草茂密的沼泽湖泊,不利于奔驰驱逐,就根据地形编制阵法,审察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心要求而重新设置。“戚家军”名扬天下。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肆掠夺桃渚、圻头。戚继光急忙赶往宁海,扼守桃渚,在龙山击败倭寇,追到雁门岭。倭寇逃走,乘空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亲手杀掉倭寇首领,逼迫残余倭寇逃往瓜陵江全部杀死。先后九次作战都获胜利,俘获斩杀一千多人,烧死淹死的人难以计算。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闽中接连告急求援,胡宗宪又传檄文命戚继光剿灭他们。首先攻击横屿的倭寇。每人携带一束草,填壕沟进攻。大破倭寇的据点,斩杀二千六百人。乘胜到了福清。接连攻克六十个营寨,斩杀一千数百人。戚继光作为将领,号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没有敢不听命的。隆庆初年,给事中吴时来因为蓟门多险情,请求召任俞大猷、戚继光专门训练戍边的士兵。戚继光便提议设立车营。每辆车用四人推拉,作战时就结成方阵,骑兵和步兵处在中间。又制造拒马器,小巧便利,遏制敌寇骑兵的冲击。敌寇一到,先发火器,与敌寇接近时,则以步兵拿着拒马器排列向前,并间用长枪、锒筅。敌寇逃奔时,由骑兵追击逃军。制度精明,器械锐利,蓟门的军容于是为各边塞之首。自从嘉靖庚戌年俺答侵犯京师,边防特别重视蓟门。增兵添饷,举国骚动。戚继光镇守十六年,边防守备整饬,蓟门平安无事。继任者沿用他的制度,几十年得以平安。也依靠主持国政的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倚重信任。尤其是张居正事事与他商讨,谁想要刁难戚继光,就调走谁。张居正死了半年,给事中张鼎思说戚继光不适宜在北方镇守,当权者急忙把他调到广东。戚继光郁郁不得志,勉强赴任,刚过一年就托病自请退职。给事中张希皋等人又弹劾他,竟然罢官归家。过了三年,御史傅光宅上疏荐举戚继光,反被夺去俸禄。戚继光也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