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不在其位不谋其职解读(论语会读譬如为山)(1)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张安仁:篑是一种草编的容器,用来盛土什么的。孔子在这做了一个比方,想造一座山,如果连一筐土都没有倒在地上,那停止是因为我停止了,又比如说平地,它本来是平的,然后平地上出现了这么一筐土,是因为我做了这么一件事。我觉得这就说到了之前我们提到的儒家对于人的主体性的重视,就是进或者止都是我在做,进也是我在进,止也是我在止,我记得之前读到一句,冉有说的“非不悦子之道”---我并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教给我们的道,力不足也---是我没那么大的能力。孔子就说:“力不足者中途而废,今汝画。”---就是能力不足的人会半途而废,半途而废的本义不是我们今天讲的事做到一半不做了,而是说这个人一直在坚持,直到他的能力发挥到极限了,他实在没能力再往前走一点了,于是就停在这了,也就是说这个废不是我主动要去停下来,而是因为受我的能力所限,我遇到天花板了,他仍然强调的是那种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孔子说“今汝画”,意思是说你还没有去做这个事呢,就说自己不行了,这实际上就是主动的放弃,主动地给自己划了一个界限,我觉得这句话也挺有意思。

魏忠虎:这一句主要是在讲一个精进的过程——孔子提倡的某一种进取的意识,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我接着做,那前面的停止是我停的,进也是我自己坚持的,它强调的就是所有成败都是由己的,都是由我自己做的,当然它偏向的是后面这一层,进,吾往也。儒家的这种进取精神和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有一点区别,那你们觉得儒家的这种进取好呢,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好?如果让大家选择的话?

张安仁:我的看法是:在政治上的作用和作为并不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你不一定非得这样去做,或者说它不是成为儒家士人的必要条件。首先基础是个人的修养,在此基础上你可以自由去选择,你是要发挥你在现实政治中的作用呢,还是你继续保持这种独善其身的状态。

魏忠虎:也就是说我既可以参与这个形势,我也可以顺应我的天性,把自己管理好。

张安仁:对。因为孔子也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我会把这个国家改造得或者建设得像东周一样,那就是他的理想社会了。但是,如果没有人用呢?没有人用我就回来教我的学生。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从政呢?他说:”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我在家里和我的兄弟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这就是为政了,就是他达到了那种进退自如的达观。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老子所说的那种无为而无不为其实跟儒家有相通的地方的,当然,可能在侧重点上不一样。相通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是像魏老师刚刚说的不执着,---我不会执着于现实中的具体的某一个方面,或一种生存方式。还有一个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讲这个,其实孔子也讲这个的,儒家一直讲”圣人垂衣而治”,也就是说圣人站在这里,这个天下自然就好,当然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我在这儿尸位素餐,而是说他在那就好像一个像一样,众人观像而各归其位、各保其真。有一次子贡问他:老师您为什么不说话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天不言而四时行焉.”天不说话,四时照常运行,四季分明。儒家的最高理想并不是说明圣人可以掌控天下,非常辛苦的在这为每一个人操心。而是各保其真各归天然。

但是,关于老子和孔子他们之间的差别我现在想得还是不太清楚,这个可能涉及到对终极的一种体认,就是现在我还没办法认清这个终极,所以也没法对老子和孔子到底哪个更高或者是他们之间的这个差别做清楚的判断。

魏忠虎:我觉得《论语》后面讲到孔子有一个特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说,即使我觉得它不通,我也要去做,为什么要去做呢?咱们揣测孔子的这种想法是,我要立一个榜样,成为后世的一个榜样,让别人来看到我永远在进取,这大概是孔子的一种苦心,就是我们要进取,因为你若是告诉他们适可而止的话,他们可能大部分都止了,觉得我不行我马上就止了,所以一般的情况下有可能矫枉过正,会产生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那老子呢?我看南怀瑾先生的解释说,他是顺应道的,是顺应、引领,他把这个世界看得非常清楚,当他知道条件够了就去推动一下,而不是说我非要怎么样,去推一下,或是引领一下,比如说有水来了我就去挖一个沟,他是顺应自然的理去做的。就像庄子里面的庖丁解牛,我不是和你硬碰硬,表现出一种无谓之勇,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与释迦牟尼的说法条件也就是因缘具足有点接近。可不可以对这个人说这个理啊?可以说啊。那是他认为这个说理的因缘凑够了。有一个故事是说,阿难一次跟释迦牟尼说他应当去劝导一个人,但是释迦牟尼跟他说机缘还不到。阿难请求释迦牟尼试一试。释迦牟尼在那个人面前一站,那个人扭头就走,释迦牟尼再站在那人面前,那个人依然这样,怎么试也不行。后来释迦牟尼就化现为很多释迦牟尼,把那个人团团围住,那个人干脆就蹲在地上,低头哭了。所以佛说他们之间没有这个说法因缘,所以他不会听你的理的。

所以我觉得,老子是看条件的,能不能去引领,去推动,去顺应自然的这个力。我不知道我这个意思是不是说清楚了。

张利晖:我这本书上有一个解释,意思是孔子说,譬如堆一座土山,只差一筐土,这个山就堆成了,但是如果这时应该停下来我就停下来。譬如用土平地,虽然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应该干下去,那我也往下干了。虽然它解释的这个有些用词我不太理解,但是我感觉这个意思好像并不是说人的意志问题,我觉得说的是人的方向问题。比如说第一座山,它可能就差这一筐土就堆成了,但是这个时候本来这个山就不应该堆成,这个山就应该停了,哪怕只差一筐土就成了我也不应该去倒这一筐土让这个山成。但是后面这个用土平地是个什么意思我还是不太清楚。

张安仁:我的理解:这个应该是类似我们刚刚说的那种进退自如的那种达观,就是我之前做了很多工作,这件事眼看就要干成了,但是这个时候可能方向不对,或者说这个事我没法再做下去了,因为这个时候可能涉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如果要完成它,我可能要违背道德,那我就要舍弃它。后面这个“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跟孟子说的”虽千万人吾往也“意思差不多,这个事虽然是刚刚起步,可能这是个大坑,但我想在这堆一座高山,我刚刚才开了个头,而且这件事是非常非常难的,这个难可能是说他需要你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也可能是有很多人反对你,但是这个时候该进,我也要进。

张利晖:嗯,您这样一解释我感觉就对了。

魏忠虎:我也觉得张老师后面这样解释更圆融。其实孔子在一些他认为对的事上既能“知其不可而为之”,也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他不是属于那种拘泥固执的人。

张安仁:《论语集释》里面还有一个解释是说这是孔子对人评价的一个方面,譬如为山意思是说见到别人建德修业或者做事,可能之前别人已经做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只差一点,还没做完,就半途而废了,这个人主动停止了,我不会因为他前期付出的努力和所做的功劳大而夸他。后面这譬如平地其实跟前面也是同样的意思了,就是从两个方面去论述,但是我觉得这个不符合论语里表现出来的孔子的形象,最起码和我在论语里看到的孔子的形象是不一致的。孔子应该是那种看到人一点点善良的地方,或者好的地方,他就会赞赏,鼓励,而不是像这样严苛地去要求别人。

张利晖:这也得看对什么人。

张安仁:对。如果是这样的意思的话那可能这话是针对特定对象的,比如孔子对子路也会有批评,但是我们也知道子路其实是非常好学的,就是听到别人对他的批评,他立马会改,不会等到第二天,但孔子对他还是有批评的。

张利晖:那也是为了让他做得更好。

张安仁:对。

魏忠虎:看来这一句话还是很多解释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张安仁:朱熹的解释跟我们刚刚说的意思差不多:其止其往,皆在我,不在人,就是停下来还是前进,都在于我自己,不在别人。

张利晖:我刚刚想到一个侧重点,就是说到的方向那一块,就是哪怕我已经做了这么多事但是我发现我方向不对了,我也得立刻掉头,如果我方向对了,哪怕刚刚开始,我也要继续做下去。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

魏忠虎:不这样讨论我还不知道有这么多解释和涵义在里面,我以前就以为只有自己书上看到的这样一种解释。

张安仁:这就是我觉得读书会最好的一个地方。在家读的时候不是很轻松,因为一个人读的时候会读得比较困难,但是大家一起读的时候觉得很轻松,而且效果远远比一个人读好。

魏忠虎:哈哈,是啊!每个人注意的点都不一样,相互讨论会互相激发。

学思读书会

《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昔阳明先生弟子周道通与师论学,亦云:若得朋友讲习,则此志才精健阔大,才有生意,朋友讲聚,精神流动,生意更多也。

千载之上,更有中西先哲洒然气象。孔夫子与弟子坐而言志,春风中垂华夏之道统;苏格拉底师徒悠游林下,谈笑间启西学之本源。

先是,余师李洪卫先生于河北省社科院与同人会读《论语》三年。后余与同学幸得亲炙先生讲席。先生于提携教诲之中,缵承孔圣、王文成公气象,余辈深为感佩。

先生屡语余辈会读之乐之益,嘱余等当卜时地共学。是以余及诸师友于2014年春设学思读书会,每周一次,会读《论语》。欲绍续先哲遗风,所读所论,唯关乎心智性命,无涉利害是非,超越门户纷争,悠游思辨之中。

至今《论语》会读期年又半,其间余师悉心指导,虽事务烦杂,回石必检校余辈学业,讲学于读书会。

以此,诸师友会读之时,无论秋冬,志趣相得,共沐舞雩之风。虽坐简室,思论洽浃,同寻孔颜之乐。

现今学思读书会于每周日上午九点半至十二点,省图B233研讨室会读《论语》。

近者既悦,而欲远者来而共乐之。若有同道,相请同坐。

——张安仁 2015.09.20

-待续-

特别感谢秋云整理讨论录音内容。愿来参加学思读书会的朋友,可联系小编,或加QQ群,184344462。

另,上一篇《论语》会读文章中,“这个实际上是不长(?)的”,问好字应为“诚”;又,南子为卫国人,不是魏国。特此更正,并致歉意。

论语不在其位不谋其职解读(论语会读譬如为山)(2)

书店·故事·记录

,