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蝗虫灾害的新闻里,成千上万的蝗虫总是集群而来,遮天蔽日,为害植物。但事实上,蝗虫并非生来就是群居状态。
- 它们通常是散居的,相对温和,危害不大;只在特定情况下,比如干旱时,散居的蝗虫才会转变为群居形态——身体由绿色转为黑褐色,迅速繁殖,并且吸引周围的同类加入,飞快吞食所经过地区的农作物和其它植物,引发严重的粮食危机和经济损失。
- 成群的蝗虫很难治理,如果能够不让蝗虫集群,对于控制蝗灾将大有裨益。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蝗虫的聚集依赖于一种信息素——4-甲氧基苯乙烯(4VA)。这项研究发表于本周《自然》杂志上。
- 研究者比较了散居的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和群居的飞蝗所释放的气体;结果发现,群居蝗虫会释放明显更多的4VA,而且这种化学物质反过来又会吸引蝗虫的聚集。当 4~5 只独居蝗虫聚集之后,它们便会自发地产生 4VA,吸引更多蝗虫聚集过来;随着蝗虫密度的增加,它们释放的 4VA 也会迅速增加,并且进一步促进蝗虫聚集。
- 这种吸引力并非实验室蝗虫所特有的现象,自然栖息地里的蝗虫也会被 4VA 吸引——研究者在蝗虫的自然栖息地里放置粘板,相比于不能释放 4VA 的诱饵,那些能够释放 4VA 的粘板捕捉到了更多的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