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哲学领域的两大派别,其根据就是“身心谁是第一性”的原则。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坚持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路线。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是:承认思想是对存在的反映,认为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和它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是相符合的;主张人的认识可以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与此相反,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感觉或精神,因而认为认识不是意识反映物质,而是意识精神自己认识自己。

为什么我不能心想事成(心想事成是唯心主义吗)(1)

我认为“心想事成”是唯心主义,并且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理由如下:

1、“心想事成”的含义符合主观唯心主义的定义。

心想事成,心里想到的,都能成功。主观唯心主义是指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 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心想事成,有意识决定物质的意思,“心”和“思想”能够决定事情的成败,事的成败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因此,“心想事成”是主观唯心主义。

为什么我不能心想事成(心想事成是唯心主义吗)(2)

2、“心想事成”夸大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客观条件的限制。

心想事成,多用于祝福语,表达祝福的一方希望通过这些祝福表达自己的善意和美好愿望,比如老人过生日时,儿女们会祝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而事实上,影响事情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天时、地利、人和等。心想事不成的事情也常常发生,仅仅依靠心想的力量,而忽略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就容易陷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思想误区。

为什么我不能心想事成(心想事成是唯心主义吗)(3)

3、“心想事成”忽略了实践的重要作用。

实践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仅仅靠想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人通过实践改变客观世界,产生真理,然后真理又指导实践,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明朝的思想家王阳明曾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获得新的知识只能够通过不断地实践,探求外部世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得到的。心想事成的观点认为只要通过“心想”就能够“事成”,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践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我不能心想事成(心想事成是唯心主义吗)(4)

参考文献

[1]蔡曙山.认知科学与技术条件下的心身问题新解[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09):56-76.

[2]王文扬,曹和平,张建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J].中学政治课教学,1985(10):37-43.

[3]曹先平.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释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0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