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女成礼仪
男子冠礼:也叫成年礼、成丁礼。男孩在15岁左右,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称为“弱冠”;年满20岁时,不再梳童髻,而在头上结发,用笄束好,上面再戴上帽子。冠礼之后的男子就已具有成人资格了。
六礼:古代婚礼中,一般要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就叫做“六礼”。
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聘书即定亲之书,表示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列礼物种类、数量。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文定:即订婚。
合八字:八字,古代星命家以出生的年、月、日、时,各配以天干地支,每项两个字,合称“八字”,据以推算人的命运。古时订婚,男女互换“八字帖”,查二人八字是否相克。
合卺:是指新婚夫妇各用一片瓜瓢喝酒漱口,表示自此后相亲相爱。在早期,酒器是“四爵合卺”,即由四只爵和用一个匏瓜剖成的两只共六只酒器供新婚夫妇装酒漱口。到宋代时,上古的合卺改称交杯酒。把两个酒杯用彩线连接成同心之类的彩结,饮交杯酒的方法是新婚夫妇交互传杯共饮,这种礼仪一直流传到后世。
见舅姑:古婚礼中新媳妇拜见公婆的仪式。迎迎亲的次日,新媳妇早起,沐浴盛装,天刚明即拜见舅姑。这是整个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
回门:新娘在婚后3天或7天或9天由丈夫陪同回娘家,行拜门礼。
义绝:夫妻间情义断绝。按照礼法,夫可休妻,妻不可休夫,但在义绝前提下,妻子可以离开丈夫。
七出:古代丈夫按礼制可遗弃妻子的七种理由:不顺父母、无子、淫癖、忌妒、恶疾、多口舌、盗窃。
三不去:有三种情况丈夫不能遗弃妻子:妻曾为公婆守孝三年;娶时男方贫贱,后来富贵;女方娘家已无人。
3.夫妻礼仪规范
三纲五常:“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意思是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提倡的五种道德品质,是古代社会用以调整和规范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各方面人伦关系以及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的。早期“三纲”的定义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就是君、父、夫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否则是不能够成为“纲纪”的,但是后来君、父、夫的纲纪地位被无条件绝对化了,而“三纲五常”自然也就成了压制人的社会意识形态。
三从四德:是古代礼法对妇女的规范。“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守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孩子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着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四德”是指:妇德、妇容、妇言、妇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其次是相貌,即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再次是言语,即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最后是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授受不亲:出自《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神情民?”孟子:“礼也。”“授”是给予的意思,“受”是接受的意思,“男女授受不亲”指的是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以免肌肤直接接触。
应该说,这项制度表示了从原始较为自由的民风转入宗法社会的变化,本质上标志了社会的进步。这一制度一方面让社会的风气比较严谨,使人们不至于在男女问题上太随便;但是也限制了男女正常的表情达意,固然可以说造成了所谓的“内敛”,但也压抑了人的正常性情。
说明:本文来源于谭龙曼编写的《传统文化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