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校尉为什么下墓后总是吹灯(摸金校尉一词居然来源于曹操盗墓)(1)

随着《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盗墓”题材的文艺作品火爆起来,“盗墓”这件事儿也成为人们常常谈论的话题。对于其中常提到的“摸金校尉”,大家更是无比熟悉。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摸金校尉”这个词,居然来源于曹操。

据史料记载,曹操早年缺乏兵器粮饷,为了获得资本积累,就动起了“盗墓”的心思。虽然从道德上来讲,这事不太道德;但靠此赚钱,却又是一条捷径。

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手下的陈琳文采出众,他写一篇讨伐檄文,从曹操的祖宗三代开始骂,骂的曹操是慷慨激昂、狗血喷头,长篇大论让曹操看到后开怀大笑,直接赞叹他文采斐然,给予高度评价。

其中,在这篇讨伐檄文里,就提到了曹操“盗墓”这件事。

摸金校尉为什么下墓后总是吹灯(摸金校尉一词居然来源于曹操盗墓)(2)

由于从汉朝刘邦开始,为秦始皇专门设置“守冢二十家”,标志着统治阶级对陵墓的保护,从官方制止盗墓行为。而班固《汉书》中也明确将“掘冢”称作“奸事”,不仅以此为耻,而且上升到近乎违法的高度。

陈琳作为曹操的对立面,写讨伐檄文,自然要把他做过的“坏事”通通放大,“盗墓”这件事也在其中。他是这样写的——

“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在陈琳的笔下,曹操对“盗墓”这事做的很绝,不仅自己挖墓,夺取金银财宝,还为了促进“盗墓”效益最大化,专门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些官职,在“盗墓”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官僚体系。

摸金校尉为什么下墓后总是吹灯(摸金校尉一词居然来源于曹操盗墓)(3)

那么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虽然陈琳当时在袁绍阵营下,站在曹操对立面写的这篇檄文,有过度夸大和泼脏水之嫌,但陈琳所指“盗墓”之事,又非常具体。其中提到了“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具体说出了所盗之墓是哪一个,可见当时这件事就有很多人知道;

并且事后曹操收陈琳到自己手底下,还曾质问“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假如曹操并没有做过“盗墓”这事儿,估计也不会这样直接默认。因此,从陈琳檄文分析,曹操的确“盗过墓”的可能性比较大。

摸金校尉为什么下墓后总是吹灯(摸金校尉一词居然来源于曹操盗墓)(4)

另外,当时“盗墓”的现象还是很常见的。虽然从刘邦之后,官方的态度是以盗墓为耻,但真金白银的诱惑,仍旧驱使不少人前仆后继。

就拿汉朝来说,不管是来自民间还是官方的盗墓者,都屡见不鲜。譬如王莽篡汉后,民间暴乱,其中起义的赤眉军发生了好几起盗墓事件,从王莽先祖的坟墓,到西汉皇帝的陵墓,都没有放过。据《汉书》记载,当时已经达到了“宗庙园陵皆发掘”的程度。这还不算,《后汉书》对这还有补充,这群人除了掠夺金银,还奸污了墓主尸身——“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把持朝政,不光享受着权势滔天的荣华富贵,就连皇陵都不放过。据陈寿《三国志》记载,董卓离开洛阳时一把火烧了皇宫,并且还“悉发掘陵墓,取宝物”,而且指使吕布,把所有的珍宝都收入自己囊中。

因此,董卓“盗墓”这件事,更是被列为一条严重的罪状,成为各方诸侯讨伐的理由。

摸金校尉为什么下墓后总是吹灯(摸金校尉一词居然来源于曹操盗墓)(5)

相比之下,曹操“公然盗墓”,还设置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这些“官盗”职位,更是让无数人发指。这大概也是他口碑不太好、被人视为奸雄的其中一条缘由。

在“盗墓”如此屡见不鲜的当时,曹操没有军饷,想到这个方法“搞钱”,来壮大自己的兵马队伍也极有可能。毕竟曹操行事的风格就是务实,与这些虚名和名节相比,他更在意的是土地和城池。

不管是真是假,因为陈琳的一篇檄文,曹操不止“盗墓”、还设置“盗墓”官职这事儿,已经成为曹操被牢牢贴在身上的标签。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摸金校尉”的来历、周渝《什么样的盗墓者能叫“摸金校尉”?中国历史上的“官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